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元宵节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节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历史久远,相传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漫漫历史长河,留下众多吟咏元宵节的诗词。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苏味道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称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诗句描写了初唐时期都城元夕狂欢的盛景,灯火辉煌,京城弛禁,整个都城成了欢乐的海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一首《青玉案·元夕》,更是成为元宵佳节传诵的经典。
而在古之春秋善道的盱眙,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与元宵节有关的诗词。明·吴伯朋,字惟锡,义乌人,嘉靖进士,巡抚南赣汀漳,官至刑部尚书。在盱眙曾写下《上元日登山有感》(四首),其二有“夹岸淮流北,迎峰塔影幽。千家灯火夜,迥立漫凝眸。”书写了淮河两岸,古泗州城与盱眙城元宵夜的灯火璀璨,而诗人独自登山的惆怅。
一、元宵节来源的民间传说
正月十五元宵节,据说和汉朝大臣东方朔有关。在盱眙,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东方朔非常有才,深受汉武帝的宠爱。有一年冬天,东方朔在御花园中看到一宫女趴在井上,抹着眼泪,似要投井。原来宫女叫元宵,入宫多年,思念家人,不能相见,有了轻生念头。东方朔安慰元宵,设计在民间广传偈语,“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偈语传到汉武帝那里,汉武帝很紧张,请教大臣如何处理。东方朔献计,火神君爱吃汤团,十五那天做出汤圆,焚香上供,敬奉火神君。另外家家门口挂灯笼,放鞭炮,普天同庆,造成城中失火之景象,达到消灾解难之目的。汤圆是元宵所煮,故名元宵。由于那天是普天同庆,元宵走出宫中,得以与家人一见。自此以后,人们就将正月十五这一天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这一天到处张灯结彩,通宵灯火辉煌。在盱眙,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盱眙南边的山上有很多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将它们打死。却说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落到了盱眙南山上,结果被不知情的猎人一箭射死。玉帝得知后非常生气,立即传旨,下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盱眙山区射死神鸟的人烧死。天帝的小女儿心地善良,得知这个消息后,想到一旦天兵去盱眙南山放火,一定会殃及无辜百姓。于是,她冒着被父亲责罚的危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射死神鸟的猎人听说这个消息后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个老者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玉帝就会以为凡间失火,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于是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家家都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玉帝往下一看,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他以为射死神鸟的人已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于是不再追究了。这样,人们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财产。为了纪念,从此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
盱眙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由来已久,据清·乾隆《盱眙县志》卷五“风俗”记载:“元夕:设采张灯,叙宴里人,鸣鼓游嬉。达曙而散。”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一《疆域》之“风俗”也有记载:“上元灯火。龙灯极夭娇。邑人李嶟瑞观灯诗:‘往还只有叶公龙。’”
二、盱眙地区元宵节习俗的基本表现形式
盱眙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自秦置县,迄今已逾两千两百多年。历经岁月变迁,给盱眙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由于盱眙地处南北分界线上,不管是在传统节日文化、礼仪习俗,还是饮食民俗等,都在不断接受着南来北往风土民情的传播与熏陶,从而形成了既包容各地特色,又具有盱眙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正月十五闹元宵是盱眙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日,又随着社会的变迁,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
元宵节在盱眙又被称为小年,在盱眙,向来有小年大似年之说,这一天是一定要隆重庆祝的。这样的庆祝,当然不仅体现在张灯结彩,更体现在一个“闹”字。在盱眙,这一天最为热闹,集中体现在吃和玩。
