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均名称的由来,光绪《盐城县志》卷三《河渠志》“考流均沟古为涧河之委, 遂以涧河尾闾段命名”。
涧河
人类的文明总是最贴近河流,涧河相传古为邗沟东道北部分。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攻齐而开挖邗沟,由今扬州市向东北经武广湖(即邵伯湖)、沙湖、樊良湖至今界首附近,转东北入今宝应县境经博支湖、射阳湖入今淮安境,再由夹耶向西北至淮安城末口与淮河相接,史称邗沟东道。据考证夹耶即为涧河故道,入湖口今在流均中学与流均粮管所附近。《清一统志·淮安府》:“涧河在府城东门外,上流自运河灌城中市河,出东门直达射阳湖。旧为盐城运河。相传系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所开邗沟北段,南宋重开,名菊花沟。”
邗沟图1红色部分为涧河
邗沟图2
《明天启淮安府志》卷三《舆地志·山川》载:“涧河,治东南,上泄三城潴水,下通滨海舟楫”。万历二十二年(1594),淮安知府马化龙《重修涧河碑记》:“看得今岁河(涧河)工告成之后,适值秋霖,城无停浸,沿海一带,鱼盐萑苇之利,连楫而来,业有成效。”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冯景在《上总漕徐公开涧河书》:“犹闻长老言,畴昔涧河通时,米薪百货,辐辏东关之外,道便而民利。兴文闸不闭,故阖闾血脉通而生计盛,则是河之所系。”
乾隆《江南通志》:“盐城县漕运自涧河,迳淮安府北出口。”
由上资料可知,涧河在古代历史上曾是邗沟东道的重要部分,全国漕运的动脉,对沟通南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后来运河改道,邗沟西道兴起,涧河运道作用下降,逐渐沦为淮安地区河道,但仍是淮安至盐城的最重要运河。随着清初经济发展,康熙海运渐开,清政府在扼守涧河入湖口的流均设置了流均汛(驻军),流均口(关)。
流均沟汛
清初,清朝军队由八旗与绿营组成,绿营由标(归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指挥)、协(归副将指挥)、营(绿营的基本单位,归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指挥)、汛(归千总、把总指挥)组成,其中汛是绿营的基层单位。营以“汛地”一词代表辖区,各营的管辖区域被称为“汛地”,管辖区域又划分若干大汛,而大汛又分为若干小汛。汛的功能主要有四,即缉捕、防守驿道、护卫行人、稽查匪类。
清朝驻军在江苏分为三道防线。南北海防是一道,东西为长江防线,再就是贯穿南北的大运河防线。这些防线中海防除长江口外,其他地方不是很重要。因为晚清咸丰年之前,黄河自江苏盐城入海,自崇明岛至苏北海州沿海一线黄河泥沙淤积,致使大型船舶无法近海航行,成为一道天然屏障,所以不用担心外敌自海上来。江防、运防,就成为清朝水师重点驻防区域,分布于各口岸,与陆军共同承担防卫任务。淮安,盐城、庙湾,海州等4个营归漕运总督统辖,有马步守兵2370名,沙船20艘、唬船9艘、巡船4艘,负责海州、淮安等地运河防务。
民族英雄关天培就是淮安城守营出身,历任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等军职。道光六年(1826)任太湖营水师副将,同年以督押海运漕米船自吴淞到天津,途中力克惊涛骇浪,安全抵达,受到特别嘉奖。1827年提升为江南苏松镇总兵。道光十三年(1833)代理江南提督,次年升调为广东提督。
流均扼守射阳湖入淮安城大运河的涧河口,水路交通发达,还有大纵湖、广洋湖等诸多湖泽群,盐枭、湖贼等往往利用水路进行走私掠夺,所以清政府在流均布防军队,设置流均汛,稽查匪类,保障往来客商安全。
