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运河最繁忙船闸上新!繁华已延续数百年
时间:2024-10-21  来源:  字号:[ ]

近日,“京杭运河淮安四线船闸工程”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获批。淮安四线船闸旨在打造成为智慧化、高标准化的现代船闸,建成后可进一步优化船闸管理过程和船闸服务水平,并为江苏省其他船闸管理服务提供宝贵经验。

淮安四线船闸规划效果图

现有的淮安船闸为三线船闸,有大运河、淮河、里下河三个方向来船,船舶在此汇集,是京杭运河上最繁忙、通过量最大的船闸之一,年船舶通过艘次位列全国内河第一,担负着长三角地区大宗物资中转集散及南北货物运输重任,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运河航运转型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实,除了现代船闸,大运河淮安段上还有很多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古代船闸,比如清江闸、双金闸、码头三闸等。

清江大闸

清江大闸是大运河上唯一一处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古闸,现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遗产点之一。

清江闸用于控制里运河的流量和调节水位,以缓解湍急的河水,使漕运船只顺利通过。清江闸是漕粮所必经之咽喉要道,每当运粮季节,万艘漕船和12万漕军帆樯衔尾,绵亘数里,蔚为壮观,有“南北襟喉”之称。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平江伯陈瑄重新疏浚沙河,更名为清江浦河,在清江浦河上建了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四道闸,“移风”之外的三闸协同,启一闭二,缓解湍急的河水,使船只顺利通过。

清江浦的开埠,对于运河全线漕运的畅通、明清时期淮安在全国中心城市地位的奠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由此成就了淮安“运河之都”的称号。

双金闸

双金闸是清口枢纽遗产区遗产要素之一,为淮安五大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对研究清代治黄、导淮、济运方略,民国时期水利事业发展,河道变迁以及淮安地区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有重要意义。

最早的双金闸,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因黄流倒灌清口,当时的河道总督靳辅奏疏:“如遇黄河十分异涨,立起此闸,分泄归海,则淮黄汇合之处又可减黄水一二尺,有裨运道。”由此可知,最初建立双金闸的目的是分泄黄河水入海,以利漕运。

后来,双金闸经历了几度拆建改造,位置也不断移动。1921年,双金闸被大洪水冲毁。次年,美国工程师莱茵受聘,规划设计并主持修复了双金闸,这是中国水工建筑史上最先使用水泥作为胶结材料的节制闸。至此,双金闸位置基本固定。2011年,双金闸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几经风雨的闸,现如今仍在发挥着防洪排涝的作用。在双金闸的基础上,后建完成的堤后式湿室泵站——夏南泵站已经投入使用。

板闸

淮安板闸是一处保存较好的运河古闸,对研究明清税收史和古代水工科技工程学具有重大意义。

1415年,当时的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为了免去盘坝的艰辛及过山阳湾的风险,他听取地方故老的建议,以北宋乔维岳开凿的沙河故道为基础,以淮安城西管家湖水作为水源,开凿河渠至鸭陈口,命名为清江浦河。

同时,为保证漕船的顺利通航,在清江浦河上修建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四闸,由于节水成效不佳,第二年(1416),又增建第五闸,因为闸身及河道衬底都是以木板做成,所以称之为板闸。

板闸遗址位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点淮安,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贯穿了明清两代淮安段大运河发展的始终,是古代运河沿线留下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因运而建闸,因闸而设关,淮安钞关当年就设于此。

马头三闸

马头三闸,指的是惠济闸、通济闸、福兴闸三座水闸,它们按由南向北的顺序排列,又被依次俗称为头闸、二闸、三闸。

乾隆《移建东西坝图》中的马头三闸

马头三闸是明清时期一项十分复杂的水利枢纽工程。“三闸水门,云稀奇险。壁束雷霆,天垂组练。鱼龙空跃,舟楫依依。”三闸依次联通,水位逐渐升高,像云梯一般将船只托举过闸。

其实,此三闸涉及的河道长度也就七八里。然而,就是这七八里长的距离,曾经多次让朝廷拨下巨款,并遣得力大臣督修、督运,设官管理,清代康熙、乾隆二帝也曾多次亲临阅视。

马头三闸均由正、越闸组成,正、越闸两两一组,可以互为备用,一防事故,二利维修。正闸如损坏,即可启动越闸。这样,在不足十里的运河上就有六座大闸。

(文章来源:“中国大运河”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