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儿女英雄传》与淮安
时间:2024-05-28  来源:  字号:[ ]

《儿女英雄传》插图


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系清代文康所作。文康,费莫氏,字铁仙,别署“燕北闲人”,满洲镶红旗人,大学士勒保的次孙。曾任徽州知府,后改任驻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于家。

《儿女英雄传》初版于光绪四年,有北京聚珍堂活字本,后又有光绪六年的还读我书室主人评点本、光绪十四年的上海蜚英馆石印本、光绪二十四年的上海苏报馆铅印本等版本。

此书约成于清道光年间,据说原有53回,后因辗转散佚,今存40回(另有“缘起”1回)。叙述智慧骁勇绝世的侠女何玉凤要为父报仇,但怨家纪献唐权势甚盛,乃改名十三妹,出没于市井。时书生安骥及民女张金凤都遇难于能仁寺,为十三妹所拯救,经十三妹作伐,结为夫妇。有续书《续儿女英雄传》,32回,约成书于光绪二十年,作者佚名。两者合为一书,共72回,题为《侠女奇缘》。

《儿女英雄传》是我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忽谐忽庄,若明若昧”,具有切近世态人情的长处。所谓“描摹世态,曲尽人情”。作家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面。诸如官场的鬼蜮横行,下层社会的光怪陆离人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险曲折,语言生动活泼、细腻风趣,是古典侠义小说中写得较为出色的一部。其书中叙述安学海在淮安河工上的一段故事,就是典型的代表。而这节正是此书与淮安的关系所在。按照书中所叙,将此节文字节略如下:

安学海20岁中举,在近50岁时好不容易考上一名进士,被点了一个榜下知县。可巧正遇着淮安高家堰一带淮河决口。俗语说:“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这一个水灾,也不知伤了多少民圩、民命。地方大吏飞章入奏请帑,并请拣发知县12员,到工差遣委用。安学海被选在里头。

安学海到了王家营子,渡过黄河,便到淮安地方。暂在公馆住下以后,便去拜过首县山阳县和各厅同寅,见过府道,然后到河院投递手本禀到禀见。

那河台本是个以河工佐杂微员出身,靠逢迎钻干弄了几个钱,却又把皇家的有用钱粮,作了他致送当道的晋身献纳,不上几年,就巴结到河工道员,历署两河事务,就得了南河河道总督。待人傲慢骄奢,居心忮刻阴险。那时同安老爷一班儿拣发的12人,早有一大半各自找了门路,先赶到河工,为的是好抢着钻营个好差事。及至安老爷到来,河台便觉他怠慢来迟,便委了他前往最冷僻的邳州工段署事。

安老爷一到任,即发生事故,邳州沿河一段,被水冲刷,土岸塌陷。安老爷亲自带了工书人等到工查看,不过有十来丈工程,偶因木桩脱落,以致碎石倒塌散漫,却都不曾冲去,尽可捞用。他要属下据实造个预算,让上面拨款抢修。师爷们告诉安老爷:

我们这些河工衙门,这“据实”两个字用不着,行不通的哪!即如东家从北京到此,盘费日用,府上衙门,内外上下,哪一处不是用钱的;况且京中各当道大老,和本省的层层上司,以至同寅相好,都要应酬的,倒也不容易。这也在东家自己,晚生也不敢冒昧多说。但是就我们这衙门讲,晚生是有也可,没有也可,倒也不计较。户科这内面门印跟班,以至厨子伙夫,外面六房三班,以至散役,哪一个不是指望着开个口子,弄些工程吃饭的?此尤其小焉者也。再加那工程一出来,府里要费,道里要费;这以后委员勘工要费,收工要费,以至将来的科费部费,层层叠叠,那里不要若干的钱?

安老爷不理这些,下属便预算了二三百金的钱粮上报。按此预算,这些下属都得不到外快。从此衙门内外人人抱怨,不说老爷清廉,倒道老爷呆气。

不久,安老爷调署高堰外河通判。这可是个肥缺。那长随霍士端来道喜说:“这美缺是多少人求不到手的。大概老爷京里的硬人情儿到了。这番调动,老爷可要像模像样答上谢头的情才使得呢!”又说,这个缺争得很厉害,许多人都在送礼巴结:

淮徐道是绸缎纱罗;淮扬道办的秀气,是四方砚台,外面看看是一色的紫檀匣子,盛着端石砚台,里面却用赤金镶成,再为漆罩了一层,这份礼可就不菲;淮海道是一串珍珠手串,八两辽参;河库道办得更巧,是专人到大人原籍,置一顷地,把庄头佃户,兑给本宅的少爷,却把契纸装了一个小匣儿,带到院上当面送的。就是那二十四厅,也各有各的路数,各有各的巧妙。