流均在清朝、民国均属盐城县,关于流均的方志记载多出盐城方志,据光绪《盐城县志》卷6〈武备〉称:“本营(盐城营)防守盐城、泰州、兴化、阜宁四州县地方。而盐城是其全辖,分斗龙、新洋、沙沟三大汛,共二十九处,每年千把总轮守”。分防斗龙汛有8个小汛,分防新洋汛有9个小汛,分防沙沟汛有12个小汛,合计29个小汛,流均汛是小汛,属沙沟大汛,乾隆《江南通志》卷93〈武备志〉称,盐城营一名千总坐镇沙沟镇,两名把总中一名坐镇新洋镇,一名坐镇刘庄场。小汛一般编制马兵一名、守兵九名,由把总外委指挥。
1839年水师盐城营防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红线部分为流均汛
清朝同治元年(1862)正月,据《盐城县志》之“军事志”记载:捻军将领李成率万名捻军攻陷清江、阜宁、东坎、东沟等地后,即派一部人马南下谋攻盐城,清军在射阳湖堵截。盐城营守备江文华率师防守,双方前后相持7昼夜,捻军无机可乘,只得打马北撤。流均沟汛处于最前沿,防兵也恪尽守土之责。
流均口(关)
明清两代,淮安作为水陆要冲,是明清中央政府盐榷税务中心,明朝宣德年间开始设置淮安关。
《明天启淮安府志》卷三《舆地志·山川》载:“涧河,治东南,东通射阳,建闸河澨,备蓄泄,及委人守之,岁各饩金二锾,岁取府榷金二百两,为缮修之费,先后莅土者,加意深浚,各有碑记存。乃食货大通之区也。河两旁沟洞灌田,岁久积淤,天启四年,知府宋祖舜挑深为民。”“委人守之,岁取府榷金二百两”这是明朝在涧河上设置榷关收税的记载。具体地点榷关当为泾口,宋嘉定年间当时泾口已是入湖口。
明亡后,清顺治二年(1645),清朝按明例继续在淮安设淮安关,称为淮关监督衙门,长官称为监督,一般为旗人,也有由皇帝亲戚担任的,规格为道台级,品秩为正、从五品或六品,品位虽然不高,但淮关监督在地方上的位次,仅在总督、巡抚、提督和学政之下,而高于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淮安府,养廉银高达一万两之巨,人称“天下之美官,无如协关尹”。淮关关署坐落在淮安城西北12里的板闸镇,监督之副手称为笔帖式,下属的官职还有税课大使、巡检、护库武弁、职役、夫役,还有官吏至夫役千余人。
淮安关设有三关十八卡,三关十八卡口岸设置与淮安地区水系之分布关系密切,一般扼河口而设。淮安为黄淮、运三河交汇之处,洪泽湖、射阳湖据其两侧,加上众多支流引河,构成了淮安地区基本的水路结构。
流均口的设置是扼河口而设,但也是因时而设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之后,“凡北地商民由山左航海而来,多由此入口南达高、宝,以至江焉”。北方商人从庙湾口入射阳湖,达高邮、宝应、长江。
康熙二十四年(1685),淮关监督杜琳奏疏:“淮关税额历年告缺者,一苦于淮关附近之朦胧镇、轧东、东沟、沙沟、岔河之走漏也。盖山东、海、赣猪鱼豆杂等货例从安东由淮南下,自海禁初开,即有客货由沿海地方绕至庙湾南去;其由安东过淮货物,则有地棍勾引奸商,俱绕朦胧镇等处,直达高邮、邵伯过坝南为监督之副手去;其南来货物亦复如之。盖此路径僻难稽,又无闸口阻滞,所以商民大半皆由此南下,而淮税因之大缺。目击心筹,势难补苴。应恳圣恩敕部查议施行。”杜琳在奏疏中提到的客商所绕越之朦胧镇、轧东、东沟、沙沟岔河等处,说明在康熙年间尚未设置稽巡口岸,所以山东南下商户,从庙湾囗入绕关逃税,而当时庙湾囗属江海关不属淮安关管理,杜琳上书庙湾一口还存在着稽征协调上的问题。所以,康熙年间流均口尚未设置。
