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运河文化

盱城三座古牌坊

发布日期:2022-12-12 来源:

在盱城,古时候立有各类牌坊近百座,如标致牌坊3座,功名、功德牌坊32座,贞节、节孝、节烈牌坊51座。像明洪武年间所立的“迎恩坊”,万历年间所立的“龙兴首邑坊”,还有为清官陈道所立的“恩荣坊”“都宪坊”“贰卿坊”“尚书坊”,为义士蔡兴父子所立的“义民坊”“孝子坊”“孝义坊”,为冯应京所立的“圣世直臣坊”,为金运昌之母所立的“乐善好施坊”等等。每一座牌坊都有它特有的来历,每一座牌坊都会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这里就介绍三座牌坊的故事。

1、蔡家牌坊

“蔡家牌坊”在西官路的上段。明清时代盱城“四坊”中有一个叫“义民坊”。《光绪志》“建置卷”载:“义民坊,在县治西南,自儒学西至南街诸处。”又载:“义民坊,为蔡彦平建。”这里,不仅为蔡彦平建了牌坊,还以这座牌坊的名字命名一个行政区域,这蔡彦平是何人也?同在《光绪志》“人物卷”中载:“蔡彦平,正统四、五年灾荒,输粟千五百石于义仓。”在明代万历年间,蔡彦平慷慨捐蠲,救济灾民,善行之举得到朝廷旌表,万历皇帝专门下了圣旨,为《敕旌尚义蔡彦平谕》,敕书曰:“谕直隶泗州卫屯田中千户所馀丁蔡彦平:国家施仁,养民为首。遇有饥馑,即宜赈济,庶不失所。尔处行伍之中,能出稻谷一千五百石给民布种,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今遣人赍敕,旌尔之义,劳以羊酒,仍免尔杂泛差役三年,尚允蹈忠厚,表励风俗,用副褒嘉之意。钦哉,故敕。”

正是万历皇帝朱祁镇专下“诰敕”,予以旌表,盱眙地方便专门为其建立了“义民坊”大牌坊。

蔡氏一门善举忠孝,传承有序。蔡彦平的父亲蔡兴,孝悌为人称颂,其父去世,负土筑墓,庐墓三年,植木成林,有鸠鸟营巢之异事,闻旌其门。大学士李东

阳为作传。蔡彦平输粮赈灾有善举,又得皇上旌表。其后人蔡景盛、蔡芳均以孝旌表,可见蔡氏一门数被旌表,堪称门风纯正,故赐建“世济其美坊”于西官路上首,即所称之“蔡家牌坊”。


2、沈氏三节坊

“沈氏三节孝坊”也在西官路的上段,位于黄家牌街上坡之处,是为沈氏三代孝贤贞节而立,民众俗称“沈家牌坊”。

康熙年间沈君弼妻子邓氏侍奉公婆,至亲至孝。公公病重,她割肉作药引,治好公公的病。后公公病复发,她又割肉治疗。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公公年老体衰,邓氏四处求医,听一游医言“用肝可治”,便割下自己的肝来为公公治病,不幸身亡。被赐赠“邓太孺人”,以“孝妇”著称。武进李兆洛专为作传。

乾隆年间又有沈君弼重孙媳董氏,婚后三年丈夫去世,董氏清晨早起、料理家务,一日三餐、做饭烧汤,侍奉公婆、无微不至。公公年过八十,患有溃疡,董氏喂食擦洗,端屎端尿,没日没夜地侍服,乡里皆夸董氏孝顺贤惠。还精心抚育丈夫的两个弟弟,供其上学读书,长大成立。宁可自己饥饿,也要让过继收养的孩子吃饱。道光元年(1821)以“贤孝”旌表,赐赠“董太宜人”。同里诗人王效成为之作传。

嘉庆年间再又有沈君弼元孙沈同善未过门的妻子韩氏,韩氏与沈同善定亲尚未过门,沈同善20岁那年与母亲突然先后去世,韩氏得知噩讯,一身素服,闭帷不出,执意“嫁与夫魂”,以正常嫁娶方式娶亲入门。到了沈家以后,韩氏夜不解衣,晨起劳作,侍奉公婆,惟孝惟慈,还抚育侄儿作为后嗣,供其上学,教之成人。咸丰兵燹,避难逃荒,韩氏缝补浆洗勉强挣得饭粥,养活家人,渡过了难关。同治八年(1869)上表于朝,以贞孝敕封旌表,赐赠“韩太宜人”。

