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系明末清初淮安河下人刘源长(字介祉)所著,是继《茶经》之后又一部系统梳理中国茶文化发展脉络的茶学专著,对了解古人饮茶习俗和中国茶文化有着积极作用,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版本和内容
现存的《茶史》版本主要有三种:一是清康熙十四年(1675)刘谦吉初刻本,二是清雍正六年(1728)刘乃大重刊本,三是日本尾张香相轩享和三年(1803)蒹葭堂藏本和刻本。三个版本在主体内容方面基本一致,但是序跋有所不同:刘谦吉初刻本前有清康熙年间陆求可序和李仙根序;刘乃大重刊本增加了清雍正年间张廷玉序,后有清康熙年间刘谦吉跋和清雍正年间刘乃大跋,并附刻清人余怀的《茶史补》。这种序跋的累加,反映了《茶史》逐渐被世人接受的过程。
《茶史》分为上下两卷,共有30个子目,约33000字。卷首著有各著述家及陆羽的事迹。上卷主要记述茶品,包括茶之原始、茶之名产、茶之分产、茶之近品、陆鸿渐(陆羽)品茶之出、唐宋诸名家品茶、袁宏道《龙井》、采茶、焙茶、藏茶、制茶等11个子目,系统地梳理了茶叶的起源、发展、品类及制作工艺,尤其注重历史文献的征引与考辨。如“茶之原始”一节,刘源长旁征博引,从《神农食经》到《楚辞》《尔雅》,从《茶经》到《本草纲目》,对茶的发现与早期利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考证。
《茶史》下卷则专论饮茶之道,共分为品水、名泉、古今名家品水、欧阳修《大明水记》、欧阳修《浮槎山水记》、叶清臣《述煮茶泉品》、贮水(附滤水、惜水)、汤候、苏廙《十六汤品》、茶具、茶事、茶之隽赏、茶之辨论、茶之高致、茶癖、茶效、古今名家茶咏、杂录、志地等19个子目。这部分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涉及煮茶用水的选择、火候的掌握、茶具的使用等技术层面,更深入探讨了茶与文人生活、审美情趣、精神追求的关系,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哲学内涵与艺术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9月出版的由鲁小俊主编、王方注译、谢晓虹绘的彩插珍藏版《茶史》,从原书30个子目中选取19个可读性、趣味性较强的子目进行注译,包括茶之原始、唐宋诸名家品茶、采茶、焙茶、藏茶、制茶,下卷的品水、叶清臣《述煮茶泉品》、贮水、汤候、苏廙《十六汤品》、茶具、又录《茶经》四事、茶事、茶之隽赏、茶之辨论、茶之高致、茶癖、茶效。选编的内容反映了当代读者对《茶史》相关内容的偏好,即更关注与实际饮茶活动密切相关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
特色和创新
《茶史》不仅以资料汇编见长,还在中国茶学理论上有许多创新之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茶史》按品质将茶叶分为名产、分产、近品等类别,体现了较为科学的分类思想。《茶史》详细记载了明末清初全国各主要产茶区的茶叶品种及其特点,与陆羽的《茶经》主要关注长江中下游茶区不同,刘源长的视野更为开阔,甚至对边远地区的茶也有所记载。比如其记载了普洱茶:“云南普洱茶,真者奇品也,人亦不易得。”这一记载表明,普洱茶在清代前期已经开始引起文人学者的关注。
关于茶叶品鉴,《茶史》记述了陆羽、叶梦得、黄庭坚等唐宋诸名家的品茶标准,并加以系统化。与《茶经》侧重对茶叶外形、色泽、香气的评价不同,《茶史》更强调茶汤的滋味与饮后的感受,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人饮茶方式的转变,即从唐宋时期的煎茶发展为明清时期的泡茶。“唐宋诸名家品茶”子目辑录了蔡襄、黄庭坚等人对建茶、日铸茶等名茶的品评,保存了珍贵的茶评史料。该书全文收录袁宏道的《龙井》则表明,明代后期龙井茶已崭露头角。
《茶史》对茶与水的关系论述尤为精详。下卷开篇即为品水、名泉,辑录了历代名家对煮茶用水的评价。刘源长认为“水为茶之母”,好茶须配好水,并引用张源的《茶录》中的内容:“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这种对水质的极致追求,反映了明清文人饮茶的精致化倾向。书中还全文收录了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和叶清臣的《述煮茶泉品》,这些文献对研究中国古代饮水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茶史》中茶之高致、茶之隽赏等子目,体现了刘源长对中国茶文化哲学内涵的思考。他认为,饮茶的最高境界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书中引用屠隆的《考盘余事》中的“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等内容,将茶与人格修养联系起来。这种将饮茶提升至道德境界的观点,继承了中国茶文化“以茶喻德”的传统,也反映了明清文人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心灵超越的精神取向。《茶史》专设茶癖子目,记载了历代嗜茶人士的轶事,表明该书不仅是一部技术专著,更是一部记录中国文人生活史的文化宝典。
传播和影响
作为一部系统梳理中国茶文化发展脉络的茶学专著,刘源长的《茶史》在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书不仅影响了清代以来的茶学发展,还东传日本,成为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桥梁,其文化价值超越了一般的饮食专著。
在国内,《茶史》成书后即受到学界重视。陆求可在序中称,该书“搜罗古今,颇为该备”;张廷玉在序中称,该书“采摭群言,折衷一是”。这些评价表明,《茶史》在清代前期即被列为茶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书中辑录的大量茶学资料,为后世茶学著述的编纂提供了便利,陆廷灿的《续茶经》就引用了不少《茶史》中的内容。在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和民国年间编纂的《清史稿》中,《茶史》均被收入谱录类,可见其在官方学术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茶史》对清代饮茶风尚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书中详细记载了茶叶品类、烹茶方法、品鉴标准等内容,成为当时文人雅士开展茶事活动的指南。特别是对虎跑泉、龙井茶等名泉名茶的推崇,直接影响了清代文人的消费选择。书中强调的“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理念,也使饮茶在清代继续保持其作为高雅文化生活方式的地位。查慎行、袁枚等清代文人的茶诗茶文中,均可看到《茶史》影响的痕迹。
在国际上,《茶史》很早就东传日本,现存有日本尾张香祖轩享和三年(1803)蒹葭堂藏本和刻本。这一版本的出现,说明《茶史》最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已经传入日本,并引起当地学者的重视。日本茶道虽然自成体系,但日本人一直关注中国的茶学专著,《茶史》作为继《茶经》之后又一部茶学巨著,必然会引起日本学者的关注。
(作者:徐爱明,文章来源:《淮海晚报》2025年8月18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