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白居易、苏东坡、刘禹锡、杨万里、乾隆……在“运河之都”淮安,古往今来有诸多名人留下了诗作。近日出版的诗集《淮安运河诗词三百首》,便是遴选了历代诗人歌咏大运河淮安段的诗集。
该书由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理事、淮安诗词协会会长、文史专家荀德麟选注。现代快报记者获悉,书中诗歌的主题包括境内运河流变、风景名胜、兵革烽烟、风俗特产、治水督漕、人物交游等,全景式地再现大运河在淮安历史上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运河史诗”。
那么,大运河淮安段给名家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深刻印象?记者从《淮安运河诗词三百首》中摘选部分诗篇,品味他们的淮安印象。
早发淮口望盱眙
骆宾王(唐)
养蒙分四渎,习坎奠三荆。
徙帝留余地,封王表旧城。
岸昏涵蜃气,潮满应鸡声。
洲迥连沙静,川虚积溜明。
一朝从捧檄,千里倦悬旌。
背流桐柏远,逗浦木兰轻。
小山迷隐路,大块切劳生。
唯有贞心在,独映寒潭清。
淮口在泗州城,即汴水入淮之口,也称汴河口,在今时盱眙对岸。盱眙在先秦时期一度为楚国的核心区域,秦时置盱眙县,秦末项梁、项羽起义,拥立楚怀王孙心为王,号楚怀王,以盱眙为都城,后又以彭城为都城。
骆宾王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盱眙地理风貌。他记录了自己在某个早晨从泗州汴河口出发,顺流而下,望见对岸盱眙时有感而作。
淮阴行
刘禹锡(唐)
古有《长干行》,言三江之事悉矣。余尝阻风淮阴,作《淮阴行》以裨乐府。
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
好日起樯竿,乌飞惊五两。
竹楼,是南方“干栏式建筑”的一种,主要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构楼房。唐朝时,淮阴地区的建筑特色就是多竹楼。刘禹锡的这一首《淮阴行》,便放映了当时淮阴的这一特色,同时也写出了彼时淮阴的繁华。
望淮口
王安石(宋)
白烟弥漫接天涯,黯黯长空一道斜。
有似钱塘江上望,晚潮初落见平沙。
淮口,指淮安泗州汴河入淮口。王安石站在淮河口边远眺,看到淮河落晚潮的壮丽景色,就好比站在钱塘江畔远望。
再过泗上
苏 轼(宋)
眼明初见淮南树,十客相逢九吴语。
旅程已付夜帆风,客睡不妨背船雨。
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
殷勤买酒谢船师,千里劳君勤转橹。
苏轼这首诗反映了泗州、盱眙一带,在宋代交通枢纽的地位,以及鱼米之乡的盛况。这里不仅盛产红稻、白鱼,还出产柑桔、螃蟹等外销产品。“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便是对淮安名特产淮白鱼的记录。此外,他还在《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中也写到了淮白鱼,“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 。
阅接筑高堰堤工成
爱新觉罗·弘历(清)
砖工不若石工坚,改筑曾教庚子年。
培厚加高一律固,卫民代赈两谋全。
亦云救弊补偏耳,恒念有孚勿问焉。
固堰可重堤不可,当年圣训实昭然。
诗评家几乎都批评乾隆皇帝无好诗,然而,他的诗叙事纪实,甚至用诗来作指示,于存史极有价值。
乾隆四十九年(1784)二月丁丑,74 岁高龄的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先后视察清口、陶庄引河,督促河臣李奉翰等抓紧治河,加固高堰大堤,指示将高家堰的三堡、六堡等原来用砖砌的堤一律改为石堤。
《阅接筑高堰堤工成》这首诗就是看到高堰的砖堤全部改为石堤之后所作。
己亥杂诗(八十三)
龚自珍(清)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这一首《己亥杂诗(八十三)》,记录了龚自珍在淮安清江浦的所见所闻所感。
清道光十九年,龚自珍在南北往返的途中,经过清江浦时,目睹纤夫们的劳作场景,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来源:运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