您所在的位置: 运河文化

里运河

发布日期:2024-02-04 来源:

里运河淮安段曾名清江浦河,是明初平江伯陈瑄主持开凿的一段运河河道。

里运河淮安段的开凿和畅通对淮安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直接促进了众多沿岸城镇的崛起,更催生了清江浦镇的兴起和繁荣。

明初,明成祖朱棣将政治中心逐步从南京转移到北京,命平江伯陈瑄为漕运总兵官,坐镇淮安,总理全国漕运事务。当时的大运河和淮(黄)河不直接相通,南来的漕船到淮安后必须通过淮安“五坝”,将船只拉拽翻过堤坝,再进入淮(黄)河,费时费力而且十分艰险。据明正德《淮安府志》和《漕运通志》的记载,在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利用宋代乔维岳所开的沙河故道,自淮安城西的管家湖到西北的鸭陈口,开挖了清江浦河。

开凿清江浦河的平江伯陈瑄


而《明太宗实录》对于清江浦河的凿成有更确切的日期。该书卷164记载:永乐十三年五月乙丑,开清江浦河道。五月乙丑就是当年的五月二十九日,换成公历即为1415年7月5日,这一天是清江浦河凿通工程正式竣工的日期,也被认为是清江浦开埠的时间。由于这一天对淮安的历史有重大意义,所以在2024年1月18日淮安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淮安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表决稿)》中,明确每年的7月5日为“淮安企业家日”。


陈瑄开凿清江浦河示意图


清江浦河凿通后,配合先后修成的五闸,河水保持常平,漕船可经清江浦河北上,至清口过淮(黄)河,大幅缩短了漕船在淮(黄)河中逆水行驶的路程,再无盘坝之苦和波涛之险,一时传为盛事。



清江浦河何时被称为里运河?


据专家考证,明代中期后,黄河全流夺淮从淮安入海,从淮安经过的水量激增。因为黄河相对于淮扬地区是“外侵”河流,所以被称为“外河”,而包括清江浦河在内的淮扬运河是境内的河流,则被称为“里运河”了。

值得注意的是,里运河在古今语境中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在明清时期里运河多指“大里运河”,即南北大运河中的淮扬运河段;而现代淮安人语境中的里运河则专指“小里运河”,即淮扬运河中的清江浦河段,如“里运河文化长廊”中的里运河就是特指清江浦河而不是整条淮扬运河。


1923年的淮阴县城厢图中标志的里运河


明清时期,里运河作为淮安乃至全国大运河的重点河段以及南北交通的襟喉,河上常年“舟楫如梭”“帆樯如林”,南北商旅在此逗留过往,人声鼎沸,带来南北商品“货列如山”,琳琅满目。同时因为淮安漕运中心的独特地位,里运河两岸连绵分布着全国最大的内河造船厂——清江督造船厂、全国七大税关之一的——淮安钞关、运河沿线四大转搬仓之一的淮安仓、淮北盐集散中心以及众多的运河码头等,两岸迅速热闹、繁华起来,促进了两岸市镇的迅速崛起,河下镇、板闸镇、王营镇、马头镇等都繁荣日甚。


明代《水程图》中的清江大闸和清江浦集镇


清江浦镇更因为里运河的哺育,从明初“闲旷之地”迅速兴起发展繁荣,成为大运河“南船北马  舍舟登陆”的重要节点和全国河道治理、漕船制造和漕粮转搬的诸多中心,官府机构林立,商业发达,居民众多,开启了六百多年的繁华。明天启《淮安府志》描写道:“两岸沿堤居民数万户,为水陆之康庄、冠盖之孔道、闤闠之沃区。”清乾隆《淮安府志》描写为“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北负大河,南临运道,淮南扼塞,以此为最”。可以说,里运河是清江浦镇的母亲河。


明清时的清江浦是南北交通襟喉之地


进入近代之后,随着黄河北徙,运河中断以及现代交通的兴起,里运河及其两岸失去了往日的众多中心枢纽地位,经济日趋衰落,繁荣喧嚣逐渐沉寂,开启了艰难的时代转型。

新中国成立之后,里运河又恢复了生机,成为当时城市主城区的市内河,承担居民和工业用水、航运交通、防洪排涝、旅游观光等诸多功能。

今日里运河


1959 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现代航运的需要,减轻里运河的压力以及保护城市历史原貌,在淮安城南“裁弓取弦”,新开河道,即今京杭运河淮安段,通常被人们称为“大运河”。而位于城区内的里运河逐渐退出航运舞台,文化功能与旅游功能日益凸显。


现代里运河与京杭运河图


如今从淮安区到淮阴区马头镇的里运河是淮安运河文化的精华,也是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的重点工程,两岸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众多,分布有河下古镇、板闸遗址公园、淮安榷关遗址、清江浦1415街区、漕运城、清江大闸、中洲岛、清江浦楼、御码头、慈云禅寺和国师塔、常盈桥、陈潘二公祠、吴公祠、清口枢纽遗产点等,是淮安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河、景观河。


(作者:李想   来源: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