雍正五年(1727)、 七年(1729)又陆续将宿迁关、原属江海关管辖之庙湾口海关归并淮安关管理,雍正年间的变动使淮安关所辖口岸大大增加,地域也大为扩大,从而使得关税征收的难度相应增加。清代北方豆麦南运,成为各河口重要税源,乾隆年间达62%,过关豆货达500余万担,且射阳湖接近两淮盐场,两淮盐场每斤盐不足十文钱,转销至湖广一带竟上涨数十倍,私盐买卖已经成为了一条发财致富的系统产业链,有一批俗称“风客”的盐枭巨棍,以涧河,绿草荡,为运河进入管道,与运河漕船勾结,因此私盐猖獗,为堵住这个缺口,淮关控射阳湖入海口庙湾,在流均口设置口岸日益迫切。
红圈部分为流均位置
乾隆六年至十七年间,官方开始整顿关口数目,登记所处位置,要求“除报部有案者照旧设立外,其有私行增添之口,逐一详查题报,应留者留,应革者革”,据乾隆年间所修之《淮安府志》记载,并参照乾隆六年(1741)淮关监督伊拉齐所上疏文,统计乾隆前期的口岸分布,大致为:
大关:淮安钞关。
阜宁、盐城二县地方:轧东沟(益林、魏家滩)、庙湾、流均沟、新沟口、朦胧口、海关。
桃源县地方:新河、众兴集。
宿迁县地方:长山(里河裹头闸) 、白洋河(毛家宅码头)、新河后湖、宿迁关(骆马湖、六塘口)及东关、西关、徐关。
安东县地方:佃湖口。
清河县地方:天妃闸(草坝)、仲庄(清河县治左侧一处稽巡)。
山阳县地方·外河(水沟、西滩)、草湾、永丰、周家闸、上一铺、下一铺、 白沙河、清江闸、新沟口、朦胧口、海关。
从上可以看到,流均口己经赫然在列。
据关志记载:“流均口在乾隆十五年(1750)设立,原设盐城县属之流均沟地方,乾隆二十年因该处地势卑洼,屡被水患,题准移驻于山阳之泾口(今属车桥镇),住民房六间,距大关八十里,实去流均不远,故其名不易。”《清史稿.食货六.征榷会计》也证实了这段移关的历史“乾隆二十年,移淮南关之流均口驻泾口”。当时的流均口被称为淮南关。
道光十六年(1836),据《盐城县志》记载:江苏巡抚林则徐为疏浚皮岔河,由淮安乘船沿涧河到盐城县境微服实地考察,并留下巡河日记七篇,林则徐巡查皮岔河的准确时间是道光十六年十月初九,即1836年11月17日。他在日记中记载当时流均口(关):“十月初九日,午后东北风,天阴由淮城东门外雇船行,十五里至石场镇(今石塘),三十里至崔家桥(车桥)。初十日(11月18日)天晴,西北风。行十五里至金口(泾口)关,七里至刘金(流均)沟,盐邑地界。先五里有普渡庵,为山阳、盐城交界之处,离淮安府城有六十余里。刘金(流均)沟人家颇大,上岸问其年成,云有十分收。一路来河港仅有二三丈阔,两岸高者有六七尺,低者不过二尺。”
据林则徐记载可知,流均口从1755年驻泾口后到1836年仍然设置在泾口。
涧河泾口段之现状
嘉庆、道光以后,黄河北徙,运河淤塞,海运大行,清末铁路开通,随着外国列强势力的入侵,淮关事务更是江河日下,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下令裁撤淮安关监督交与两江总督代管,后来又下放给了淮安府管,民国二十年(1931)国民政府财政部实行货物就地征收统税,取消内地关卡,板闸榷关最终被裁。至此,从明代开始便设立的淮安关,到民国其数百年的历史也即将画上句号。淮关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明清两代经济发展的缩影。其设立应该说顺应了明清运河沿岸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其衰亡则又是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万帆过尽,流水无声,涧河见证了流均汛、流均口的兴衰,穿镇而过的涧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被人为填覆,成为镇区的街道一部分,令人叹息。写下这段历史,希望后人不要忘记。
(作者:陆汉斌 来源:映像淮安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