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淮安运河宝塔的不老传奇
时间:2024-08-05  来源:  字号:[ ]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10周年。三千多公里的中国大运河沿线,名塔众多,熠熠生辉。北京通州燃灯塔,耸矗千年;山东临清舍利宝塔,见证着临清曾经“繁华压两京”的辉煌,高邮镇国寺塔,从唐代便与运河相伴。淮安是运河都会,水陆通衢,城池巍然,自然也少不得塔这种地标性建筑。其中,灵瑞塔和文通塔,是淮安运河史上最为著名的两座古塔。

灵瑞塔

灵瑞塔始建于唐代汴河畔的泗州。汴河是唐宋大运河的一段,汴河北起洛水,自荥阳连黄河入汴梁,再往东南入淮。汴淮交汇处的汴口在开元盛世时建起泗州州城,遗址在今盱眙县城淮河北岸。这里曾经矗立过一座灵瑞塔。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泗州位于淮河和汴河交汇处

灵瑞塔又名普光王塔,位于泗州城中普照禅寺内,是运河入淮口的标志。唐高宗年间,有西域何国的异僧僧伽游历全国,流连于楚州,后常驻泗州普照王寺,多有异行。景龙二年(708),唐中宗派特使迎接大师来京城,奉为国师,皇上远接高迎,百官行礼,颇为隆重。皇帝还为避武则天“武瞾”的名讳,亲笔改写了寺名为普光王寺。景龙四年(710)三月三日僧伽大师圆寂,归葬泗州,特于城西南辟一城门,以香花供奉迎入,故名香花门,并漆身起塔,是为灵瑞塔。

唐代高僧僧伽大师雕像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下令重建灵瑞塔,雍熙元年(984),加封僧伽大师以“大圣”号。在宋代,普照王寺成为宋代全国五大名刹之一,同时也是泗州,乃至运河沿线著名的文化景观。日僧成寻参拜灵瑞塔,记其“八角十三重,高十五六丈许,每葺黄色瓦,如黄茶碗,有光,每阶下有罗网,其中画菩萨贤圣天众像,庄严不可思议也” 。大文豪苏东坡多次游历泗州,留下脍炙人口的“照汴玉峰明佛刹,隔淮云海暗人家”“桥声春市散,塔影暮淮平”等咏塔名句。元延祐二年(1315),大书法家赵孟頫为重修的灵瑞塔挥毫而出书法名篇《大元敕建泗州普照禅寺灵瑞塔碑》。

康熙《泗州志》中的泗州城图,标红处为灵瑞塔

随着汴河的废弃和黄淮洪水,泗州城逐渐衰落,灵瑞塔也难逃灭顶之灾,清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城被洪水淹没,至乾隆年间,在茫茫洪水中又挣扎着残存了一个世纪的灵瑞塔,还是连带着泗州和汴河的传奇最终被吞没。

文通塔

里运河连接淮扬,是三千多公里的中国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这里同样有一座见证千年沧桑的宝刹——文通塔。

据《淮阴龙兴禅寺志》记载,西晋永嘉二年(308),西域高僧竺法护来江淮说法,淮安信众在今天勺湖边为其捐金建刹,名为正法华院,后称法华禅院。东晋大兴二年(319),寺庙扩建,新砌两座浮屠(佛塔),这正是文通塔的前身。还是那位大唐国师僧伽,天授元年(690)他云游江淮时曾在楚州法华禅院说法。景龙二年(708),唐中宗奉僧伽为国师后,同样将法华禅院赐名为“龙兴万寿禅寺”,敕建尊圣塔一座,以供旃檀佛像,时称龙兴寺塔,即今天的文通塔。

文通塔最早名为龙兴寺塔

龙兴寺塔,历经波劫,宋元明清,屡废屡兴。唐代入唐求法的日僧圆仁曾三次坐禅于此,临摹了妙见菩萨与四大天王像带回东瀛。

明代永乐年间以后,里运河改道淮安府城西面,龙兴寺塔便成为府城西门外、运河边的制高点。明崇祯二年(1629),寺塔重修,随着龙兴寺改名为文通寺而得名文通塔,此后又曾多次重修。清康熙七年(1668)郯城大地震波及淮安,文通塔倒塌,仅剩2层;清末咸丰元年(1851)重修,成为今天黄身青檐、七层八角的砖塔样式。

在明清运河时代,北上的漕船、商队看到文通塔,就知道淮安城到了。文通塔也被视为淮安的风水荟萃之地,清代曹镳在《淮城信今录》中云:“郡城之形为灵龟望海,龙光阁首也,文通塔尾也”,护佑着淮安一方百姓的福祉和文化的昌盛。

荷兰人尼霍夫的《淮安》图,从中可看到文通塔

灵瑞塔已逝,文通塔苍茫。如今,同滚滚运水共眠不休的清江浦,也新建了一座清江浦楼和一座国师塔。中洲岛上,二水中分,飞流浪遏,轮埠路边,金塔耸峙,崇寺生辉,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的这两处靓丽新景,同矗立千年的文通塔一道,续写着淮安运河与宝塔的不老传奇。

(作者:罗志,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