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米芾“逃暑”
时间:2025-09-05  来源:  字号:[ ]

过去,我们一直以为,米芾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赴任涟水,途经盱眙”时,第一次见到盱眙“南山”,故而创作了《都梁十景诗》,并题写了“第一山”碑刻,南山就此变成了“第一山”。其实,在绍圣四年之前的两三年里,米芾不仅到过盱眙,而且不止一次。他还曾在南山避暑,写下了数幅名帖。

雄才多磨难

米芾(1051一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等,官至礼部员外郎,因唐宋时期礼部郎官又被称为南宫舍人,因此他也被称为米南宫。又因他爱石、集石、藏石、拜石,近乎痴狂,又被称为米颠、石痴。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集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和诗人于一身,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但是,这位才高八斗的大家却命运多舛。

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米芾担任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同年夏四月癸丑日改元,易年号元祐为绍圣,称绍圣元年。朝廷大赦天下、释罪免刑、调动官吏。米芾心想,或许能趁着这次机会得到提拔重用,等待他的却是又一次官场失意,连雍丘县令这个芝麻官也被免去,只让他挂了一个监嵩山中岳祠的闲职,负责监管中岳嵩山的一座祠庙。中岳祠也称中岳庙,里面供奉着太室山神,其地点在河南登封嵩山南麓。北宋年间,朝廷曾在那里大肆修建祠庙,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殿宇众多,是道教全真派的著名道场。但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个监管祠庙的差事,这位才高八斗的大诗人、大书画家当然觉得怀才不遇。

于是,愤愤不平的米芾心想:既然得不到重用,那我不如趁着空闲云游四方、遍览名胜。于是,绍圣二年(1095)夏天,米芾以“逃暑”为由离开汴京,逃离令他失望的官场,偕妻乘坐商船,沿着汴河一路南下。

避暑到南山

这里所说的“逃暑”并非杜撰,米芾将其写在了《逃暑帖》中。

米芾夫妇一路舟车劳顿,没有心情站在船头观赏风景。等到船家叫道:“船已过汴口,来到盱眙,各位客官请下船休息啦!”米芾夫妇这才从船舱中出来,舍舟登岸,来到盱眙县城。

米芾一看,此处丘陵起伏、绿树成荫、山水相映,是一处避暑的好地方。船家告诉他,盱眙有一座南山,意为淮南小山。于是,他决定留在南山游玩、避暑、写字,逍遥一番。

南山风景优美、环境优雅,是游山观水的好去处。幽静的山谷、闲适的生活,让米芾的心慢慢地静了下来。在这里,他真切地目睹了淮山之美,感受了淮山之幽,欣赏了淮山之胜,体会了淮山之秀。他不由玩心大起,幽默地将“避暑”写成“逃暑”。

正是在这种清静幽雅的环境中,他兴之所至、挥洒自如,留下了佳作。

北宋宰相章惇是米芾的好友。米芾出游之际,章惇写信给他,想了解他的近况,准备举荐他当官,并约他见面。米芾因被免去雍丘县令的官职而不快,才来到这里“逃暑”,于是回信如实相告。他告诉章惇,眼下酷暑难耐,他正在山水之间“逃暑”,觉得很惬意。待到秋高气爽的时候,他再登门拜访。

写完回信,米芾遣人将信捎往汴京,送给章惇。此帖因其中逃暑二字被称为《逃暑帖》。后来,此帖几经辗转,不知所踪。有人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见过此帖,惊喜之余,细细品读鉴赏,不由感慨万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中的米芾《逃暑帖》,为人们揭开了一个潜藏的谜团。