其实河台将安学海调署高堰根本不是抬举安老爷,那是一个坑,让安老爷往里跳。

那高堰外河地方,正是高家堰的下游受水的地方。这前任的通判官儿,又是个精明鬼儿,他见上次高家堰开了口子之后,虽然赶紧的合了龙,这下游一带的工程,都是偷工减料作的,断靠不住。他好容易挨过了三月桃汛,吃是吃饱了,掳是掳够了,算没他的事了,想着趁这个当儿躲一躲,另找个把稳道儿走走;因此谋了一个留省销算的差使,倒让出缺来,给别人署事。那河台本是河工上的一个虫儿,他有什么不懂的?只是收了人家的厚礼,不能不应,看了看这个立刻出乱子的地方,若另委别人,谁也都给过三千二千,一千八百的,怎好意思呢?

河台看了看收礼的账单,安老爷只有寿屏上一个空名字,他已是十分着恼;又见这安老爷的能力,远出自己之上,可就用着“拿他一拿”的主意了,因此才有这番调署。这里面的弯弯绕,安老爷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安老爷到任之后,正是春尽夏初涨水的时候。那洪泽湖连日连夜涨水,高家堰口子冲开一百余丈,水直奔了高家堰外河上游而来,不但两岸冲刷,连那民间的田园房屋,都冲得东倒西歪,七零八落。安老爷就驻在工上,一面集夫购料,一面通禀,动帑兴修。在一月限内便修筑得完工。比起那前任并各厅的工程,加倍的工坚料实。便通报上去,请派员验收。

那查收的委员,见未有送他查收的好处费,便不肯及时到工查收。“偏偏从工完这日下雨下了半个月的大雨,又加着四川、湖北一带江水暴涨,那水势建瓴而下,沿河陡涨七八九尺丈余水势不等。”那水直冲过来,把安老爷的工段冲坏了。那河道总督便借此参了一本,革职拿问,戴罪赔修,将安老爷下在山阳县县监。一面委员摘印接署,一面委员提安老爷到淮安候审。那山阳县因安老爷是个清官,就安顿在监门里一个土地祠居住。土地祠里通共两间小房子,安老爷住了里间,外间白日见客,晚间家人们打铺;旁边的一间小灰棚,只可以做做饭菜,煮煮茶水。安太太暂且在东关“聚合店”安身。那时身边只剩下几个家人,并几个仆妇丫鬟。

那赔修的官项,计需五千余金,后任催逼得又紧,老爷两袖清风,一时那里交得上?按当时规矩,只要银子赔完,官还是可以接着做的。安老爷没奈何只得写了家信,打发家人进京,将房地田园变卖。安老爷的儿子安骥,变卖了田产,凑了五千两银子送来。在茌平县遇难,幸得十三妹解救,才赶到淮安。按说这本书中最热闹的戏是十三妹,值得大书一笔,但与淮安关系不大,这里只好从略。

安公子到了淮安府,看见“那府城的地面本与小地方不同,又有河台大人驻扎在此,那繁华热闹也就不减一个小省份的省城。只见两边铺面排山也似开着,大小客店也是连二并三。”他打听到安太太住的“聚合店”,急忙找到,进去相见。

这时从南方来了一位钦差大人。他就是安老爷的门生内阁学士乌明阿,号克斋。乌大人在浙江公干,接到吏部公文,升了兵部侍郎。回京复命谢恩途中,又接到廷寄,命他到淮安南河查办事件。到了淮安,他交下两角文书来,一角札山阳县预备轿马,一角知照河台钦差到境。而乌大人自己只带一个家人跟着。前头全副执事摆开,众差官摆队的摆队,扶轿的扶轿,码头上三声大炮,簇拥着钦差那顶大轿,浩浩荡荡,鸦雀无声,奔了淮城东门而来。一进城门,武巡捕轿旁请示:“大人先到公馆,先到河院?”那大人只说得一句先到山阳县。

乌大人的轿子到了县头门里土地祠,从怀里掏出一个黑皮纸手本来,拜会安太老爷。茶罢,乌大人开口先说:“门生给老师带了万金来,在后面大船上呢!一到就送到公馆去。”那乌大人又谦虚了一番。话完便支退了家人,低声道:“此地河台被御史参了一本,说他怎的待属员,以趋奉为贤员,以诚朴为无用,演戏做寿,受贿婪赃,假冒钱粮,偷工减料,以致官场短气,习俗靡颓等情,参得十分厉害。这事关系甚大,门生初次奉差,有此不得主意,所以讨老师教导。”安老爷听了这话,沉了一沉,说:我的案子是我的过错,我之被参,事属因公,此中毫无屈抑。乌大人益加佩服老师。

