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南门小街
时间:2024-01-03  来源:  字号:[ ]

 南门小街

旧时淮阴城南门称为迎薰门,迎薰门外33丈远有条小街,人们习惯称其为“南门小街”,准确地说应是南门外小街。她是淮三路(通三河闸,然后往南京方向)的起点。后来玉带河废了,南圩子拆了,小街延长到解放桥(今解放西路)边上。在开挖大运河前,南门小街也是205国道的必经之路。205国道上车辆经过王家营到马路头,向西过北门桥到南门小街,沿着现在的淮三路走向,到城南乡城南大队六队(今清浦大桥东侧),再斜向西南至武墩,从武墩老街沿着二河东堤、洪泽湖大堤一路到南京。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总前委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南门小街迎来了二野主力南下的激动人心场景。据今年89岁的夏文祥老爷子回忆:大军南下经过淮阴时,里运河北岸到处都挤满了部队,部队分两路南下,一路从马路头向东,经洋桥口走“清扬路”,从里河河堆经过淮城,顺着里运河堆到长江边。另一路从马路头向西,经北门桥走南门小街、淮三路向南,直奔南京。解放军排成行军的三路纵队,高呼“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小街居民自发地夹道欢迎。夏老爷子还说:每支部队后面,都跟着长长的支前民工队伍。他们都推着装满了粮食的小车、大车,还有担架队,都随着部队行动。

南门小街(本图片选自网络)关于南门小街的由来,百岁老人陈耀荣曾说:很早以前,淮阴城外种菜的农民不愿意遭受守城门兵丁盘剥,便在护城河南门外百十米的地方(淮三路边上,一条三五米宽的土路)就地铺上草包、破麻袋片售卖自产瓜果蔬菜、农副产品。售价比城里要便宜很多,城里人为了便宜,也纷纷出城来买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摊集市。后来有些二道贩子,为了避风雨遮阳光,就地搭起小棚子。一个看一个,个个都跟着搭起小棚子。到冬天,小棚子不能躲避寒风雨雪,有的就用芦柴或稖头秸(玉米秆)、芦秫秸(高粱秆)围起三面,留着朝向路的一面,也不需要做门。再到后来,粮油贩子,为了省去来回搬运粮油,就将小棚子改造,盖起了茅草屋。茅草屋不但能放粮油,还能住人,住人主要是看管粮油的。有钱的粮油商,就盖起像样的房子了,有的在屋子后面围起围墙,便于堆放粮食物资,还有的盖起像样的四合院。一条小街就成形了。小街南头靠近玉带河南面的小河上(也是后来西南化工区的排污河道),小河上有座石桥,淮阴解放前后叫它“解放桥”,是淮三路上第一座小桥。

南门小街,是一条洋溢着浓浓生活气息的小街,二三百米的街道上,虽然没有一处像样的门面房。更没有一座明清建筑,但是她却是一条充满了烟火气的小街。临街墙壁上、摊位上贴着各种各样招牌。临空拉扯的电线横七竖八,显示着陋巷式小街年久衰老景象,也预示着即将可能来临的拆迁。小街里吃食店普遍不大,六、七个平方,甚至四、五个平方。做好的食品都放在小店门外面几尺宽的人行道边上。那诱人焦黄色、油炕或油炸的香气四溢的各种小吃,俘虏了每一个经过小街人的味蕾。再坚强的汉子,也不得不四处搜寻是哪种小吃发出的香味,是清真牛肉包?生煎牛肉包?脆皮五花肉、还是熏烧肉?我相信总有一种美食,能撩拨开你的味蕾,打动你的心,让你停下匆忙的脚步,伸出那每天只触摸电子屏幕的手,也不问价格地来上一份。如果你就在不大的店铺吃起来,那种一眼望多家的情景,就像“吃一望二眼观三”的皇帝感觉,油然而生。我觉得在小街上现买现吃的人,他们都是“吃一望二眼观三”的“平民皇帝”,不信你去试试,我就深有体会。

小街生意好的另一个原因,吃食店的“操作间”十分透明。大师傅就在你眼皮底下,和面揉面切面,什么秘密都没有。还有些“美食家”们,专门去小街“偷师学艺”,买了食品后,就站在不大操作间的案板旁,一边吃一边询问大师傅:如何加水和面,是头一天晚上和?还是早上现和面?面要醒多长时间?大师傅都不厌其烦、头头是道地讲给你听,也不怕你“偷”走他的手艺,而客人常有一种家的感觉。大师傅一边和你家长里短的聊天,一边手不停脚不住地忙碌着。还一边招呼着向他店里张望着的客人:来啊!弄点尝尝看,刚出锅的!小街虽小但聚人气,三、五人已围满店面,七、八个人就要爆棚了。这三、五人、七、八个人在大店铺就会显得稀稀疏疏,冷冷清清的。

