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治理淮河,千古以来,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曾经付出艰苦的努力。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指出:“修浚淮河为中国今日刻不容缓之问题。”
1950年,在新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情况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为淮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多年以来,治理淮河留下了诸多见证历史的文物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纪念和缅怀。
《伟大的祖国-淮河水闸》特种邮票
洪泽湖边是家乡
“我就住在三河闸边上,大半辈子守着淮河、守着洪泽湖、守着三河闸,几乎每天都会去周桥大塘遗址、信坝遗址走一走,竭尽全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觉得,虽然责任重大、工作繁忙,但非常充实、非常开心。”洪泽湖管理处主任郭明珠如数家珍地说。
今年,这位工作了42年的“老水利”就要光荣退休了,但他并没有懈怠,在坚守工作的每一天里,他都平均步行超过一万,保持着旺盛的工作效率。
“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捍淮堰,位于洪泽湖东岸,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至盱眙县张大庄,全长67.25千米。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洪泽湖大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高家堰、周桥大塘、道光信坝、清口枢纽等均是展示点。”郭明珠介绍说,谈起申遗的经历,满满的自豪感写在他的脸上。
三河闸今貌 王进东摄
说到淮河,不能不提洪泽湖,其中,重要的古迹之一,就是洪泽湖大堤。其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广陵太守陈登主持建筑,初为30里,史称“捍淮堰”。唐时增筑,在今周桥一带。宋、元时,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与安全,在现洪泽湖区的淮河东岸先后开凿了洪泽河和龟山运河,在白水塘置洪泽屯田万户府,屯田353万亩。1194年,黄河决堤夺淮,此后数百年,黄淮合流,水位抬高,将富陵湖、破釜涧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洪泽湖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至8米,成为名副其实的“悬湖”。
明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在武墩至西顺河之间兴工修堤,在捍淮堰基础上大修高家堰。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潘季驯提出“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水方略,实施“大筑高家堰”工程,主要内容为加高和延长大堤,堵塞沿堤决口。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起,潘季驯将土堰迎水坡改筑石工墙,并加高加固,向南延伸25千米到越城、周桥一带,此时大堤总长达42千米。清代,河道总督靳辅延续明代的治水方略,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将大堤从周桥延伸到蒋坝,并迎水面砌石墙护岸,以抵御风浪冲击。到清代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这项浩大的工程历时202年,筑堤67.25千米,其中垒砌石工墙60.1千米。
目前,作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洪泽湖大堤碑园里,依然存有清代乾隆年间的智坝记事碑、清代嘉庆年间的礼坝补建石工碑、1966年洪泽湖大堤加固时被发现的“湖平工稳”“普颂安澜”“风恬浪静”石刻碑以及“永保群众利益碑”等珍贵石刻和历史文物。
除了古堰,还有周桥大塘。周桥大塘是周桥决口遗址段,位于洪泽湖大堤里程桩号45k+300处,是历史险工段之一。
周桥大塘形成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农历十一月十二午后。当时,由于西风骤起,骇浪如山,天气凛冽严寒,浪之所经,旋时冻结,结冰冷涨使百里长堤在此处决口,洪水直落堤东,冲成近27米深的大塘。后来,虽然修复了大堤,但大塘和洪泽湖仍互相渗透。为防止大塘渗透漫延,危及洪泽湖大堤的安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由林则徐率民工沿大塘周边修筑长750米,顶宽33米的内堤,将大塘围住,工程历经6年竣工。
为进一步排除大塘对洪泽湖大堤安全的危害,1976年至1979年,经三个冬春的人工回填,从塘底高程-16米填至高程8~10米。今在此遗迹,依然可以看到周桥大塘原貌。当往来游客看到高达9米21层石工墙时,无不为古代石工精湛的技术而惊叹。
更值得一提的是,洪泽湖大堤1800多年历史上,还有至少26座减水闸坝的坝址,目前信坝、智坝、林家西坝三个石滚坝遗址保存较为完好,同时仁字河、义字河、礼字河、蒋家闸河遗址也保存较为完好。
除了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工作,郭明珠更重要的工作在三河闸,这也是他最为重要的日常工作。
三河闸工程,建于原清代洪泽湖大堤减水坝之一礼河坝旧址的东侧。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礼字坝已然毁于洪水。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治理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多次亲自召开治淮工作会议,确定“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治淮纪念章
1952年10月,三河闸工程动工兴建,1953年7月建成放水,成为淮河入江水道的控制口门,是淮河流域性防汛抗旱骨干工程。
当年参与三河闸工程建设的老人蒋仲文已经103岁高龄。在他的回忆里还深深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新中国调集全国资源,兴建三河闸,整个工程造价2608万元,共完成土方939.5万立方米,混凝土5.15万立方米。1953年7月26日,三河闸举行放水典礼,时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等为大闸建成剪彩。
1953年三河闸竣工放水 三河闸展示馆藏
修建三河闸,新中国调集了多少力量呢?