钦差又到河台衙门,春风满面地对河台说:“才望了望敝老师,来迟了一步。”绝口不谈公事至要紧的话。问的是淮安膏药那铺子里的好?竹沥涤痰丸那铺子里的真?河台也只得顺着答应一番,说到安大人,乌大人道“这倒不敢劳大人费心。他世兄已经从京里变产而来,大约可以了结公事。况且敝老师是位一介不苟的,便承大人费心,他也未必敢领。”应酬已毕,发下一角文书,提河台的文武巡捕、管门管账家丁。须臾拿到,便封了门,照着那言官指参的款迹,连夜熬审起来。早问出许多赃款来。便将廷寄并那御史的参摺,和他的巡捕、家丁的口供送给河台看。河台一看,吓得他面如金纸,目瞪口呆。即传旨革职,南河河道总督即着乌明阿暂署。早有首府中军送过印来,乌大人即日拜印接署,便下了一个札子,委山阳县伺候前河台大人,就将河台看了起来,被发往军台效力。这个信传出去,那些绅士、百姓、铺户,听得好不畅快。原来这河台姓谈,名尔音,号钰甫。便有等尖酸的,指了新旧河台的名号,编了一副对联,道是:

月向日边明,日月当空天有眼;

玉镶金作钰,玉金满橐地无皮。

安老爷收到乌大人的帮项,那日把文书备妥,如数交纳,照例开复。便告了二个月病假,离了土地祠,也来到聚合店。乌大人来拜望,说:“此地总河的缺,已调了北河的同峻峰过来了,也是个熟人。老师完了私事,何不早些出去,门生既可多听两次教导;等那同峻峰来,也可当面作一番嘱托。”

早有那些实任候补的官员,听得乌大人到店来拜安老爷,长谈久坐,见安老爷又是大人的老师,都来周旋。也有送下程的;到后来就大发了,闹起整匣的燕窝,整桶的海参、鱼翅,甚至尺头珍玩,打听什么贵,送什么来。安老爷一概都璧谢不收。安老爷后来搬进公馆,为儿子与张金凤办了喜事。虽不曾通知外客,也有不少人来送礼道贺,又是百辆盈门。

转眼就是安老爷假限将满,新河台已经到任,乌大人已经回京,安老爷无意富贵功名;况经了这场宦海风波,益发心灰意懒,不当官了。决心回去找救他一家性命的那个十三妹,想去报答她。后来十三妹何玉凤见仇家纪献唐为朝廷所诛,大仇已报,欲出家,被别人劝导,也嫁与了安骥。金凤、玉凤相睦如姐妹,故此书初名《金玉缘》。

据研究专家讲,纪献唐就是年羹尧。其姓“纪”,为年纪之纪,与年同义;名“献唐”,则来自彭祖献雉羹于帝尧传说,帝尧即唐尧。年羹尧被处死是雍正四年事。据此,十三妹故事背景当在康熙、雍正年间,则安学海故事也就在此时。南河即江南河道总督,康熙十六年河道总督建行署驻淮安府山阳县清江浦,雍正七年总署亦移驻于此。安学海由北京来山阳河工做官,与此正合。其所述河工诸弊,大量发生在嘉道年间。朝廷每年拨给南河河工的修防银达450万两之巨,决口漫溢时还另有支拨。大小吏员贪污侵吞了河工巨款,用于贿赂上司,笼络爪牙。上下欺蔽,瘠公肥私。腐败现象屡见诸清人笔记,如黄均宰《金壶七墨·河工》云:“采买竹木薪石麻铁之属,与夫在工人役,一切公用,费帑金十之三二,可以保安澜。十用四三,足以书上考矣。其余三百万,除各厅浮销之外,则供给院道,应酬戚友,馈送京员过客,降至丞簿千把总,胥吏兵丁,凡有职事于河工者,皆取给焉。”

本书作者文康嘉道咸间人,熟知河弊,以安学海的所遇经历,如河台根据送礼多少用人,河员想出各种方法贿赂上司,吹牛拍马,虚报冒领费用,作者用小说手法表现出来,使人如临其境。淮安黄均宰《金壶七墨》对河道弊端有深刻揭露,本书所写内容是其具体形象再现。作者所写淮安城市面貌很真切,但方位不太准确,大约作者并未来过淮安,或者作者有意模糊了小说的背景。


(作者:刘怀玉  来源:2024年5月16日《淮安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