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盘点世遗中国大运河淮安遗产点及相关遗存
时间:2024-06-28  来源:  字号:[ ]

2014年6月22日,在联合国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76年设立《世界遗产名录》以来,获得批准的体量最大的项目。中国大运河沿线6省2市计27座城市,共同参与该项目申遗并获得成功,首批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被列入中国大运河世遗名录。

中国大运河的58个遗产点,是从全国与大运河相关的1100多处遗存中严格筛选出来的。遗产点的样式形态,主要呈现为闸坝水工、寺院碑刻、衙署园林、仓储关榷等类型。除27段河道外,58个遗产点在大运河全线的分布情况为:北京2个,河北2个,山东15个,江苏22个,浙江13个,河南3个,安徽1个。其中,江苏的遗产点数量为全国最多,占总数量的三分之一。

在江苏的22个遗产点中,淮安市有5项入列其中,另有一项淮安板闸榷关遗址,因在2019年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被扩充并入“大运河”项目,因此淮安的大运河遗产点个数,实际可计为6个。如此密集的遗产点分布,在全国的大运河沿线城市当中,当属凤毛麟角。

淮安大运河遗产点高度密集的主要原因在于,淮安地区是数百年来,历代封建王朝治黄、治淮、保漕的主要战场。中国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治水、漕运事务,清代康熙皇帝甚至将河务和漕运两项国家大事,刻到宫廷柱子上,提醒自己和一众朝臣时刻不忘治水保漕国之大事。由此可见,淮安拥有6个大运河文化遗产点,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分布在淮安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具体名称分别为: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另加2019年增补列入“大运河”项目的淮安板闸钞关遗址。

下面,笔者对淮安地区的大运河文化遗产、遗存点作简要盘点和介绍。

清口枢纽和双金闸两处遗产点    位于淮阴区境内。清口枢纽历史上是黄河、淮河、大运河三条河流的交汇之处,区域范围近50平方公里。基本格局由明代著名治水专家潘季驯奠定,核心方略是“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目的是确保漕运畅通。清康熙时,河道总督靳辅在幕僚陈潢的协助下,沿袭潘季驯治水方略,同时延长高家堰,修建归仁堤减水坝,致数年之内“河道未决,漕艘无误”。《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这样概述清口枢纽:“淮安清口枢纽体现人类农业文明时期东方水利水运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堪称人类水运水利技术整体的杰出范例。”

双金闸是淮北盐河与中河交汇处的节制闸,盐河渠首。最早的双金闸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是为解决汛期黄河水量较大时在清口向运河倒灌问题。现存的双金闸状况良好,为1920年重建时原貌,其丰厚的水工文化内涵和率先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示范作用,得到各方推崇。

洪泽湖大堤遗产点    位于淮安市淮阴区、洪泽区境内。洪泽湖大堤亦称“高家堰”“高加堰”,是阻拦淮河东倾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大堤始建于东汉,重筑于明清。明万历八年(1580)起,加筑迎湖面石工护墙,直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历时170多年方得完工。大堤北起马头镇石工头,南至蒋坝镇,全长70.4公里。所有护堤石料皆取自徐州,规格统一,石块之间联结有石灰勾缝,部分石缝有铁钩爪相连,筑工精细。民间素有“西有都江堰,东有高家堰”之称,《人民日报》曾著文,将其称之为400年前的三峡工程。大堤既有镇水铁牛(包括高邮、邵伯铁牛),一并整体纳入申报。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淮安钞关遗址两处遗产点     位于淮安区境内。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是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总督官署建筑群,位于当时淮安府城中心,规模宏伟,结构严谨,遗址柱础达33个,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兴衰的历史明证。淮安钞关遗址位于淮安区城北板闸,作为明清两代中央设在地方的税务机构,淮安钞关是全国“八大钞关”之一。淮安钞关遗址有高17米旗杆一根和全长400米石堤一段,另有码头3座,2006年淮安市政府在此建设遗址公园。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朱天羽摄

清江大闸遗产点    位于清江浦区境内。清江大闸又称清江闸,始建于明朝初年,用于控制运河流量,保证漕船通行,是大运河上仅存的维护最好的一座明代古闸。由于地处漕粮运送必经通道,因此一到运粮季节,闸区所在河道万艘漕船相接,“帆樯衔尾,绵亘数里”,景象极为壮观。而每遇黄水内侵清江浦河道,半里宽的河面,都奔向狭窄的闸门,水流撞击两侧石壁,涛声如雷,轰响震天,漕船上行全靠人力拉纤过闸。“漕舟上闸,难若登天,每舟用纤夫至三四百人,犹不能过,用力急则断缆沉舟”,舟行之险俨如三峡。

除了上述的6处遗产点,还有几处重要的运河文化遗存。位于清江浦区的清晏园,是河道总督署的后花园,也是我国治水和漕运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衙署园林。清康熙十六年(1677),清政府在清江浦设官治河,园内亭、台、楼、阁、假山错落有致,揉北方开阔与南方玲珑于一处,素有江淮第一园之美称。

历史上,丰济仓在淮安府境内共有两处,一处在淮安府城西门城楼附近,一处在清江浦。清江浦的丰济仓储粮经常保持在300万石左右,是全国漕粮四大名仓之一。

坐落在市区里运河道南岸的清江浦楼,较长时间一直为掌船人眺望清江浦的标志。由于老清江浦楼位置偏远,也无明显特色,故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其存在。2003年,市政府修建中洲公园,礼请东南大学专家在洲头设计建设新清江浦楼,现已成为淮安的一大地标建筑。

位于里运河南岸的陈潘二公祠,是为展示治水名臣陈瑄、潘季驯的生平以及他们在淮安的治水业绩而迁建,吴公祠则为纪念清代漕运总督吴棠而建。

运河三千里,醉美是淮安。大运河是450万淮安人心底共同的乡愁。保护文化遗产,讲好淮安故事,搞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我们淮安人义不容辞!

(作者:陈凤朝,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