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不是省会,俨如省会,淮安在历史上有多重要?
时间:2024-04-17  来源:  字号:[ ]

在唐宋之际,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过程。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但京师仰仗的钱粮都要从江南北运,京杭大运河是江南钱粮北运的最重要水道。要说地理上的中间段,运河沿线的徐州可能更接近,但徐州最大的问题是距离江南稍远,而淮安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现在称为江苏省淮安市的淮安府,在明清两朝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咱们从漕运的角度讲一讲。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利在千秋万代,虽然目的是从江南运粮。隋朝东都在洛阳,从洛阳到杭州的运河分三段,先沟通黄河与淮河,再从淮河经淮安南下经运河至长江北岸的扬州,再过江经运河到杭州。淮安因具有淮河这个优势,可以说是洛阳与江南之间最为重要的水运重镇。安史之乱后,唐朝失去了对河北等地的控制,所能用的钱粮主要来自江南,这更加提高了淮安在这条生命运输线上的特殊地位。一旦淮安不为朝廷控制,整条运输线都将瘫痪。宋朝也差不多,只不过元朝更加重视海运,淮安的地位有所下降。

淮安的地位再次提高,是明成祖朱棣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之后。出于各种考虑,朱棣在永乐十三年(1415)停止了元朝时兴盛的海运,主要走运河。你会问运河上的哪一个码头不重要?都重要,但如前所述,淮安的优势是与旧都南京近。南京往北有两大屏藩,西北是皇帝老家凤阳府,东北是淮安府,二府皆在淮河南岸、长江北岸,可互为犄角守护南京。具体来说,凤阳之重,更在于军事,有中都留守司;淮安之重,更在于漕运。

也是这一年,平江伯陈瑄奉成祖之命,开淮安清江浦,大大缓解了从运河进入淮河的难度。明朝非常重视淮安在整个漕运体系中的支点作用,明景泰二年(1451),副都御史王竑出任新设的漕运总督,兼任巡抚淮安府、扬州府、庐州府(安徽合肥)、凤阳府,以及徐州、和州、滁州,驻在淮安府。当时的南直隶(含今江苏、安徽二省)在长江北岸的府州皆在王竑管辖之下。

换个角度说,明朝的淮安可以说是大半个南直隶的省会。鉴于京杭大运河之于明朝国运的关键作用,漕运总督设在淮安,等于是明朝把本朝国运都系在淮安。淮安“安”则天下安,淮安如果有一点风吹草动,势必会影响明朝的统治。

清朝取代明朝后,将江南省分为安徽和江苏二省。但是,清朝经济的南重北轻没有任何改变,江南依然承担着北方统治中心的经济运转,京杭大运河的地位不降反升。

咱们现在看黄河,出了河南开封后就朝东北方向进入山东入海。实际上,在清咸丰五年(1855)之前的六百多年间,黄河出开封后是朝东南方向出徐州进入淮安与淮河、运河交汇。由于黄河是个水老虎,经常泛滥成灾,不但给中下游地区造成巨大灾难,同时严重影响了京杭大运河的畅通,进而给清朝统治造成麻烦。

清朝有两大非地方性的专业总督,一个是漕运总督,一个就是河道总督。漕运总督衙门一直驻在淮安,而河道总督衙门则从康熙十六年(1677)从山东济宁府迁到江苏淮安府。有意思的是,两个专业总督府的衙门相隔也就十几公里。要知道,全国当时不过九个总督府,淮安一个府居然就占了两个,“天下九督,淮居其二”,可见淮安之重要。

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都长期驻节淮安


有人说康熙皇帝一生就做了三件大事,其中第一件最有名,就是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另外两件事则不太为人所知,二是治理河务,三是整顿漕运,而这两件大事都基本上围绕着淮安进行

淮安的交通枢纽地位并没有什么变化,而是有某种程度的强化。清朝京师的经济运转就指望这一条大运河,是万不能出事的,甚至都不能出现堵塞。如何防止运河堵在淮安呢?毕竟南来北往的船只实在太多了。清朝的办法是,非漕运的船只从南方北上至淮安后,要在淮安清口之前卸货,改由陆地运输,虽然成本提高,但至少保证了漕运的畅通。 

淮安在明清不是省会(只在清末作为昙花一现的江淮省的省会),但那只是名义上不是,实际上和省会没有区别。古人说淮安“有漕运总督所居,衙门仓库司星罗棋布,俨然一省会矣!”由于漕运经济的繁荣,大量人口来到淮安,乾隆时期,不说淮安府全境,仅府治山阳县的常住人口不下几十万。清朝江湖有两大帮,一曰漕帮,二曰盐帮,盐业的兴盛是建立在漕运兴盛的基础上,又离不开淮安。清朝的淮安还吸引了大量的盐商来此发展,淮安的盐都气象不逊于扬州。

淮安水利枢纽俯瞰


在没有现代交通条件下的淮安是公认的全国性交通枢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种。近代以来,随着铁路的兴起,运河地位的下降也导致淮安发展滞后。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有很多高铁线进入苏北地区,淮安有徐宿淮盐高铁,还有连淮扬镇高铁,以及贯通南北的京沪高铁二线,淮安形成了米字型高铁格局,有人称淮安是名副其实的江苏高铁枢纽,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作者:地图弟  来源:地图帝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