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北上》中的淮安印记
时间:2025-03-28  来源:  字号:[ ]

 文学原型嬗变文旅地标——探寻淮安花街的故事

当太阳初升,运河上的船只缓缓移动,悠扬的汽笛声在央视荧屏上悠然回响,犹如古老的歌谣唤醒沉睡的记忆。花街上,少年在奔跑,并穿透荧幕,与观众记忆里青春的身影重叠,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电视剧《北上》日前在央视首播,开播15分钟实时收视率破3.5%,让花街从“文学地图”跃入百姓视野,也让观众开始探寻:现实中是否有这么一条花街,长到足以承载过往的青春与未来的奔赴?

这条花街,位于清江浦区闸口街道。这里地处京杭大运河畔,入目是厚重的青石板路、灰瓦白墙的建筑,这里曾繁盛一时、商贾云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磅礴,如今历经岁月更迭、绽放新颜,孕育出古街在时代浪潮中新生的“出圈密码”。

“小说中的花街,就是根据那条街展开想象的”

电视剧《北上》中的花街,青石板路上是打闹的孩童,繁华的街道回响着小贩们的吆喝声,彰显着“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的自由自在。在小说《北上》中,花街被描绘成“从运河边上的石码头上来,一条窄窄的巷子,青石板铺成的道路,从几十年前就是这么长的一段。临街面对面挤满了灰旧的小院,门楼高高低低,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店铺”,种种细节都能在淮安花街找到现实的影子。

同样的街道名,同样在运河畔,同样有着青石板路、灰瓦白墙,同样在街道旁有众多店铺……电视剧和小说《北上》中的花街为何与淮安花街如此相似?2015年3月8日徐则臣接受《淮海晚报》“淮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我喜欢花街这个名字,很多年前读书时,曾去过那条老街做家教,印象和感觉都在,写起来心里有底。小说中的花街,就是根据那条街展开想象的。”

花街是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

花街,既是徐则臣写作的原点和精神原乡,也是淮安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当年的花街像电视剧里一样繁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时候,淮安漕运发达,花街就在清江大闸附近,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南来北往的商船在此驻留,花街因此集聚了众多商贩,非常热闹。我记得逢年过节的时候,人太多,自行车无法骑行,人们只能推着自行车在街上慢慢走动。”花街“百年秤店”的老板古连俊介绍,他于1989年被调到淮阴衡器厂花街门市部,便与这条老街有了不解之缘。

淮安文史专家何永年在《花街记忆》一文中,也提到了花街琳琅满目的各色店铺,包括朱桂记印刷店、蔡姓白铁店、粉团店、许源和丝线店、王元记蜡烛店等,任一家都能勾起淮安人对花街过往、喧闹岁月的回忆与感怀。

一如电视剧《北上》中,随着运河航运功能的下降,花街的人流量骤减,几位主角母亲的早餐摊位也乏人问津。现实中的淮安花街,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随之走入了“沉寂期”。

花街迎来又一个春天

2011年,我市对花街进行全面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修复古建筑,同时引入文创、书局、糖水铺等新业态。这种“保留形制、激活功能”的策略,让花街既留存青石板路与灰瓦白墙的传统风貌,又通过璞园糖水店等青年创业项目吸引年轻游客,形成“历史感”与“松弛感”并存的消费场景,成为淮安的文旅新地标。

随着电视剧《北上》的播出,花街迎来又一个春天。街道上张贴装饰着电视剧《北上》的宣传海报,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璞园糖水店日均接待量翻倍增长,花街御面馆接待的食客百分之六十来自外地。这种“影视+文旅”的模式,让花街从静态景点变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

千年运河奔流不停,文脉传承生生不息。随着电视剧《北上》的热播,大运河的厚重历史再一次具象化,淮安花街再次“翻红”,印证了地域文化通过文艺作品“破圈”的可能性,也为文旅产业提出了如何将“流量”留住的现实问题。

从漕运码头的喧嚣到荧屏内外的热议,花街的“出圈”不仅是花街文旅经济的复兴,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当游客漫步于青石板路,他们触摸的不仅是徐则臣笔下的文学意象,也是一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记忆、重构身份的成功探索。

运河的水流了千年,淮安花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舌尖上的淮安味道——探寻长鱼面的故事