沈氏一门三代得朝廷旌表,轰动盱眙城乡,故在西官路中段,择地建坊,用汉白玉建成“三门四柱”的“沈氏三节坊”。清代邑民撰《沈氏三节坊志略》《奇孝征诗录》二书以纪,著名文学家山阳徐嘉为作《后序》,著名学者阳湖李兆洛为作《邓孝妇传》,邑人王效成为作《沈节母董太孺人家传》,沈文肃公特为书“一门至性”匾额。故事流传城乡,世代传颂。


3、宣化街东门“吕相如妻江氏”牌坊

2009年,文物爱好者周君牧在宣化街老街附小建筑工地发现一块牌坊石构件,为长条青石,上面阴刻“旌表故儒吕相如妻江氏之坊”一行文字。经考证,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建置卷”中记有:“节孝坊,为吕相如妻江氏建。”在“列女卷”中记:“吕相如妻江氏,道光年以节妇旌。”再查清同治《盱眙县志》,在“人物·列女”卷中记载:“吕相如妻江氏,道光年旌。”由此可知,此坊是为清道光年初受旌表的“吕相如妻江氏”所立,坊名叫“节孝坊”,其位置在东门外(即今宣化街东段,实验附小大门东,琵琶井西侧)。同时,从牌坊的勒文还得知,“吕相如”是盱眙清代的一位“故儒”,即已经“故去”的儒生。

据民间相传,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近弱冠盱眙才子吕相如考进黉学,并娶江小姐为妻。江氏嫁到吕家后,每日早早起身,料理家务,侍奉公婆,照顾夫君,夫妻俩男读女织,过了几年,他们生下一个男孩,一家人和和睦睦,享受天伦之乐。不料就在相如准备参加乡试之日,突然得了怪病,不久离世。老父江老爹情急之下得了中风,老母也眼疾发作继而失明。刚刚21岁的江氏失去了依靠,面对刚会走路的孩子,中风的公公,瞎眼的婆婆,一贫如洗的家境,沉重的担子一下子全部落在了她纤弱的肩头。公婆觉得媳妇年纪还轻,就劝她另嫁与人,江氏坚决不肯。她跪在地上对着公婆磕了三个响头,说:“家遭不幸,我怎能甩手而去,这上有老下有小,我若离去便是不忠不孝,也是对夫君的不义。从今以后,我就是你们的亲闺女,照顾公婆,抚养幼儿,直至终老,无怨无悔。”

至此以后,江氏晨起劳作,料理家务,一日三餐、做饭烧汤,侍奉公婆、无微不至、惟孝惟慈;抚育孩儿,让他们上学读书,长大成立。平时就靠缝补浆洗、辛勤打工,勉强挣得饭粥,养活家人,宁可自己挨饿,也要让公婆和孩子吃好。遇到荒年,她自己吃榆叶、树皮,省下粮食给公婆孩子,到山上开荒种些粮豆、蔬菜,在井边小沟里捞菜叶、碎米,到河里采鸡头莲藕,就这样总算渡过了难关。公公中风,行动不便,婆婆眼瞎,生活不能自理,江氏便喂他们进食,没日没夜地侍服,好几个月都不离身边。后来公公患有溃疡,生命垂危,江氏听说“刲骨疗伤”之事,便割下自己左臂上的肉作为药引,煎药给公公吃。公婆去世,江氏披麻戴孝,将老人妥善安葬。后来,孩子渐渐长大,考中了秀才。她又为儿子娶了媳妇,生儿育女。在江氏母子的努力下,吕家人丁兴旺、儿孙满屋、四世同堂,家道开始复兴,逐渐成为一方富户。江氏以节孝闻乡里,乡亲们都很感动,夸她忠贞守节、孝顺贤惠。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到了清道光八年(1828),守节48年的江氏无疾而终,含笑离世,享年69岁。经邻里举荐,县衙上疏,得到道光皇帝恩准,“以节妇旌表”。便在宣化坊山上街陈门(即东门、宣化门)外,为江氏立了一座牌坊,将“旌表故儒吕相如妻江氏之坊”12个大字镌于牌坊的横梁之上,取名“节孝坊”。


作者 马培荣

资料来源:转自《尽享江苏》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