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新发现100多座明代墓葬随葬品丰富多样——淮安漕运研究有了新佐证
时间:2024-04-12  来源:  字号:[ ]

出土的瓷器


近日,淮安市花庄墓地考古公布发掘成果,发现100多座明代墓葬,随葬品丰富多样,包括陶罐、青瓷碗、金银饰件、琉璃珠饰、铜钱、香炉、砚台等,为研究明代淮安卫所制度沿革、漕运制度、钱币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新的佐证。

微信图片_20240412163605.png

出土的瓷器


花庄墓地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山阳街道花庄村,据《光绪淮安府志》记载,花庄原称七里塘,为明清时期淮安大家族的重要葬地。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高悦介绍,本次发掘共清理南北朝至清代墓葬192座,主要为明代墓葬,共129座,其中地块西北部的1号家族墓保存有较为完好的墓园形制,为淮安明代墓葬考古中首次发现。根据墓葬所出墓志铭信息,确定该墓园为明代周鼎家族墓园。周鼎,字廷铉,生于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卒于明英宗(朱棣重孙)正统二年(1437)。其祖父元末随朱元璋从军,周鼎因祖先功劳而迁淮安卫升武德将军前所正千户。

“从周鼎的生平可知,他应当参与了大运河漕粮运输的管理工作。”明史专家马渭源向记者解释了周鼎军职“淮安卫武德将军前所正千户”的含义和明初的漕运历史。

微信图片_20240412163609.png

故武德将军周公廷铉墓志铭


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创立了新的军事制度——卫所制,即在中央设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五军都督府统辖若干都司,都司统辖全国若干卫所。其中,一卫为5600人,管理5个千户所,一千户所为1120人。千户所设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

我们常听说的孝陵卫,就是朱元璋为自己挑选出来的5600名精锐皇家士兵,即一卫,守护着他的陵墓。周鼎则是淮安卫前所的正千户,即正五品,明代武阶官正五品初授为武德将军。

周鼎本来只负责军队工作,但随着淮安的地理位置变得日益重要,他的管理职能也发生变化。

明永乐十三年,漕运总兵官陈瑄疏浚淮安清江浦河,完成了南北大运河的重新贯通。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正式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由于要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供应京师,京杭大运河成为南粮北运的主要运输通道。

其中,江南一带的漕粮就近运送到淮安粮仓,然后再运往京师,淮安也一跃成为运河边的重要城市。明政府规定,农民如果运粮到淮安,可以少纳“加耗”(指在租税正额以外加收的损耗费)。然而由于农民往返时间过长,经常耽误农时,而军队人员编制相对稳定,又有明确的责任制,能确保漕运的顺利进行。因此,后来全部改由军队负责运输漕粮。

周鼎生活到明英宗年间,此时漕粮差不多已全部由地方卫所负责运输。卫所中的各级官员如卫指挥使、千户、百户等构成了庞大的运军领导阶层,具体承担本卫所运军的监督管理任务。“那么周鼎应当是淮安漕运的负责人之一,所以此次发掘的文物,应该为研究明代漕运历史提供了重要材料。”马渭源说。

从墓志铭还可以看出,周鼎虽然是个武将,但很重视文化教育,因为墓志铭中写道,“虽好积善而驭众独严肃,虽专用武而教子以学文”,同时又称他“以故官政不烦,父道克肖(指能继承前人德行),戎卫之士,多见称颂”,可见他在士兵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因此,虽然明初一般文士看不起武夫,但当地的文化名人——淮安府山阳县儒学训导陈实为他写了墓志铭,府庠生史敏篆刻了铭文。全碑保存完好,铭文字迹清晰可辨,记述了周鼎的生平事迹,同时还原了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背景,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

高悦介绍,明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铜钱,其中,大中通宝、洪武通宝为元末明初所铸,其他有唐、宋、金时期的钱币,但宋代钱币最多,如祥符元宝、嘉祐通宝、元丰通宝都是宋代所铸。“此前,淮安也发掘了明代墓葬,同样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钱币。”高悦说。

出现前朝钱币的原因与明初政策有关。马渭源表示明初朱元璋在恢复社会经济的基础上,对币制也曾做了一定的改革尝试,不过没有成功,这是因为大明最高阶层的“精英们”并不懂得货币的经济规律。

1361年,朱元璋在今天南京杨公井的“钱厂桥”一带设置宝源局,专门铸造“大中通宝”铜钱,以此来代替日益贬值的元朝纸币。但是,历代的铜钱并没有废除,可以在市场上一同流通使用。

微信图片_20240412163612.png

大中通宝


大明开国后,即洪武元年(1368)三月,朱元璋下令铸造、发行“洪武通宝”铜钱。需要说明的是,前代有通宝也有元宝,但明代只有通宝,因为要避朱元璋名字的讳。

然而,铜钱铸造与发行一段时间后,却并没有在市场上流行,因为官府强迫百姓把家里的铜都交出来,民间多怨,同时出现奸商盗铸,所以百姓宁愿沿用前代旧币或元代旧钞,而多不用洪武铜钱。为此,朱元璋很为恼火,决定改革币制。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下令在今天南京的钞库街一带正式印制“大明通行宝钞”,并发行全国使用,钞库街的地名也留存至今。然而由于朱元璋并不懂得纸币的发行是以一个国家的金银储备量为基准,造成纸币滥发,通货膨胀,大明通行宝钞很快大幅度贬值。

在民间,百姓依然大量使用前代的铜钱。由于元代用纸币,所以用宋代钱币较多。此次,从墓中发现的大量钱币,可以折射出明初改革币制的一段曲折之路。

微信图片_20240412163616.png

在此次明代墓葬及明堂,还出土、采集器物534件(组),有陶器、瓷器、金属器(金、银、铜、铁器)等类。其中瓷器为最多,共189件,器型绝大多数为青瓷碗。

记者注意到,其中一瓷器上的图案为如意,马渭源介绍明孝陵也有相同的图案,此图案在元末明初非常流行,因此即使没有墓志铭,也可以此推断出墓主生活的大致年代。此图案纹样相对简单,到明代中期以后,图案开始趋向繁复、艳丽。这与朱元璋提倡勤俭节约有关,反映了明初从皇家到民间都崇尚简朴的风俗。而到明代宗景泰以后,开始盛行奢靡之风,这是周鼎死去10多年后的事了。


(作者:张宁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