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庵,又被称为大王庙,位于淮阴区新渡口街道双坝村2组境内。该庵始建于明末清初,解放初期被毁坏,1970年在其原址上新建了双坝小学。
据知情老人李明英介绍,庵内道士为李家祖上,有兄弟二人,分别叫李大道士和李二道士。他们常年住在庵内,管理里外事务。他们平时所穿的服装有20多套,十分考究。二位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周边居民遇到难事,常会请他们帮忙决断,他们则有求必应、热忱相助。有的人家遇到夫妻吵架、婆媳不和、邻里矛盾等琐事,他们也会设法调停、解决,因此深得人们敬重。
明万历四年(1576年),草湾河开通后,成为漕运和盐运的主要通道。淮北食盐必须越过草湾河才能运抵河下,于是在草湾盘坝,该坝被称为“永丰坝”。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黄河决口,永丰坝下游又建了一座拦黄坝。被称为“下坝”。由于上下二坝间隔不远,被合称为“双坝”。草庵靠近永丰坝,是一处盐业集散地。为加强管理,朝廷在此设立了盐关。当时,淮安关(又名榷关)设有多处分口,草湾口是其中之一,在淮安关北十里,有房10间,专司稽查货物盘坝。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起始行给发印票,稽征钱粮,凡从盐河自涟水来的货物或从淮城贩往涟水的货物,俱在该口征收。19世纪20年代末,淮盐运销事务几乎都在这里进行,每年销往皖、豫、湘、鄂诸省的淮盐有120余万包。
随着盐商纷至沓来,草庵的香火也越来越兴旺。据说,当时到草庵祈福很灵验,凡来此烧香拜佛者均可得偿所愿,因而该庵香客络绎不绝。后来,更因草庵声名远播,当地又出现了一条草庵街。这条街道十分繁荣,沿街人口近2万,商铺有300多家,住户几无一家不贩私盐。这条街的路面全部由青石板铺成,由于车辆非常多,石板路被磨损得很厉害,街面上留下了2条深达寸许的车辙。每逢双坝庙会,这里更是非常热闹,往来的客商、漕运官员以及周边百姓,都会赶来“凑热闹”,在双坝庙会期间,盐河停满了漕船,街面上到处是盐商、货商。当时,为解决住宿问题,一些商家就用芦苇席搭建棚子,数量多达1200个,远远望去十分壮观。
离草庵不远处有一座桥,名叫草关桥,位于双坝村3组。这座桥有一个与梁山伯祝英台有关的故事。相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曾路过这里,被河水拦住去路。见状,一位老人从家里拿来木板和麦草,在河上架起了一座便桥,帮助二人顺利过河。梁山伯与祝英台非常感激、连声道谢,并向老人赠送银两。老人没有接受,翩然而去。后来,当地人得知梁山伯与祝英台曾从此桥通过时,十分惊喜。人们将这座桥称为草关桥。后来,草关桥在拓宽河道时被拆除,其桥名一直流传至今。
当时,世道并不太平。清末,常有一些不法之徒冒充官员到盐商家收税,他们轮流上门,令盐商苦不堪言。双坝东临夏码,南临老坝,19世纪30年代末,两地都有十匪的老巢,每逢庙会,总有十匪出没,绑架、抢宝等事件频频发生。随着情况愈演愈烈,远近的客商都不敢去了。19世纪中期,清政府推行迁商养民政策,把盐务迁到西坝,草庵街随之日渐衰败,双坝庙会也跟着香火渐稀了,只剩下一个草庵渡口。后来,渡口也消失了。
其实,草庵一直藏在当地人的记忆中。草庵街中的“草庵”二字,如今被用作双坝村二组的组名。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双坝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天蓝水清、交通便捷、绿树成荫,是一处宜居宜业的理想之所。
(作者:朱士元,文章来源:《淮海晚报》2025年10月20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