一本出版于1954年的《三河闸通讯报告集》记录了当时的情形:“建筑三河闸工程的30万吨器材,来自8个省份和好多大城市,最远的来自7000里外的内蒙古。蒙古族兄弟为了支援这个伟大工程,爬上终年积雪的深山,把巨大的松树砍伐下来。采石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爬上峭壁,炸开山头,再把它打成合乎规格的石块运到山下。运输器材和物资的交通工具,有现代化的火车、汽车、轮船和一万多条来自浙江、山东、安徽、上海、苏南和苏北的帆船、木船。”
三河闸建设全程处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上马三河闸工程,为的是解决淮河水患,以及保障里下河地区1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人民的生命安全。其中故事,可歌可泣,不胜枚举。
三河闸建成以来经历过4次加固改造。1968年~1970年为提高防洪标准进行了加固,闸墩接长,增建新工作桥、检修门槽及浮箱式检修门,加厚消力池底板,加固闸门等。1976年~1978年进行了抗震加固,对排架、门墩进行抗震加固,公路桥加横向夹板。1992年~1994年进行除险加固,更新钢闸门、加厚消力池、加宽公路桥、处理工作桥裂缝等。2012年~2015年更新改造启闭机系统及部分电气设施,拆建工作桥、启闭机房及桥头堡,排架绑宽,升级改造闸门自动控制系统和视频系统等。
在整理有关三河闸工程相关文史资料的过程中,郭明珠还发现了一段珍贵的视频资料。这段8分钟的视频,记录了三河闸工程建设期间的真实面貌。视频里,记录了建设者们不舍昼夜的赶工建设场景,体现了建设者排除万难的精神。
三河闸工程的建成,极大地减轻了淮河下游的防洪压力,保证苏北里下河地区不再受到淮河洪水灾害之苦。建成以来,成功抗御了1954年、1991年、2003年、2007年、2020年的大洪水,充分发挥了大型骨干水利工程的效益。为保证里下河地区3000万亩农田和26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作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三河闸景区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5年6月,三河闸管理所获得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荣誉称号。2017年被评为“江苏最美水地标”,2019年被评为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江苏最美运河地标”。
特殊的“水利工程实景博物馆”
淮安水利枢纽位于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建有水(涵)闸、泵站、船闸、水电站等水利工程近30座,枢纽核心区工程密度世界罕见,其中,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水上立交规模居亚洲之最,淮安抽水二站立式轴流泵转轮直径为全国之最。
站在淮安水利枢纽之上,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副主任董兆华充满自豪地表示:“淮安水利枢纽水系复杂、工程林立、功能多样、效益显著,堪称水利工程实景博物馆。”其兼具泄洪、灌溉、调水、排涝、航运、发电等综合功能,长江之水经大运河实现南水北调,淮河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分泄入海,白马湖、宝应湖地区涝水经淮安站抽排入灌溉总渠,洪泽湖水源保障渠北地区灌溉和大运河航运,江河湖海在这里互联互通、互济互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保障。
其中,苏北灌溉总渠于1951年11月全面开工,1952年4月底建成,工程西起洪泽湖畔高良涧闸,东至黄海之滨扁担港,全长168公里,设计行洪能力800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360万亩。苏北灌溉总渠建成以来,累计引排水4800亿立方米。
同时,入选“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邮票”票面图案的“淮河入海水道”于1998年10月动工兴建,2003年6月底完工具备行洪条件,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确保淮河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防洪安全的战略性骨干工程。
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紧靠苏北灌溉总渠北侧,成两河三堤,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2.3公里,充分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
1953年5月,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成立;2001年11月,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成立,与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合署办公。
据董兆华介绍,目前,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立交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二级枢纽控制工程,建成于2003年6月,主要作用是保证淮河入海水道行洪和大运河通航互不影响,是亚洲最大的水立交工程。工程采用“上槽下洞”型式。上槽为长125.7米,宽80米的京杭运河二级航道,下洞为15孔(6.8米×8米)的入海水道泄水涵洞,设计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目前,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将在现状地涵北侧扩建,仍采用“上槽下洞”型式。新增30孔地涵、行洪流量增加至7000立方米每秒,上部槽长251米,槽宽90米。
现在,淮安水利枢纽安澜塔与淮安区镇淮楼遥相呼应,巍巍壮观,是千里淮河和千年运河的地标性建筑。2003年基本建成以来,先后获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工程图片入选“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邮票”,工程获评“江苏最美水地标”“江苏最美运河地标”。
(作者:付裕,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6月1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