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这些古代名人,在淮安过端午节
时间:2024-06-13  来源:  字号:[ ]

端午,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古代名人在淮安过端午,是值得一提的具有“锦上添花”意义的文坛盛事。从他们的诗词中,也可见淮安深厚悠久的端午习俗。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是南宋著名词人,被誉为“词中李商隐”。吴文英在一次奉差到淮安(今淮安市淮安区)时,正值端午佳节,他思家怀人,于是写下了《澡兰香·淮安重午》一词: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箬。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这首词将过去与忆中人相处时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如特写镜头,集中展示,并结合端午时令特点,令读者有如在目前之感;设色上虽艳丽多彩,却掩不住深沉的阴郁感:因为这是作者怀念一位已经去世的能歌善舞的姬妾。

这首词中有很多当时端午节的习俗,如“盘丝系腕”指的是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在手腕上系着五色盘丝圈儿,祈愿父母安康顺遂,爱人天长地久。“巧篆垂簪”指的是头发上系着精巧的写了咒语或符篆的纸符笺儿,古人认为端午佩戴符篆可以避兵气。

“楚江沉魄”就是指端午节来源之一的屈原自沉楚江的故事。“午镜澡兰帘幕”中的“午镜”是指五月五日午时所铸之镜,据说在家中悬挂此镜可以驱邪。“澡兰”,即煮兰水沐浴,也是端午习俗。“应剪菖蒲自酌”中的“菖蒲”,是用菖蒲叶浸制的药酒。旧俗端午节饮之,谓可去疾疫。

陈敬初(1314—1370),名基,生活在元代末年的乱世中。曾在元廷任官,后归乡加入张士诚集团。明朝建立,明太祖朱元璋召他修《元史》,不就,赐金而还。

陈基是当时江南一带享有盛名的著名诗人,诗文“操纵驰骋,而有雍容揖让之度”,往往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其表现方式对后世诗文影响巨大。

早年,陈基去元大都,从江南出发,路过淮安,恰逢端午。

为了功名,他告别亲人,踏上孤独而漫长的求宦之路,心情本就忧郁;遇到“倍思亲”的端午佳节,天气又是时雨时晴,心情更加忧郁;登上高楼,眺望云雾缭绕的故乡,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与眷恋。于是,《五月五日淮阴》一诗从陈基心海中汹涌而出:    

五月五日淮阴郡,半雨半晴城上楼。

菖蒲泛酒我无分,杨柳系船君且留。

西日照人生别思,南风吹笛带边愁。

明朝必上洪河去,欲采芙蓉不自由。

诗意是: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诗人在淮阴城独自一人登楼远眺。故乡的亲朋好友,畅饮端午佳节的菖蒲美酒,我没有机缘;只有水边用来系船的杨柳,好像理解我的心意,依依可人。一直远眺到夕阳西下,南风中传来故乡方向吹奏悲怆杨柳曲的笛声。诗人是身不由己,行程匆匆,明天又要沿着洪河而去,就连“结伴戏方塘”的采芙蓉的自由都没有了啊。整诗借在端午佳节思念家乡来反映内心的寂寞、孤独之情,其手法着实清新。其中,“菖蒲泛酒”也是当时的端午习俗。

赵执信(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人。他14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28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50年间,终身不仕。

康熙二十八年(1689)“观剧惹祸”后,除断续家居外,大部分时间浪迹江湖。康熙三十六年(1697)秋,赵执信在端午至淮安,下榻位于今淮安区河下竹巷的好友阎若璩家。

阎若璩(1636—1704),字百诗,祖籍山西太原,其五世祖时迁居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清代著名学者、经学家、考据学家。

三十五六岁的赵执信来去下榻阎若璩家,六十一二岁的阎若璩以酒接风,逢端午阎若璩还安排赵执信观看龙舟;赵执信去了,阎若璩则以鼓乐送行;阎若璩热情好客,赵执信表达谢意,《归次淮安值端午观龙舟呈阎百诗》这首诗便是依据:

五千里外转萍踪,重倚通明满院松。

人向日南怀霰雪,路移天北骇鱼龙。

诗囊略遣装增重,归兴偏教酒让浓。

箫鼓声中渡河去,相思独上岱东峰。

诗意是:去年秋天在这里下榻,经过五千里辗转后,又再次来到灯火通明、景色清幽的阎家大院内。不久前,在岭南我思念北方的雪珠和雪花;现在到了淮安我又震撼龙舟竞赛了。盛诗稿的锦囊,稍稍使我的行装加重了;回乡的兴致,偏偏让您的美酒变浓了。我将在您欢送的鼓乐声中渡淮河、回故乡,独自登上泰山以东的家乡山峰,以慰相思之情。

阎若璩用酒席上的浓酒和端午节精彩的赛龙舟表演热情招待了忘年交赵执信,勾起赵执信的思乡之情。赵执信呈诗答谢,表达的钦敬之忱,可谓言出肺腑,温度至今可感。

综上所述,在淮安过端午,南宋吴文英思家怀人之作《澡兰香·淮安重午》,其“澡兰香”为吴文英自度曲,由词中“午镜澡兰帘幕”之句故名。元代陈基借景抒情之作《五月五日淮阴》,其对后世诗文影响巨大的吟咏性情、不得不发的特点,初见端倪。清代赵执信来去下榻阎若璩家,及其呈诗答谢,结下了“忘年交”,为他日后《潜丘先生墓志并铭》的撰写与书丹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绪清,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