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回看40年前的《话说运河》,感受淮安母亲河的变迁
时间:2024-05-28  来源:  字号:[ ]

40年前的1984年,央视《话说运河》摄制组,由南向北拍摄大运河而经过淮安。在拍摄期间,摄制组动用直升机、小油轮,航拍、追拍了许多重要实景画面,主持人陈铎(淮安人)多次现身拍摄现场,走访当地人士,留下多帧访谈资料。摄制组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运河沿线市民关心和保护母亲河的热情。

《话说运河》总计32集,其中涉及现今淮安地域的内容共有3集,分别为第15集“苏北运河”、第17集“地灵人杰话淮安”和第18集“黄河故道”。时至今日,我们回看这些影像资料,仍会觉得一股浓浓的亲切感扑面而来,同时也为母亲河的变化振奋不已。

大运河水上立交横空出世,一、二期入海水道相继施工,淮河无尾闾历史彻底终结。

《话说运河》第15集中,一段航拍的移动画面显示: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铺展成一个大大的“十”字。明眼人会发现,这“十”字交汇是平面布局的,与现在人们常见的淮安水上立交枢纽图片,有明显不同,这就是大运河水上立交横空出世所带来的变化。

《话说运河》中的淮安水利枢纽,当时还是平面布局


如今,已经建成的淮安水上立交枢纽,为上槽下洞结构,南北、东西两个方向水流各自独流,其交汇规模为亚洲最大。上槽系南北方向,为京杭运河船行航槽,宽度80米;下洞为15孔并列过水涵洞,最大过水流量为2890立方米每秒。桥头堡建筑采用钢索缆桥造型,将现代工程与淮安古运河文化融为一体。

如今立体布局的淮安水利枢纽


与大运河水上立交枢纽相配套的工程,还有淮河入海水道建设工程。该工程于1998年10月开工,西起洪泽湖东侧二河闸,东至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3.5千米,于2002年年底主体完工,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确保淮河下游2600万人口、近200万公顷耕地防洪安全的战略性骨干工程,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来无独立尾闾入海的历史。2022年7月,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开工,将洪泽湖防洪标准从100年一遇提高至300年一遇,这是国家对实现江河安澜目标所做的最新擘画。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淮安钞关遗址建成迎客,淮安古城、河下古镇焕发新姿。

回看《话说运河》第17集“地灵人杰话淮安”中,有关镇淮楼的航拍画面中镇淮楼背面的大片区域,是一片空白。对了,那里正是80年代老淮安县城体育场所在地。

当年画面中镇淮楼后是淮安县体育场


如今那里,已建成为漕运总督部院遗址公园,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北侧,还新建起了一座中国漕运历史博物馆。漕运总督部院遗址相关石刻,是2002年城市建筑施工中被发现的。

如今的漕运总督部院遗址公园和漕运博物馆


淮安板闸遗址是2014年10月在板闸风情街建设中被发现的,是中国大运河沿线目前为止发现的极为重要的一处水闸遗址,古河道、古水闸、古建筑基址、古堤坝、古码头等诸类遗迹齐全,保存状况良好,时代明确,遗迹丰富。2023年10月,板闸遗址公园正式建成开放。

两处遗址的开发成功,加上伟人周恩来红色纪念地各项设施的逐步完善,古城淮安、河下古镇迎来了旅游业的黄金时期。据统计,2024年龙年春节,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辖景区、河下古镇、文旅集团所辖景区等单位,接待游客数分别达到31.13万人、50.91万人和35.1万人。最繁忙的几天,河下古镇从早到晚,游客摩肩接踵,湖嘴老街、程公桥上人流更是非侧身不能过,充分彰显出运河文化的魅力。

河下古镇40年前后对比


清口枢纽、双金闸获有效保护,淮阴水利枢纽分淮入沂、淮水北调效益巨大。

在《话说运河》第18集“黄河故道”中,主持人陈铎现身于黄河故道淮海路大桥废旧桥墩前,为人们讲述黄河、淮河、运河、洪泽湖四大水系之间的传奇故事。与此同时,摄制组并特意为大家播映了摄自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无款南巡道里图》。为观众清晰地展现了清代清口水利枢纽当年漕船上下行的艰难情景。

如今,清口枢纽和双金闸已双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清口枢纽紧密相连的淮阴(杨庄)水利枢纽已经全面建成。这里是中运河、里运河、二河、淮沭河、盐河、张福河、废黄河七河交汇处,是“分淮入沂、淮水北调和淮沂互济”跨流域调水关键工程。

 位于淮阴区的五河口大桥


清江大闸保存完好,新(老)清江浦楼、河道总督遗址、丰济仓等历史文化街区日新月异。

回看《话说运河》第18集“黄河故道”中清江大闸的画面,我们清楚地看到,时与清江大闸相连的中洲岛,还是空落落一片。主持人陈铎为画面所配的画外音:“自古水患,淮阴为大”,也清楚点明清江大闸在中国漕运史上的重要性。

当时的中洲岛画面


现今,清江大闸遗产点,以及河道总督署(清晏园)、丰济仓、清江浦河道街区等,保存完好,传承利用更有力度,成为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标志节点。另外,由于老清江浦楼位置偏远,也无明显特色,故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其存在。2003年,淮安市政府修建中洲公园,建设新清江浦楼,现已成为淮安的一大地标建筑。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古代淮安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的实景盛况,必将精彩呈现于世人眼前。

 如今的中洲岛夜景


洪泽湖大堤遗产点完成改造,洪泽湖东部湿地自然保护区、古堰森林公园等发挥独特效应。

在《话说运河》第18集中,有一段主持人陈铎站在洪泽湖大堤边上讲述的画面。洪泽湖大堤遗产点位于今淮安市淮阴区、洪泽区境内,亦称“高家堰”“高加堰”,是阻拦淮河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民间素有“西有都江堰,东有高家堰”之称,《人民日报》曾著文,将其称之为400年前的三峡工程。

1984年,主持人陈铎在洪泽湖大堤实景走访


如今的洪泽湖大堤古堰景区,一个兼具历史文化、现代水工、大湖风光、农耕美食于一体(的)旅游风光带,已初具规模。在这里,不仅有古堰大堤的千年石工;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洪泽湖大堤所留下的诸多宝贵图片实物;此外,还有三河闸、二河闸、高良涧闸、淮阴闸等水利设施。这里绿化规整,风景如画,十分适合旅游休闲,既可以一览帆樯点点的大湖风光,也可以在稻浪千重、田田莲蓬之中,自在品尝鱼虾蟹鳖,从而体验到独特的农耕文化习俗和湿地垛田风光。

如今的洪泽湖三河闸已成为著名水利风景区


(作者:陈凤朝   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