闲暇佳作多

米芾是书法大家,到了这么一处风光旖旎的佳处,置身优雅静谧的环境中,自然忍不住挥毫泼墨,以致佳作不断。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拜中岳命作帖》,是米芾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初到盱眙南山时所作。当时,他不仅对朝廷的任职安排不满,更是厌恶鱼龙混杂、钩心斗角的官场,向往清静自在、悠闲自得的生活。所以,他写道:“却怀闲禄厚,不敢着潜夫。常贫须漫仕,闲禄是身荣。不托先生第,终成俗吏名。重缄议法口,静洗看山睛。夷惠中何有,图书老此生。”他想,不如就此置身云水,隐居山间。

闲暇之时,米芾与老友贺铸互通书信、交往甚密。他在信中说:“不遇,牵肠挂肚,常念常思;每遇,瞋目抵掌,论辩锋起。”身在淮山,岂能不书几笔而奉之?于是,米芾在《淮山帖》中写道:“芾顿首再拜,淮山又得话生平。”他本想前往拜见老友,无奈“我薄禄未得归,相见何期”,于是“临风怅然,乱道叙意。早对舟相呼,不觉心目凄断”。米芾顿首问候,还代“老妻致意”。寥寥数字,展现出他们深厚的情谊。

米芾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在淮山避暑时,他也不忘给友人写信“报平安”。他写道:“米顿首再拜。泗有淮山之胜,公事外,足临揽之。乐山阁屡曾到,宣如葺斋,内见山,诚乐也。”米芾避暑之地的南山之坡有一亭阁名叫“乐山阁”,虽然破旧,但在阁中可览群山、可观淮水。他还说准备加以修葺,作为歇息、赏景、书画、自乐之所。

米芾与北宋宰相王珪之子王仲修交好。王仲修,字敏甫,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喜欢收藏和评析书画,与苏轼、杨杰、陆佃(陆游的祖父)等人多有唱和。米芾在《画史》中记载了王敏甫收藏李重光“四时花卉轴”一事。米芾在南山“逃暑”时,王敏甫正前往京城,准备参加第二年的会试。米芾时常挂念他,故在信中写道:“王敏甫所苦如何?今在何处?欲各通问。”因该书帖中有“泗有淮山之胜”这句话,故此帖被称为《淮山之胜帖》,并被清人卞永誉的《式古堂法书》所收录。

杂咏成碑刻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着米芾所作的《淮山避暑杂咏》碑刻的拓片。该拓本出自清代,高69厘米,宽59厘米。

画家唐吟方2018年9月15日在《文汇报》发表的《旧迹有情应识我一一启功先生与碑帖收藏》一文中写道,著名书法家启功称《淮山避暑杂咏残石》拓本世所罕见,他还在标题旁随手记下:“李孟东兄所赠。原石未知在何处?今更不知已毁否?四诗俱不见《英光集》,亦不见《山林集拾遗》。”看来,因为是失传的米芾诗作,该拓本才受到启功的重视。

米芾接连写下了《拜中岳命作帖》《逃暑帖》《淮山帖》《淮山之胜帖》之后,还乘兴写了《淮山避暑杂咏》,含《试茶》《遇郭刚遂别寄》《即事》《呈章清》四首诗。《定县志》卷十九《金石篇》中记载了“米芾诗石刻《淮山避暑杂咏》”的诗文,并署名“中岳外史米芾”。“定州论坛”上发表的《苏轼知定州留下的米芾题诗墨宝》一文中说:“米芾诗石刻《淮山避暑杂咏·四首》失传了近百年,现在终于完璧归赵。”可见《淮山避暑杂咏》被刻勒成碑,几经周转,今藏于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文庙,可谓幸事。

在《舆地纪胜》和明万历、清乾隆、清光绪等版本的《盱眙县志》中,还记载了米芾书《绣岩堂碑》之事。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三《金石》记载:“宋米芾《绣岩堂碑》。此石久湮,见《舆地纪胜》。”我们虽未见到真迹,但志中所言“绣岩”应为今第一山“秀岩”,而“绣岩堂”即今秀岩前面的一座堂舍,可能就是现在的“淮山堂”。

(作者:马培荣,文章来源:《淮海晚报》202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