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城市都有一条上海路,淮安也不例外。
最初,淮安的上海路很短,只有900米长,东起淮海北路,西至海神庙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它的名字还叫“太平街”,街很窄,砂石路面,两边稀疏排列着一些平房。又以人民路为界,分为东街和西街两段。东街的北面有一个部队大院、南面有一所淮海路小学,西街的南面有清江运输公司修理厂(后更名为淮阴汽车改装厂)、西端是清江植物油厂(后更名为清江油脂化学厂)。这几个单位在太平街上很显眼,进出这几个单位院子的人总能接受到其他人艳羡的目光。
曾经的清江市汽车修配厂
20世纪80年代初,太平街铺设了沥青路面,路宽为6米。东街上建起了服装市场,有顶棚和露天两个部分,总面积近1500平方米,开始时只有20多个经营户进场交易,后不断发展壮大,到1992年已有200多个经营户,主要经营各种款式的中高档男女服装,日人流量近5000人,年成交额1500万元,有“小上海”之称。东街的西端,服装市场隔壁,建起了自行车交易所,面积180平方米。开始时主要交易旧自行车,后陆续经营新自行车,1992年时成交额32万元。西街建起了集贸市场,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摊位150个,1992年时成交额500万元。
服装市场、自行车交易所、集贸市场三大市场的出现和兴盛,使得太平街跃升为市区最热闹喧哗的场所之一。人们竞相到此逛街,购买流行款式的衣服、家庭“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车、新鲜多样的蔬果水产等。因为服装市场“小上海”的美誉,渐渐地,“太平街”也被称为了“上海路”。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利苑新村小区的开发,太平街的西端被打通,向西延伸至清河路,总长1.2公里。21世纪初,又跨过清河路,西至北京北路,总长增加到1.8公里。“上海路”正式取代了“太平街”,成为这条街道的官方名称。其中,淮海北路至清河路一段,是人们心目中正宗的上海路;清河路至北京北路一段,被认为是上海路的延伸,称为“上海西路”。
这一时期,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人民路以东段,服装市场不见了,自行车交易所发展为临街的一个个铺面,在从事旧自行车翻新、买卖的同时,与时俱进做起了电动自行车生意。人民路至清河路段,建起了石塔湖小学(今为淮海路小学石塔湖校区)和玫瑰苑、富华园、利苑新村二区、三区等居民小区,集贸市场得到翻新,规模更大、生意更红火了,粮油店、小吃店、卤菜店、水果店、理发店、足浴店等各种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清河路至北京北路段,有凤凰新村、汇丰园等小区和基督教堂、新星幼儿园南园区等单位,同样聚集着很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店铺。
2010年以后,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上海路继续向西延伸,先是跨过北京北路,后又跨过西安路,如今已到达韩侯大道,总长接近4公里。其间,清河路至北京北路段首先摆脱了“上海西路”的标签,成为正宗上海路的一部分;北京北路至西安路段、西安路至韩侯大道段,相继被冠名为新的“上海西路”,路两侧有上海花园、祥和至尊、韩侯花园、城西花园等居民小区和翔宇中学、锦绣国际装饰城等单位,以及为之服务的一些商铺店面等。
淮海北路至北京北路段为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老街。街道还保持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宽度,经营自行车和电动车的店铺依旧生意红火,淮海路小学、石塔湖小学(今淮海路小学石塔湖校区)、新星幼儿园南园区等还是书声琅琅。许多老店已经开了二三十年,也有搬走或转手的,不少新店开张了,过个几年也变成了老店。老王卤菜、豫园生煎、清蒸草鸡、河间驴肉、杠子面馆、传承烧饼、卜芳麻辣烫、红太阳烧烤……从早到晚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鲜艳夺目的招牌,没有富丽堂皇的装潢,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相伴,承载着满满的回忆和怀旧气息。
上海路美食
北京北路至韩侯大道段为近20年来所新开辟或拓宽,路面宽敞,干净整洁。路两边的居民小区也多为新开发建设的,高楼耸立,铺面新潮,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海是繁荣与潮流的象征,是人们期待和向往的地方。淮安有上海路,且几十年来不断成长,其实就是淮安城市逐步变大、变美的过程,是淮安人生活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的过程。未来,上海路还会继续成长,淮安人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作者:刘志平,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