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西坝和淮安河下,一度被誉为运河岸边的“并蒂莲”“姐妹花”,它们都因盐务漕运而兴起、衰落。
“西坝”这个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彼时,河道总督靳辅在古清口修建东、中、西三道减水坝泄黄淮之水,以防水患,西坝因此得名。历史上的西坝,北到盐河,南到古淮河,东到王营盐河渡,西到杨庄,包括盐河、古淮河两河之间以及古清口周边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利于货物集散,成为一个因运河而兴的重镇。
西坝境内的盐河,始凿于唐朝。明代以前,盐河被称为官河,是一条重要的内河航道,被称为淮阴的血脉。古代经水路运输的大宗物资,除粮食外最主要的是食盐。那时,每当淮北盐运抵西坝水域,盐商就用木帆船将盐先运至淮阴,然后兵分三路进行转运。一路经运河南下,运往两浙诸州县;一路溯淮河而上,运往光、泗、濠、寿诸州;一路溯泗水而上,运往徐州南部诸县。昔日的繁忙景象无需赘述,只要在脑海中稍作想象即可。
在西坝出现之前,淮城是北盐南运的中转站。淮北盐经盐河由板浦运抵涟水安东坝,再辗转运抵淮城的河下,最终经运河南下。当时,清廷在东坝草庵设立了专门机构处理淮阴的盐务。清道光十一年(1831),为革除盐政积弊,清廷推行“迁商养民”政策。两江总督陶澍力排众议,以“票盐法”代替“纲盐法”,将掣盐所由河下迁到西坝。此举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还提高了淮北盐场的运销效率。清道光十二年,迁移工作全面展开,西坝成为淮北盐场运销的核心枢纽。此次迁移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盐政的流程,提高了盐务管理效率,有力促进了淮北盐场的发展。清道光十三年,清廷又规定,淮盐盐斤只能由盐河运到西坝囤积,再由商贩运出栈,销往各地。
因为盐运路线的调整、盐务机构的搬迁,原本繁华的河下日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西坝这个“新生儿”。盐务中心转移至西坝后,盐河边上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一下子名声大噪。
清道光十五年(1835),西坝已经发展成为淮盐集散中心。纷至沓来的各地商贾在此建栈设场,建造码头,疏浚河道,修建高门华屋,上万名盐工为盐栈劳作。
为了提高盐运效率,1911年,西坝盐商出资修建了连接清江浦、西坝、杨庄的铁路,全长9公里,,西坝因此成为全国最早开通铁路的地方之一。这时,一部分盐在西坝被装上火车运抵杨庄装船,然后经洪泽湖运往皖豫两省:大部分盐被运抵清江浦臧家码头,装船后经运河入江,运往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省。每年盐税收入可达1500万银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兴盛时期,西坝有盐局72家、盐栈20多家,经杨庄入盐河的盐货达400万石,其中每年销往豫、皖、湘等五省41州县的食盐达128万包。当时,人们用“舟楫如云,帆樯蔽日”“闾阎相接,日以繁浩”等词句,来形容西坝的兴盛和繁华。
与此同时,饭店、茶馆、烟馆等各种满足盐商、盐工等人群消费需求的服务行业在西坝应运而生。西到茂盛街,东到小盐庄,南到黄河,北到盐河,这个区域内“酒肆茶馆骤然兴起,店铺连接,商贾川流,人家万余户,夹峙两河间,灯火彻夜流,车马四时喧,其繁富之名遂冠于淮上。廛闬扑地,歌吹沸天,泱泱乎淮北之名区也”。转眼间,西坝成为拥有六七万人口的重镇。商贾辐辏之地的西坝,豪商大贾中外地人居多。盐商经常光顾的饭店声名远扬,周边官员接待贵客时,也经常到西坝购买名贵菜肴,聘请名厨。
对于西坝的繁华景象,《清河县志》中有如下描述:“西坝区区数里之里,管钥襟喉岂不重矣!”胡伯超在《西坝镇小史》中写道,西坝盐商“势派之大、兴隆之盛、资金之厚”,江淮之间“莫能与比”。当时的西坝还创了多项淮安之最。《沧桑西坝今昔谈》一文进行了盘点:淮安最先使用电灯的地方、淮安最先使用西药的地方……究其原因,是西坝是盐商聚居之地。试想,当时要是有一位丹青妙手来到西坝,画下那时的繁华盛景,岂不是一幅西坝版《清明上河图》!
清宣统三年(1911),因津浦铁路通车,淮北盐改由铁路直接运抵安徽、江西、湖南等口岸,西坝水运优势随之丧失,开始逐渐衰落。同时,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加剧了区域竞争,淮北、淮阴等周边地区逐渐占据盐业的主导地位,西坝的集散中心地位不断被削弱。
1927年,西坝铁路彻底停用。随后,其铁轨和枕木被当局拆除。铁路沿线的车站、货场等设施也被一拆而空。
1928年,国民政府推行食盐专卖制度,通过垄断控制供应和价格,导致私盐泛滥,进一步挤压了正规盐业的生存空间。此番改革后,盐商为应对盐价持续上涨的压力,开始进行违规操作,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混乱,西坝的地位颓势尽显。
1946年,板浦、中正盐场的盐开始经由连云港港口装船外运。陇海铁路东段通车、济南盐场改行海运后,淮北盐不再经由西坝转销,西坝盐业最终衰落。昔日那些豪商大贾“高台倾,曲池平,子孙流落,有不忍言者,旧日繁华,剩有寒菜一畦、垂柳几树而已”。从前那些依靠盐业讨生活的人,只能“灶锉无烟,妻孥环泣”,凄惨境况让人同情。最后,护送营、缉私队也撤走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不会想到,因盐务漕运而兴的西坝,终究也未能逃脱宿命的枷锁,步了当年河下的后尘,随着一声声叹息而成为历史,就像《伤仲永》里那位少年从此无人问津。
近年来,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进名城建设,淮阴区相继疏浚小盐河,整修盐商旧宅,并于2019年12月建成了西坝盐文化主题公园,通过雕塑等景观再现西坝当年的盛景。
(作者:董蕾,文章来源:《淮海晚报》2025年9月22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