电视剧《北上》热播,除了引人入胜的剧情,剧中的美食元素也十分“出圈”。第三集中,主角之一邵星池掌勺制作的长鱼面征服了花街的伙伴们,也把荧屏外的观众们馋坏了。

截至3月17日,抖音“跟着《北上》打卡长鱼面”话题浏览量达240万次,《北上》官方抖音号发布的短视频“看《北上》给我看饿了”,点赞量最多的一则评论是:“第一次听说长鱼面,能给我形容一下是什么味道吗?”若要回答这位网友的疑问,最好的方法便是邀请其来“世界美食之都”淮安,“拖”一碗长鱼面,品尝一下被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第三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组委会评为“2020江苏十大面条品牌”之一的长鱼面。

《北上》电视剧截图

淮安饮食文化催生了长鱼面

淮安长鱼面的历史源远流长。北宋时期,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淮安商贾云集,码头工人因劳作繁重,催生了“盖浇面”的饮食形式——现炒浇头配筋道面条,既饱腹又便捷。而长鱼面的诞生,则与淮安人的饮食文化密不可分。

在淮安,人们习惯称鳝鱼为“长鱼”,这一名称源自鳝鱼修长似蛇的形态。1917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巨著《清稗类钞》,明确记载了淮安以鳝鱼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称“淮安庖人之治馔,以煼炒著”,并列举了“炝虎尾”“炒软兜”“炝小鱼”三道经典鳝鱼菜式。书中还提到“同、光间,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胜于扬州之厨人,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鳝为之,多者可至数十品。盘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鳝也,而味各不同,谓之曰全鳝席。号称一百有八品者,则有纯以牛羊豕鸡鸭所为者合计之也”。“全鳝席”在同治、光绪年间达到鼎盛,菜品多达108种,其中长鱼面作为鳝鱼菜品的延伸,自然成为淮安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好味道少不了“独门绝技”

“淮安长鱼面的精髓在于汤、面、长鱼、配料、调味品五个部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学院实训中心主任罗来庆介绍,汤指的是由猪筒骨或者长鱼骨制作的高汤,一方面,部分店家会将处理好的长鱼肉放入高汤中炖煮,让鱼肉充分吸收汤汁的精华,变得更加鲜美;另一方面,高汤作为面条的汤底,可以让每根面条都更有味道。面条品种多样,淮安本土使用“杠子面”居多,以粗木杠反复碾压面团制成的碱水面条,筋道弹牙,兼具北方面条的韧性与南方面条的细腻。长鱼需使用本土长鱼,淮安水系纵横、水质清澈、水草丰美,长鱼格外肥美,现杀现烹确保鲜嫩。配料以蒜片、洋葱、青椒、红椒、韭菜等为主,各店家在制作时会有些许差异。调味品则是各家面条店的独门绝技,但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胡椒粉,那一口“呛”可以说是长鱼面浇头的“灵魂”。

2024年5月,江苏卫视沉浸式文化类探索节目《启航!大运河》邀请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等文化名人走进淮安,探访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单霁翔在里运河边的一家无名面馆品尝了淮安的长鱼面后,称赞有加,并为无名面馆赠名“启航大运河首店”,成为淮安作为“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的一段佳话。

长鱼面成文旅经济增长“新引擎”

电视剧《北上》的热播,使长鱼面从地方美食跃升为文旅经济增长“新引擎”。

“最近面馆的食客因为《北上》热播多了很多,门店客流量增长约40%,约60%的食客都是外地人。”位于清江浦区闸口街道的花街御面馆老板范明华介绍,店里制作的长鱼面精心选用笔杆粗细的本土新鲜长鱼,并创新使用鸡蛋小刀面增加口感,希望每位远道而来的游客都能吃得尽兴。不远处,精心搭建的临时摊点上,制作油端子的老板被请到花街入口处,方便前往花街的《北上》观众现场打卡。

长鱼面是大运河馈赠给淮安的味觉遗产,更是中国人“以食载道”的文化缩影。平桥豆腐、钦工肉圆、开洋蒲菜等淮安经典菜肴,也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如今,淮安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它用千年的热气诉说着一个真理:最好的历史,永远活在普通人的一日三餐里。

(文章来源:“淮海晚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