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地处秦岭淮河一线,战乱的年代最容易遭受战火荼毒,因此淮安历史上经历过多次“重启”。在元末的战乱中,淮安也没能幸免。元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泰州白驹场盐贩张士诚率众起兵,并迅速向周围扩展,淮安很快被纳入其统治下。至正十五年(1355),苏北一带发生严重饥荒,张士诚遣部将渡江向江南发展,红巾军趁机攻下淮安。此后朱元璋忙于与陈友谅和元军争战,张士诚重新占领淮安。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军攻取苏北,克泰州、通州,围高邮。张士诚以水军支援,朱元璋亲自出征,击败援军,至次年四月,明军攻下淮安并完全占有苏北。在这次争夺中,淮安遭受的损失特别巨大,据记载淮安城中只剩下“槐树李、梅花刘、麦盒王、节孝徐”等七姓人家,这当然是夸张,但确实反映了明初淮安人口锐减的事实。
当时苏州府有人口200多万,与淮安所在的苏北地区有天壤之别。故明朝初年政治上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进行强制性的大规模的移民。“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士诚败至身虏,明主积怨,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二郡。”一时淮安“境内氏族土著而外,迁自姑苏者多。”洪武三年(1370),迁苏、松、杭、嘉、湖诸府之民4000余户至临濠垦田。又移江南民14万户于凤阳府。泗州、盱眙为交通要道,经元末大乱,人口锐减,时泗州、盱眙均属凤阳府,故迁移的14万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安置于泗州和盱眙。此后百余年中,又陆续将江南的人民迁徙到淮安府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红巾赶散”。如涟水望族朱姓,就是明洪武年间整族整族地“奉旨”迁来的,其中一族坐的是包铁头大船,后人在涟水“九朱”中以“铁船头朱”加以区别。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说,一些城市“军籍移民的数量大大超过民籍移民”,淮安府城就应该是这样的城市。“为了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朱元璋创设了卫所制度。卫所遍布全国各地,大抵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军士皆别立户籍,叫作军户。军户世袭,卫所军人的家属必须随军,军人家属实际上也和军人一道成为移民,卫所所在地一般也就是他们的居住地。明朝前期,本籍军户一般不在本地卫所从军,北方卫所的军人来自南方,南方卫所的军人来自北方,这样就造成军籍移民的超长距离,构成明代移民历史的独特篇章。”
当时的淮安府在设有道、府以及总兵的情况下,一府之内连设四卫,即淮安卫、大河卫、邳州卫与宽河卫,其中前二卫更直接置于淮安城中,给淮安带来了大量军事移民,充分凸显淮安城在明初重要地位。朱元璋为达到“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效果,规定一旦入了军籍后,妻子家人必须随军,“一人当兵,全家入伍”,当到达驻地后,军人分房、分田,以后自己吃的粮食,穿的衣服,打仗的武器全部自备。军人年老后,必须在子女中选择一人顶替自己的从军义务。这样常年甚至延续数代的军事驻扎,使得这些卫所的军人及家属成了标准的当地人。今天我们熟悉的很多淮安名人,细究他们的籍贯却是卫籍,最典型的是大河卫籍的沈坤。在淮安城东片出土的古代官员墓葬中,最多的就是如2011年发现的大河卫指挥同知王麟那样的卫官。这些都体现了卫籍人士与淮城市民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事实。