吃,主要是吃汤圆。汤圆就是元宵。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吃元宵也就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过去,盱眙制作汤圆的面粉有两种,一是糯米面,一是黏芦秫面。糯米面是用糯米磨成的面粉,白色,黏性很大。而黏芦秫面则是用黏芦秫磨成的面粉。黏芦秫是芦秫的一种。盱眙地区种植的芦秫分为大芦秫和小芦秫。大芦秫是玉米,小芦秫则是高粱。小芦秫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的小芦秫,另一种就是黏芦秫。区分这两种小芦秫,主要看它们所结的穗子。普通的小芦秫成熟后,其穗子呈椭圆状的球形;而黏芦秫成熟后,其穗子是散开状的。黏芦秫的产量不如普通的小芦秫产量高,过去人们种植它就是为了在新年期间能够吃上一碗汤圆。新中国成立后,盱眙的水利灌溉条件不断改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糯稻逐渐取代黏芦秫,糯米面也逐渐替换了黏芦秫面。现在,盱眙地区已经很少有人再种植黏芦秫了。
吃汤圆之前要搓汤圆。汤圆面是用温水和出来。汤圆有两种,一是实心,一是空心。实心汤圆没有馅,把和好的汤圆面揪一小团搓成圆球形即可,煮熟后往往要蘸着糖吃。而空心的就是带馅的汤圆。汤圆馅以红糖为主,也有用白糖、豆沙、山楂等。白色的糯米面搓成的汤圆,一口咬开来,红糖化成的糖汁滋滋冒出来,红白分明,不由得令人食欲大开。而过去用黏芦秫面搓成的汤圆呈暗红色,它的吃法如同糯米面汤圆,有空心带馅的,也有实心的。吃元宵的时候,许多人家还喜欢在汤圆锅里下一些饺子,汤圆和饺子一起煮熟,混盛在一起吃,甜的是汤圆,鲜的是水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在一锅汤圆中,其中一个包有硬币,谁吃到谁在这一年里就有喜气、财气、运气。
元宵节的玩更是丰富多彩。其中,逛街,逛集镇,逛庙会,就是一个重要内容。过去,盱城北头有一个东岳观,明清时期香火很旺盛。它后面是丰登桥,前面是码头街,隔淮河相望的是古泗州城的南门。当时的盱眙交通主要依靠淮河水运,因此,东岳观附近聚集了众多会馆,成为商贾云集之地。正月十五这一天,东岳观不仅有众多祭祀进香的香客,也有城乡各地的男女老少一齐前来观赏游览,状如赶庙会一般。
在东岳观不仅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小吃,而且还可以尽兴游玩,观看各种演出,有大鼓书、杂耍、高跷、舞龙、舞狮、花船表演、戏曲演出等,形式多样,节目丰富多彩。因此,去东岳观游玩的人们往往是乐而忘返。东岳观曾挂有一副上联,“东岳观,唱西厢,南腔北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盛况。此联曾向社会上征集下联,可惜至今没有人对出来。
盱眙不仅有东岳观,还有其他庙宇。例如河西地区有兴隆寺,河东地区有观音寺,甘泉山有都梁寺,南片山区有东高庙、西高庙等等。这些寺庙都会在正月十五举行庙会,也就成了正月十五男女老少争相玩耍游览的好去处。
三、盱眙地区元宵节习俗的弘扬与传承
从正月初一开始,盱眙各镇街都有花船、高跷、舞龙、舞狮等这些民间文艺表演活动。这些活动多由群众自发举办,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使得元宵节一下子成了盱眙城乡一个隆重的民俗大节。特别是在举行汇演时,各表演队伍相互暗中较劲,使出各种解数,力求技压对方,使得各个镇街在元宵节这一天显得尤为喧闹热烈。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在县城老北头第一山街区举办灯会竞猜灯谜的同时,还在南头的龙虾节广场举行民俗文艺汇演,全县各镇街优秀的花船、秧歌、高跷、舞龙、舞狮、钱杆、十三番锣鼓等民间文艺节目集中演出,万人空巷,把“闹元宵”的“闹”推向了高潮。
2024年盱眙第九届民俗汇演期间,人们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桂五镇的十三番锣鼓,盱城街道的花船闹元宵,官滩镇的渔鼓舞,河桥镇的钱杆舞,鲍集镇的舞龙表演等,都是各具特色。激情、欢乐、祥和的民俗节目,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最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有玩花船、渔鼓舞、小驴灯等。
花船又称旱船,是在陆地上行走的船。相传是根据盱眙沿湖沿淮的渔民在水上打鱼的生活情景而构思创意出来。由于它的表演和道具人物简单,场面明快,唱腔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已经成为盱眙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一个民间艺术形式。
盱眙花船作为盱眙民间舞蹈之一,喜庆而诙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趣,鲜活而有美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虽历经岁月而经久不衰。特别是其表演过程中集音乐、舞蹈、工艺美术、人物造型于一体,载歌载舞,穿插说唱,或诙谐幽默,或妙语如珠,民间小调优美动人,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渔鼓舞,是渔民人家喜爱的传统节目。渔鼓又名“端鼓”,它流行在沿洪泽湖及淮河流域、七里湖一带,它之所以形成为舞蹈,是在渔民举行祭奠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说起源于盛唐时期,当时唐王李世民梦游地府时曾许了四个愿,其中一个就是举行“水陆大会”超度亡灵。由于在举办“水陆道场”活动时就以渔鼓作为道具进行演唱,从而使渔鼓的曲艺舞蹈形式得以流传下来。
小驴灯,在盱眙民间被称为“毛驴灯”或“跑驴”,它也是一项以舞蹈表演为主的文娱节目,在盱眙全县范围内流传得较为普遍。每年元宵节汇演中都少不了小驴灯的身影。小驴灯的道具很简单,它主要是用竹片扎成驴形框架,形成前后身模型,外面用纸或布糊成驴的形状,中间留孔以备表演者站立其中。表演时演员将毛驴的头、尾分置于前后并用布带系紧。绘上色彩,饰以尾巴或响铃。表演中角色为一妞一丑,跑场时演员一男一女扮成“新媳妇回娘家”之类戏剧人物,一般是男角赶驴,女角骑驴,有时也会反串,人们称之为“二小赶脚”或“傻柱子接媳妇”。而《喜回娘家》就是在盱眙盛行的小驴灯节目之一,故事描写的是新媳妇回娘家时,媳妇骑驴,丈夫赶驴,小两口一路上经历种种曲折。如跨过一条河沟时,毛驴一下陷进泥坑,拔不出腿来,夫妻俩齐心合力,终于克服困难,将驴从泥沟中救出,夫妻俩再高高兴兴地上了路。表演中间穿插的骑驴、牵驴、过沟、驴犟、驴惊、越坎等幽默滑稽的动作,充分体现了盱眙山民特有的风趣和智慧。
