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杭大运河中段的江苏淮安,有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音乐,在这里流传了二百余载,它源自宫廷却在市井生根,它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族音乐的交响乐”的楚州十番锣鼓。
溯源:从宫廷雅乐到市井清音,一段音韵的千年伏笔
楚州十番锣鼓的根,深扎在淮安厚重的历史土壤里。淮安,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长期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经济繁荣,漕通七省。明清时期,漕运总督部院、淮安府署、淮安榷关驻节的淮安,是苏北的政治、经济、文化枢纽,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四大都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积淀,使淮安大地上渗透着多元文化的基因。“文武厅营,星罗棋布……百族聚焉……嬉游歌舞”,正是当时文化繁荣的生动写照,而楚州十番锣鼓,便是在这样的烟火与繁华中悄然孕育。
关于它的起源,藏着一段跨越朝代的传奇。明末有位音乐家叫杨正经,应崇祯皇帝之召入宫,被授予内阁中书,得以观览执掌内府五音诸谱,专司皇家祭祀礼乐。明亡后,杨正经流落江湖,辗转到淮安定居,也将“宫廷雅乐”带到了淮安。当时的漕运总督部院和淮安府对这份音乐视若珍宝,凡庆典、祭祀、官员贺寿,必有十番锣鼓相伴。久而久之,这缕来自宫廷的清音,从官府衙门飘进了瓦舍勾栏,成了淮安人生活里离不开的旋律。
清末十番乐班演奏
真正让十番锣鼓“落地生根”的,是清道光年间的淮安曲家孙毓卿。这位音乐才华横溢、颇具创造力的民间艺术家将从京师流传来的昆曲宫廷音乐进行二度创作,加进了锣鼓打击乐、管弦丝竹乐,插入淮安本地的风俗唱词,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楚州十番锣鼓”。从此,这音韵走进了市井巷陌,成了淮安人自己的音乐。
盛景:八抬棚子走街巷,东岳庙会“打擂台”
清末“粮安堂”十番锣鼓演奏
在楚州十番锣鼓最盛的两百多年里,淮安的每一个重要日子,几乎都有它的身影。那时的演奏班子(俗称“堂子”)很多,班子成员多是城内各商行的从业者,平日里各司其职,一到演出时节,便放下算盘拿起乐器,成了最懂生活的民间艺人。他们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资金保障,其中“粮安堂”“敬安堂”和“善安堂”最为出名。淮安民间的十番堂班又夯实了“楚州十番锣鼓”的群众基础,曲谱在师徒间口传心授,技艺在一次次排练中愈发精湛。
每年五月初一的东岳庙会,是十番锣鼓堂班的“年度盛会”。这一天,淮安城像被按下了“热闹开关”:各个“堂子”召集顶尖艺人,组成浩浩荡荡的演奏队伍。最特别的是,他们不像其他乐队那样静坐演奏,而是要“上街走动”——为了携带班鼓、大锣、堂鼓这些笨重却关键的乐器,艺人们专门做了一乘雕刻精致满悬璎珞灯彩的花轿,由8人抬着,乐器架在棚中,艺人围坐两侧,边走边演奏。队伍走过街巷时,丝竹声、锣鼓声交织着,轿子上的彩绸随风飘动,引得沿途百姓扶老携幼驻足,孩子们追着队伍跑,笑声与乐声混在一起,成了淮安最鲜活的民俗图景。
队伍最终汇聚到东岳庙,一场激烈的“打擂”就此展开。你奏一曲《金盆捞月》,我便接一段《到春来》;你的笛音清亮,我的锣鼓铿锵。艺人们拿出浑身解数,比的是技巧,拼的是默契,更藏着独门技艺的骄傲。直到夕阳西下,乐声才渐渐停歇,而那份热闹,却成了淮安人一年一度最难忘的记忆。
除了庙会,十番锣鼓还极具“仪式感”:府署官员贺寿,它奏起《咏花》添喜;民间祭祀先祖,它以《前探营》寄情;就连寻常节日,巷子里也会飘来一段《咏蝶》的旋律。它的乐队配置更是讲究:文场以两支曲笛领奏,箫、笙相和,琵琶、三弦、二胡等十六件丝弦乐器伴奏,音色清雅;武场则靠班鼓、堂鼓、大锣等十件打击乐器撑场,节奏铿锵。文武相和间,既有宫廷音乐的典雅,又有民间音乐的鲜活。
传承:从尘封六十年到重登国际舞台,一场跨越世纪的坚守
鼓乐喧腾的盛景,却在1939年的正月戛然而止。日军轰炸淮安的炮火,不仅摧毁了古城的街巷,也打散了十番锣鼓的演奏班子——艺人流落四方,珍贵的曲谱或被烧毁,或被藏进箱底,这缕音韵,一沉寂就是六十多年。
解放后原河下镇“敬安堂”楚州十番锣鼓的几位演奏人员合影 (李正林 供)
1991年,楚州十番锣鼓第三代传承人陈宝富将其珍藏的曲谱手抄本赠给县级淮安市文化馆演奏员周宝洪。2003年,作为楚州十番锣鼓第四代传承人的周宝洪下定决心要让它“活”过来,楚州十番锣鼓迎来了“重生”。他四处奔走,走访散落民间的老艺人,面对尘封多年的工尺谱——十番锣鼓最后的“密码”,他和文化馆的同事们反复琢磨,一遍遍试验乐器的弦法、定弦,一点点复原打击乐器的敲打法,常常熬到深夜。
2009年,楚州十番锣鼓演奏队伍参加苏北鲁南地区民俗文艺精英赛,获优秀奖 (李正林 供)
“它不是简单的音乐,是淮安人的根。”周宝洪常说。在周宝洪和文化馆的努力下,十番锣鼓的“朋友圈”和影响力越来越大:2007年,楚州十番锣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淮安第二届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上,楚州十番锣鼓以一首《咏花》古曲精彩亮相,百年雅韵重见天日。2010年,楚州十番锣鼓亮相上海世博会。2017年,在“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奏响,让海外友人也爱上了这来自运河畔的东方音韵。如今,淮安区文化馆不仅整理出《金盆捞月》《到春来》《咏花》《咏蝶》等20多首经典曲目,还培养了30多名年轻传承人,更在学校设立传承基地——曾经尘封的音韵,正以崭新的姿态“圈粉”年轻人。
展望:让百年雅音在新时代“活”起来
如今再听楚州十番锣鼓,依旧是熟悉的丝竹与锣鼓,却多了几分新的活力:在淮安府署的后花园,游客们会停下脚步,听一场《咏花》的实景演出;在校园里,孩子们拿着小小的笛子,跟着老师学奏简单的旋律;甚至在短视频平台上,年轻传承人用镜头记录排练日常,让更多人看到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
楚州十番锣鼓演奏队伍在淮安府署后花园演出 (李正林 供)
传承之路没有休止符。淮安十番人尝试将十番锣鼓与现代音乐结合,比如在《到春来》里加入轻轻的电子音效;也试着把它与舞蹈、戏剧融合,让音韵有更丰富的表达。
正如运河水不断向前流淌,楚州十番锣鼓也在岁月中不断生长。它曾见证淮安的繁华,也经历过岁月的沧桑。如今,当鼓点再次敲响,这不仅是一段音乐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坚守——它是淮安的文化名片,是运河文化的活态记忆。在中华民族音乐百花园里,这朵奇葩将永远绽放。
(作者:李正林、杨洋,文章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