淮安卫和大河卫在淮安城内的建立,以及随部队迁徙来的数万军民与淮安土著居民一起,共同生产,共同生活,相互婚配,对恢复因元末动乱造成的淮安城市破败的状况,对淮安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据明正德《淮安府志·卷十·兵戎》中载:“甲兵。淮安卫:守城操练官军八百五十六员名,管操指挥一员,千百户共七员,军余五百五十名。岁造兵器六千四十件。”又载:“大河卫,守城操练官军一千五百三十员名,管操指挥一员,千百户共九员,额军舍余三百四名,军余一千二百一十七名。岁造兵器六千四十件。”乾隆《淮安府志·卷十二·赋役》中还载,淮安卫军丁“原额户口军丁六千七百二十名,内除逃亡、故绝军丁五千七十四名,实存当差屯丁一千六百四十八名,不纳丁银。额外清出军舍三百七十四名,共屯田军舍二千二十名,该军舍丁银七十五两五钱。节前增丁一千二百二十四名,增丁银、月粮银十九两二钱七分二厘五毫零。今订实在屯丁、军舍三千二百四十四名……”大河卫军丁“原额户口军丁八千九百七十丁,内除逃亡、故绝军丁四千八百四十九丁,又除运粮军丁三千二百六十三丁、门军四十丁,系出力不纳丁银外,止存军丁八百一十八丁,又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出减丁三百四十六丁。今订实在纳银军丁一千一百六十四丁,内中则军丁五十二名,每名纳银三钱,下则军丁一千一百一十二名,每名纳银二钱,共征丁银二百三十八两。”乾隆《淮安府志·卷十二·赋役·淮安卫田赋》中还统计得淮安卫:“原编田地八百一十顷五十九亩二分三厘……实征银三千六百四十二两四钱八分六厘五毫零。本色麦、米、豆一千二百二十石四斗九升八合五勺零。”
明朝初年朝廷始设之淮安卫指挥司署,位于淮安府署南侧,即沿用元朝淮安路总管府建筑。据南宋嘉定《山阳志》载,此处官署建筑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由录事陈敏兴修。至元朝至元癸巳年,郡守阿思对府署进行重修。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太祖朱元璋攻克淮安,任命大将华云龙为指挥使,敕封淮安侯,统兵镇守淮安。其入淮安后,以元淮安路总管府府署为治。明朝洪武九年(1376),指挥徐哲加以修葺,景泰五年(1454),指挥丁裕重建门厅九间。成化五年(1469)复修正堂和后堂,弘治十二年(1499),署内正堂与经历司毁,正德元年(1506),指挥王雄重建仪门3间、正堂5间。淮安卫屯样田主要位于淮安府首县山阳以及阜宁、安东3县境内,共有十五屯伍以及马草场一处。淮安卫直属朝廷中军都督府,编制千人,年造兵器6000余件,屯田千顷。明朝初年淮安卫设指挥使1员,指挥同知2员,指挥佥事四员,卫镇抚1员,经历1员,知事1员,六所共正千户6员、副千户12员、所镇抚2员,百户10员。
大河卫是于明朝初年与淮安卫并设,其官署位于淮安新城颁春坊,址于旧太清观基。明洪武二年(1369),大河卫指挥使毕寅在此创建。洪武十年(1377),指挥时禹增修。后年久失修,正德初年指挥崔恩进行重修。大河卫原有校场在新城南门外,后附于淮安卫教场。设有指挥使1名,指挥同知2名,指挥佥事四名,卫镇抚1名,经历1名,知事1名,8所正千户8名,副千户16名,所镇抚2名以及百户10名。大河卫屯样田均位于阜宁、清河、桃源以及安东、沭阳五县,共计二十三屯伍。明朝末年,大河卫指挥使司署改为藩镇府。至清朝之时,改大河卫指挥使司署为大河卫守备署,设输运千总3名,随帮百总3名,又改所为前帮、二帮、三帮。顺治三年(1646),署被改为总理漕储部堂衙门,此外大河卫还设有武学,位于淮安新城大街大河卫右方,明初建立,是为培养卫属人员军事技能的专科学校。
两卫在淮安一定区域范围内享有行政管辖权。两卫所属卫属,不仅有军人还有百姓、田地、贡赋,有学校、城隍庙、厉坛以及祭祀之所。其中军民在卫内拥有有别于地方的户籍。即淮安卫籍和大河卫籍。淮安城内两卫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奉旨裁撤,此时淮安卫尚存屯田四百四十顷九十亩,大河卫存屯田一千七百七十二顷五十亩。卫撤后,全部土地、人员均转业地方。
淮安的淮安卫、大河卫与天津的天津卫、上海的金山卫一样都存续数百年,有较高的历史知名度,是一座城市历史底蕴的体现。当下应该进一步挖掘相关历史遗迹,整理相关资料,并在地名上有所体现,选择一些路段设淮安卫路、大河卫路及千户巷、百户巷等,让人们记住这段渐行渐远的历史,知道淮安历史上是座移民城市,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开放包容的淮安精神。
(作者:祁宏,文章来源:文史淮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