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沉睡”水下300多年的江苏古代名城,何以重见天日?
时间:2025-03-10  来源:  字号:[ ]

泗州城遗址灵瑞塔考古鸟瞰图

因为明清治水等原因,在淮河岸边的地下,沉睡着一座曾经繁华千年的古城——泗州城。这座古城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历经隋、唐、宋、元、明等多个朝代的繁荣,曾是江淮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这座水下古城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吸引了无数历史爱好者和考古学家的关注。

泗州始设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州治初在宿豫(今宿迁),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移临淮(今天的位置),宋代扩建,明代达到鼎盛(也有说宋代达到鼎盛)。泗州城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有“扼徐淮之门户,通兖豫之舟车”之称。它的辖地相当于现在的洪泽湖全境及安徽天长、五河一带。

唐代时泗州城

泗州城风景优美,历代文人屡有诗歌称赞。唐代崔颢、李白、白居易,北宋的苏轼、林逋、范仲淹、王安石等都曾在泗州流连。历代文人墨客争相造访泗州,这也间接说明泗州城交通便利、知名度高。唐代诗人陆畅《夜到泗州酬崔使君》云:“闻道泗滨清庙磬,雅声今在谢家楼。”泗州古寺宇众多,尤其以普照王寺最为有名。宋代米芾留有:“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的诗句,说它景如翠屏。可见唐宋时期的泗州城已经是一座美丽富庶之城。

泗州城遗址灵瑞塔地宫入口

古泗州城不是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垮,而是日积月累的洪水淹没,因此泗州城下的建筑根基、街道布局都保存完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个格局完整而完全废弃的州城城址,历史意义重大。

清代乾隆中期泗州城

泗州城遗址从调查到正式公开考古,前后跨度长达34年:

1976年,为修建淮河大桥(当时是全国最大的油管、公路两用大桥)展开前期作业,在随后两年间,在小洲滩钻探至地下8.1米处,发现大量碎砖片和兽骨,经专家判定,此处为泗州城遗迹。

1993年,盱眙文史办向县政府提出书面报告,呼吁重视该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事宜。1999年,盱眙请省物探院用磁测法、电法等物探方法进行勘探。

2004年,再次邀请南京大学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成功确定了古泗州城内外城垣和古汴河的位置。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物探队确定了灵瑞塔塔基、香花门的位置。

2007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确定了大圣寺灵瑞塔和香花门位置。

2010年,借助国家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和资金支持,对泗州城遗址开启了一场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此项工作持续三年半时间,成果斐然。也正是在此期间,泗州城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泗州城遗址出土的大铁镬

考古调查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泗州城并非如历史书记载,一直淹没在洪泽湖底成为水下城市,甚至也不在淮河底部,而是位于淮河镇政府对面不远的城根村土地下。

那么,这座公认沉没在湖底的城市又是如何“重回”陆地的呢?原来自从900多年前黄河夺淮以来,黄河水裹挟的泥沙不断淤积,使得淮河和洪泽湖水位不断抬高,最终将泗州城淹没。泗州城沉没后成为河口沉积区,像沉沙池一样浑水进清水出,快速淤垫最终形成今天的地形地貌。

泗州城遗址主要街道

新中国成立后,得益于淮河治理成功,洪泽湖水位下降,泗州城得以重见天日,回归陆地。2011年启动的考古工作,主要聚焦于香花门、灵瑞塔、观音寺和汴河遗址四个区域,累计揭露面积28000平方米。在这三年半的考古历程中,笔者作为盱眙泗州城文管所(筹)首任主要负责人,与考古队每日相伴,保存有第一手考古资料。

2010年12月底的一天,考古工地上忽然传来好消息:考古队找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干硬白土。凭经验,这种土应该就是由石灰、黏土、细沙和糯米汁浇浆而成的、古代修造城墙等大型建筑的专用粘结材料三合土。这一小块城墙粘接土的发现,让神秘的古泗州城终于露出了冰山的一角。果不其然,此后仅仅一周后,考古人员探测到第一座城门的方位;到第四个月时,已有四座城门相继被发现。至此,古泗州城的大致框架终于清晰呈现。

泗州城遗址考古出土的房屋遗存

随着考古的深入,考古队惊喜地发掘出了香花门。此门乃是为唐代为僧伽大师归葬而特别修建,传说中曾铺满鲜花。如今,史书记载的传说,真切地展示在人们面前。香花门平面呈长条形墙体用石头砌成,垒砌得规整有序。香花门外面是月城,也叫瓮城,兼具加强城门防御与提升防洪能力的双重功能。根据这些考古发掘出的证据,泗州城宛如一部鲜活的防洪教科书,其防洪设计精妙绝伦。

泗州城遗址香花门鸟瞰图

考古期间,考古队在院子里,发现了一个龟趺、一块残破的石碑,上面刻有“大唐泗州临淮县普光王寺碑”铭文。证明是普照王寺。据史书记载由于唐代女皇武则天名为武曌,为了避讳圣名,普照王寺才改写作普光王寺。普照王寺的成功发掘,让人们再次把眼光投到僧伽大师身上。僧伽是唐代国师,是著名大德高僧,泗州百姓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昔日为民治病、熬粥,广行善事的传奇高僧。

泗州城遗址考古,按土层深度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属于清、明、元、宋等各个朝代。这座古城每经过若干年,都要用土垫实加高;考古发现城内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有垫高的痕迹。历史上,潘季驯修建高家堰之际,泗州人已然预见未来的艰难环境,他们齐心协力开展了一项浩大工程——垫高整座城市。当年的泗州知州王升还为此写了一篇《填城事记》。这一场总动员全城之力的垫高工程,一共花费了两万石粮食,填高了城里21条街道和两千多间房屋,土方量超过四万五千方。

泗州城遗址考古中,发现很多青砖上有“朐山县”“盐城”字样的砖,证明修建泗州城得到过很多城市的支持。考古人员还发掘到一块石碑的碑额,碑额上题刻着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泗州普照禅寺灵瑞塔之碑”。在碑额的东北方向发现灵瑞塔的塔基。塔基的主体接近正方形,宽约38米,长约40米,砖塔的规模十分宏大,内部的夯土竟然多达30层。在灵瑞塔的西北部发现了一块瓦形铜片,有着大约60度的弧形,并拥有135度的粘接夹角,这与现代建筑用瓦的尺寸完全吻合。查阅县志,发现清代末年,盱眙县知府一次就卖了泗州杂铜1.8万多斤,并用这笔钱救济贫困老百姓。综合推断,这批杂铜主要应该就是灵瑞塔的铜瓦。

赵孟頫所书泗州大圣灵瑞塔碑复原图

史书记录,明代泗州城内外共有五个集市、十五条大街,九千多户居民,还有官署机构州衙、巡监察院、驿馆、理刑厅、泗州卫、儒学署泗水书院等;还有钟楼、鼓楼、寺庙、庵祠、牌坊、坛堂亭阁等数十处,其拥挤程度可想而知。位于城西部观音寺附近,考古人员发现一个南北长35米,东西宽36米的公共设施,地面十分平整坚硬,应该是一块公共活动区域,说明当年有很多人在这里活动,这个广场存在了很长时间。

历经1000多个日夜的艰苦考古,这座曾消失了300多年的泗州古城,终于重现人间。很多发现真实还原了历史,为神秘莫测的古泗州城研究,提供了无比珍贵的实物资料,并让世人惊叹和震撼。

泗州城遗址出土的碑刻底座

然而,考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遗址造成一定破坏,盱眙最终决定永久关闭泗州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将这份神秘与财富完好地留给后人。

(作者:胡仁生,文章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