现代的生活是快节奏的,容易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温馨:买东西靠网购,拿东西靠快递,吃东西靠外卖。在这喧嚣的城市中,小街深处的叫卖声,张家店铺冒着“烟火”,李家店铺冒着热气。在这充满烟火气息的小街里,勾起多少儿时的记忆:那些热热闹闹、笑语喧哗、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熙来攘往的场景,就是不买菜不买东西,仅仅是闲逛者,内心就有莫名的热闹感,幸福感、满足感、惬意感。双腿不停地走,脖子不停地转动,眼睛左右不自主地看,既做了有氧运动,又活动了颈椎,还缓解了眼疲劳。

小街像是个“时间胶囊”,具有中华民族几千年集市化场景,她多像《清明上河图》中一条小街,使我们脚步慢下来,心静下来,人们之间靠得近一些。感受到人间烟火气,感受到底层群众的市井生活。看着那些每斤只赚角把钱、几角钱的地摊主,而我准备买他们的蔬菜时,他们满脸的笑容,使我不好意思只买斤把斤,更不好还价。看到他们遭受室外太阳晒,寒风吹,我的人生痛苦和委屈已被抚平,恨不得将地摊菜全“包圆”,让他们早点回家。导致老伴常会抱怨我“穷象”!小街的功能并不小:它是人们情感纽带、精神寄托、老家情结,在这里人们恋乡思维油然而生。这种情结,是任何宽广场、大马路、商场、超市所不具备,也不能给予的。

       小街也曾命运多舛,解放后,随着国家对粮油实行统购统销。加上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小街已成空心街,无一家粮食店,其他杂货店、吃食店少之又少。那时候虽然是“农民一担葱,抵上工厂八级工”,但小街见不到一个卖葱的。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逐渐复苏,小街显得生机勃勃。小吃店、杂货店,地摊售卖自产的蔬菜,农副产品的露水摊也逐渐多起来。“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小街又迎来一场新的劫难,什么“宁长社会主义草,不长资本主义苗”,“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戴着红袖章的“文攻武卫”队员,常在小街转,没有人敢在小街公开售卖,经济又一次受到冲击,店店关门、地摊绝迹,小街除了行人外,撂棍都砸不到人,此时小街已变成一条陋巷。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小街生机勃勃,什么“露水摊、路边摊、地摊”已溢出小街,南面从人民南路直到解放路边,北面从小街的五岔路口直到妇幼保健院,下午三点钟时地摊,已排得满满当当。记得我最爱吃的“蜂囊糕”,也在路边“八仙桌”上露脸了。五岔路口向南,有些平板车,三轮车、机三轮,甚至小客货车,都装得满满当当的货。什么卖香蕉、橘子、苹果、粉条、铁棍山药、过年了还会有整车金针菜、黄芽菜、大白菜、各种萝卜停靠在路边。五叉路口已成了集市广场,一切机动车都只有绕道而行。小街南头解放路边非机动车道,也被小街摊贩占领,非机动车绕道而行。随着对城市管理理念加强,政府成立城市管理局。“城管队”上街执勤了,街道办也成立城管队上街执勤。五岔路口人民南路,恢复了正常的道路功能,小街地摊也逐渐减少了,甚至一段时间几乎绝迹了。中央的几次经济工作会议,为加强经济复苏,在2023年春节后,对地摊经济,夜间经济等一步步放宽,古老的小街又迎来了浴火重生。

记得1973年,时任淮阴军分区副参谋长的季明曾告诉我:1945年9月,解放军在淮阴第一次攻城作战时,负责攻打南门的是新四军第三师特务团主力,为了隐蔽接敌,埋伏在南门小街两侧密集的民居里。小街民居群众,为便于部队总攻时顺利冲锋,将相隔的围墙互相打通,为攻城战士解放淮阴城做出了贡献。1945年9月6日下午2时发起总攻,一举拿下迎薰门,解放淮阴城。

军人大楼

小街还有一处值得一提的建筑-军人大楼。小街西巷深处,至今还保留20世纪50年代初,为抗美援朝退役老干部建的一座二层大楼,小街人称“军人大楼”。久住小街西巷的八十岁蒋老爹说:“军人大楼里住的都是曾经参加抗美援朝战斗的军队干部。他们现都驾鹤西去,最后一个去世的是人称周老爹的军队老干部,估计他现在还健在的话也有一百多岁了。以前,大楼里住的都是他们后代,但现在居住只是几家房客。其余都空关着。笔者看到:这是一座略显沧桑的青砖青瓦二层小楼,虽经七十多年风雨,在这古老街区,仍显得有点鹤立鸡群。带有明显20世纪解放初时的建筑风格,质量之好,令人赞叹。军人大楼东南侧,有当时清江公社的社办厂裱糊厂,纸盒厂。

      我个人认为,现代化的城市,也要像家庭一样:应有老年人,年轻人和小孩。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好有一宝”。小街这枚“时间胶囊”就像家里的老人,要善待老人,老人老了不要遗弃他。要帮他打扫卫生,换洗衣服,整理房间,修饰破损的地方,让她享受新时代的红利,也能让年轻人远离电子屏幕,迈出双腿感悟一下人间烟火气。


(作者:戴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