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清江浦区“汰黄堤”遗存应该保护
时间:2025-10-22  来源:  字号:[ ]

清江浦区有一处“汰黄堤”遗存,巧遇之,访谈之,追述之,建议也由此生成……

、巧遇“汰黄堤”遗存

2025年6月的一天晚上,我因事经过淮海西路南侧的黄河路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对面偏东,灯光下看到一处独特的高埠矗立在黄河路的东侧,高埠上住着几户人家,有平房,也有两层楼房,都显得很破旧,高埠上还有菜园。与周围新开发小区林林总总的高楼相比,这就是此地仅存的原始地貌和特色民居。黄河路低于高埠四五米,以不锈钢护栏楼梯式的台阶与高埠衔接。我感到新奇,立即意识到这应该是“汰黄堤”遗存。我沿着台阶走上高埠,沿途拍照。一条水泥道路向东伸展,路北侧是一排民居,路南侧悬崖峭壁,也有两层楼房平地而起,其底层明显低于路面,我坚定了这就是“汰黄堤”部分遗存的想法。

此后,我又去寻访两次。先后见到在家门前路边纳凉的两位老人。与一位老人攀谈得知老人名为何永亮,本地人,1935年出生,今年91岁。他说这个高埠叫作“汰黄堆”。此地原为清河县,他的爷爷是晚清时期的河营兵丁,就是管理这条“汰黄堆”的。我的判断得到了证实“堆”就是“堤”。我将随身带的《康熙乙亥清河县志》和《淮安历史文化与研究》会刊第67期给了他刊中有图,有“汰黄堤”。另一位老人88岁,说此地原属西安路居委会,如今属于新港居委会,只剩下20户人家了,家家漏雨,盼望拆迁,但是遥遥无期呢。

二、“汰黄堤”的来历与功用

《咸丰清河县志》中有多幅河口图,研究可知清江浦区的地貌是与清口治理的遗存密切相关的。

“汰黄堤”是里运河里河与黄河当时也称“外河”之间的一条高堤,《咸丰清河县志》记载“汰黄堤。一名太荒堤,一名太行堤,旧明季民筑。康熙三十八年重修,自车路口至上河汛大茭陵止。今上河汛尚存此名。而清江浦亦有汰黄堤之目,盖民俗相沿。”

明朝嘉靖年间之后,潘季驯在黄河两岸筑堤“束水攻沙”。清江浦人担心黄河南堤官家修筑决口,便在里运河与黄河之间筑起一条高堤民间修筑。“车路口”在水渡口以东,“上河汛大茭陵”在惠济祠北边淮阴区码头镇境内),这条“汰黄堤”当年是防备黄河外河入侵清江浦的第二道屏障。有了“汰黄堤”,里运河北岸也就可以住上人家,清江浦人的生产生活也就更加安全了。

《咸丰清河县志·清江浦图》下部有“汰黄堤”

三、“汰黄堤”的逐渐消失

“汰黄堤”由河道总督管理的“河营”执守。咸丰五年黄河北徙之后,“汰黄堤”失去其原有功能,河道总督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河营”虽存,也失去了“河防”的意义。何永亮老人的爷爷管理过“汰黄堤”,此时可以在“汰黄堤”上安家务农了。

咸丰十年捻军攻克清江浦之后,晚清朝廷裁撤河督,改“河营”为“淮扬镇”,淮扬镇归漕运总督节制。吴棠出任漕运总督河督、漕督就是在他任上完成合并的,就在清江浦建衙办公原在府城的漕运总督部院也被捻军烧毁了,吴棠建设清江浦土圩以抵御捻军,“汰黄堤”中部就是清江浦土圩的北部根基后来又建石城。此时的“汰黄堤”就已经被分解成三段了。

《光绪丙子清河县志·新建县城图》可见清江浦土圩就是以“汰黄堤”的北部为根基的(土圩成为外城,后建的石城成为内城)

民国时期,县城之外的“汰黄堤”地貌没有什么改变,而“清河县”已经在民国三年1914改为淮阴县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出行方便的需要,清江浦石城、土圩及其汰黄堤的地貌都在不断地改变。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地形改变面目全非。“汰黄堤”还有这处遗存,实在难得。

四、城市建设应尽可能保留一些原始地貌

如今的淮海东西路就是大体沿着“汰黄堤”建设而成的而健康路就是沿着当年的黄河南大堤而建的。随着城市面貌的不断改变,当年这些大堤的影像在人们的脑海中不断淡化或者消失了。这段“汰黄堤”遗存就显得很珍贵,因为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可以向人们诉说城市的沧桑变化,转换人们的时空观念,唤醒人们的历史自觉。

“汰黄堤”遗存的东边是逐渐向淮海路靠近,由此推断东部是与淮海路重叠的,因此东部不会再有遗存段。“汰黄堤”遗存的西边偏向西南方向,原本是延伸到淮阴区马头镇的,先是因为船闸和二河开挖而失其最西段,后是因为港区建设和小区开发而仅剩遗存。所以这处“汰黄堤”遗存是“汰黄堤”地貌的实证,是城市原有地貌的珍贵标本。

淮安市主城区“四水穿城”的局面,既是明清时期“清口枢纽”治理过程中的遗存,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杨庄水利枢纽淮阴枢纽”治理成功后的现状。如今地面以上的堤坝都被削低为道路了,黄河南大堤变成了健康路,西坝以东的黄河北大堤变成了黄河路。有些地方高出一些,路边还有一些石墙台阶,还能看出一些端倪,但如果不细心体会,就全然不知其所以然了。而“汰黄堤”处于里运河与废黄河之间,如果没有这处遗存,整体影像就全部消失了。

城市建设应该尽可能保留一些原始地貌,“汰黄堤”遗存应该加以保护,如果能够建成“汰黄堤遗存公园”就更好了。

(作者:葛以政,文章来源:《清江文学》36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