四、盱眙元宵节习俗传承中的创新与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盱眙南北融合,兼收并蓄,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应时而变。在创新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城市创建,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渔鼓舞与小驴灯为例。
传统的渔鼓舞演唱时人数不等,多由八至十人组成。渔鼓的表演形式流入盱眙地区后,每当大祭祖或在农历九月十七祭奠洪武的押粮官大王生日时进行表演。至明末清初时洪泽湖、淮河、七里湖、女山湖一带的渔民为求风调雨顺和鱼虾丰收,在表演的时候除了在服饰上饰以各种神、佛图腾,还增添了带有鱼、虾、稻、麦等各样图案的剪纸,把它们挂在船头前舱的高处或摆设在河岸边。演出者一般坐在高台之上或显眼醒目之处进行演唱。其他人左手持渔鼓,右手持鼓槌,边敲边舞。
渔鼓舞的表演以击鼓为乐,没有其他伴奏乐器。其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渔民生活中的一种习俗。在表演中,男演员添加了跌、打、滚、爬等在水中劳作的各种动作,让场面显得非常热烈。而女演员则舞姿优美,表现了渔家儿女的多姿多彩。在演唱的曲调上,以流行于盱眙的泗州小调、洪山腔、香火戏、渔鼓道情、琴书、鼓词等为主。近年来,它已经演变成舞台表演的节目,每年正月十五的民俗汇演中,它以“官滩渔鼓”的形式登场,充分展现了盱眙地区的渔民生活场景。
小驴灯传承到今天,表演的内容很少是“回娘家”了。在抗日战争期间表演的是支援前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表演的是送公粮。不管内容如何变化,但其中驴犟、驴惊、越坎等基本动作仍一直保留下来,并被表演得更加淋漓尽致。表演时,只见舞台上小驴儿满场跑动,赶驴的鞭声阵阵,而小驴儿又犟又踢,一个个动作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总是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这些文娱表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充分反映盱眙各地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都已被列入非遗项目得以保护,成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五、元宵节习俗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创新,尤其是网络的发达,多媒体手段精彩纷呈的展现,传统的庆祝活动正受到多元化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就元宵习俗传承来看,元宵灯会中的诸多非遗项目,不仅面临着生存的挑战,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如何走出困境,需要人们很好地去研究与思考,更亟待国家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与保护政策。同时,人们也需要加强节日保护意识,共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让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得以沿续。
科技的创新,也给传统剧目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增添了活力。一方面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的结合,声光电的应用,使得元宵花灯等传统剧目能够以更加多样化形式呈现,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另一方面科技手段可以更加丰富表演形式,比如利用无人机编队表演替代传统焰火,用VR虚拟现实技术让不能亲临现场的人们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节日氛围,去感受元宵佳节所带给我们的厚重内涵。
总之,元宵节作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希望在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得到不断的提升。更期待着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在欢度元宵佳节的同时,让年越来越热闹,让节越来越有味,让生活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陈光永主编:《盱眙古诗》,北京图书出版社
【3】侯明铎编:《风俗民情》,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4】清·郭起元修:乾隆《盱眙县志》,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点校本
【5】清·王锡元:《光绪盱眙县志稿》,广陵书社
【6】侯明铎著:《风俗杂谈》,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文入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日文化研究中心“2024年春节元宵节调研征文”活动,作者:高以东 、赵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