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盼过年
时间:2024-01-08  来源:  字号:[ ]

过去,民间有一种说法: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花钱。

“盼过年”,那是因为到了过年的时候,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会张灯结彩,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景象。孩子可以体验到平日无法感受的浓浓年味,可以享受盼望了300多天、一张一张撕着日历、一天一天数着手指头终于熬到的日子:可以穿新衣、放鞭炮、吃大餐、走亲戚,更让人兴奋的是可以拿到心心念念的压岁钱……哦,那份无法言语的快乐与幸福都会在梦寐中“咯咯”笑出来。

“怕花钱”,那倒不见得是大人的小气、抠搜。更多是由于经济落后、生活水平很差,家家户户能吃饱肚子已经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哪还有闲钱去消费,去享受?

而在我们家,孩子盼过年,母亲更是盼过年!

母亲是在父亲家道中落的时期嫁给父亲的。她勤劳,揽下了一大家子所有的家务活,上伺候长辈、下抚育儿女;她善良,无偿帮助家族里的兄弟姐妹,还有父亲的师兄师弟,且无怨无悔;她坚强,含辛茹苦地养育五个儿女并培养成人。

母亲盼过年是因为她想让自己的亲人多享受一份暖阳,多感受一些快乐,让热爱的大家庭更温馨、更圆满!

记忆最深的是我们家搬到博古路后的第一个新年,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小学。母亲那瘦小忙碌的身影总是在我眼前晃动。她带着我们拿着供应票分头去排队购买定量的年货,猪肉鸡蛋、白糖大糕等等。买定量年货必须赶早,晚一点就没货了,那么第二天还得再去排队。母亲还带着姐姐们一起大扫除,在门上贴上新对联,在墙上贴上新买的年画、裱上哥哥姐姐的各种奖状;安排二姐熬蜡油,做蜡花;在家里炒花生、炒瓜子、蒸包子、煮卤菜……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拿着母亲放好的米和玉米,有时候还会有黄豆和蚕豆,竖起耳朵等待那一声“炸炒米啰”的吆喝,然后飞一般地冲出家门,再享受那“嘭”的一声带来的美味和欢乐!

母亲那穿梭在屋里、院内以及街市的小身板,全然没有下班后的疲惫和操持家务的劳累感,只有为孩子带来快乐的欢愉和欣慰!

一年又一年,我们长大成人,虽然不会再有“怕花钱”的想法了,但似乎对过年的感觉淡了许多。

可是,母亲依然期盼着过年!因为她更愿意在忙年的过程中,感受充实与快乐;她愿意过年时,孩子们绕膝承欢,享受幸福与圆满。

母亲的五个子女有一半以上在外地工作,那时候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只有靠书信来传递相互的惦记与想念。那时候也没有高铁,更没有私家车,南京、北京那么遥远,平时一家人聚齐是多么难。唯有过年,才能实现大团圆。

大团圆的日子总是充满无穷的欢乐。首先是吃得满足。每每父亲和母亲买来许多年货,生的熟的、荤的素的样样都有,由姐姐、姐夫负责烹饪成席,年夜饭上推杯换盏,互相祝福。其次是拿得开心。吃饭间隙,每当大家相互祝福时,父亲和母亲便会给红包,我们也给父母亲呈上过年礼物。还有是忙得欢乐。年夜饭后包饺子、搓汤圆,常常是我们姐妹几个和母亲一起做,父亲在一边时不时丢一句逗乐的俏皮话。有一次,母亲坐下时不小心坐歪了凳子,差一点来个“元宝翘”,结果父亲来一句:“你们看,你妈都乐翻天了!”更幸福的是睡得温暖。每次过年,哥哥姐姐们回来,母亲一定会让大家都住在家里。于是,大家晚上就会忙着搭床铺被,结果是床靠着床、人挨着人,一家人一起回忆着从前的趣事,叙说着彼此的故事,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慢慢地进入梦乡。此时的母亲,总是甜蜜而满足地看着我们酣睡的模样。

盼过年,孩子盼的是节日的快乐,母亲盼的是孩子的幸福和家人的团圆。


(作者:井彬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