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在中国治水历史上可谓远近闻名、家喻户晓。都江堰建堰历史已有2270多年,是当今世界上年代久远、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工程,被赞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距离都江堰向东1400多公里的运河之都淮安,也有一座“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体工程构成图
淮安“都江堰”的形成,是因为龟山运河的开凿。
隋、唐到北宋初,自楚州(今淮安区)至泗州(今盱眙县城淮河对岸)之间的隋唐宋大运河,利用220里的淮河天然河道作为运道。这段淮河河槽深阔,急流和风浪常造成船毁人亡的事故。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其中从楚州到泗州的运道利用淮河河道
为了避免淮河河道的风涛之险,减少舟船损失,从北宋雍熙元年(984)到元丰六年(1083)的近100年间,北宋政府自楚州末口到龟山先后开凿了三条首尾相连接的运河,分别是沙河、洪泽新河和龟山运河。这三条运河组成的河道和淮河河道方向基本一致,航程不增加又河水平稳,南来的舟船只需从龟山再行40里淮河即到泗州进入汴河,在淮河中逆行的风险大大减少。龟山运河是三条运河中最西的一段,下游连接洪泽新河,上游到龟山蛇浦接淮河,运河的航行用水,仍取自淮河。《宋史·河渠六》载:“元丰六年(1083)正月戊辰,开龟山运河,二月乙未告成,长五十七里,阔十五丈,深一丈五尺。”
淮安古末口遗址博物馆中宋代沙河、龟山运河至古末口示意图,其中红色标志的为龟山运河
龟山运河取水口与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河道从干河中分水,多在河口建筑堰(坝)或闸,以控制或调节水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首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主要用于控制和调节进水流量。三大工程首尾呼应、协调运行,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龟山运河河口在“龟山左勒”。龟山山体不大,位于淮河右岸的淮水之中(今淮河会洪泽湖入湖河段),形似伏在水中的一只巨龟,故名龟山。宋诗人杨万里《题龟山塔》诗有“龟山独出压淮流”,说明龟山在淮水中的突出地位。龟山运河建设者充分利用淮河右岸山岗地形和龟山突出在淮水中的地位,巧用龟山做分水墩,合理地分水入运河,起到与都江堰“鱼嘴”相同的作用,这样运河分水就可以“不置堰闸,船只畅行”。
今洪泽区老子山镇龟山村,位于淮河入洪泽湖湖口处
苏轼生长在岷江之滨的眉州(居都江堰下游100公里处),曾在游龟山时,咏《龟山辩才师》曰:“此生念念浮云改,寄语长淮今好在。故人晏坐虹梁南,新河巧出龟山背。”新河即指龟山运河,诗人用一个“巧”字,点出运河设计者巧用龟山的科学构思。由此可见,龟山运河河口依靠龟山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确保防洪、灌溉、漕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这与四川都江堰不谋而合,如出一辙,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治水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没过多久,随着北宋的灭亡,南宋与金对峙,南北交通中断,汴河河道逐渐淤阻湮失,龟山运河也渐渐失去了价值。再之后,元朝开京杭大运河,运河在淮安清口转向北进,不再沿淮河穿越洪泽洼地。明清时期,为保证漕运畅通,采用“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治水策略,利用洪泽洼地积蓄淮河清水建成洪泽湖水库,用来冲刷黄河泥沙。历经千百年沧桑演变,北宋所开凿的龟山运河沦为洪泽湖水域的一部分。淮安的“都江堰”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今龟山村在地图上的位置
如今的龟山,还安静地卧伏在淮河入洪泽湖的湖口,守望着漭漭北流的淮水和烟波浩渺的洪泽湖面。虽然淮安的“都江堰”昙花一现,但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惊鸿一瞥,它是南北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古人非凡治水智慧的体现,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光环永载史册。
龟山晚钟亭
(作者: 胥照 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