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淮安得水而兴,因水而盛,热爱生活的人们在长期艰苦的劳动中,对水有着大胆丰富的想象,创作和传承了许多与水相关相联的涉水故事和传说。涉水故事,是指有一定历史传承的与水相关的民间故事。它内容丰富,寓意深远,是一种古老而活跃至今的民间文学体裁,伴随着在长期的流传中变化、丰富和成熟。
淮安涉水故事中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有铁牛镇水的传说、洪泽湖的由来、巫支祈的神话、康熙帝清口治水、梁红玉白马湖抗金,还有水漫泗州城、明祖陵、龟山的传说、治水专家郭大昌、吴棠拆堤等等。这些传说故事流传渠道甚广,大多数是通过史籍、小说、戏剧和民间传唱等等形式流传至今,如同散落江淮大地上的粒粒珍珠,在河湖、闸坝、田野、家园……闪现着耀眼的光芒,传递着淮安人民对历史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憧憬,有独特的文化生命力,弘扬着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折射出城市成长的轨迹。笔者在收集整理大量淮安涉水故事中,深感一个故事就是一段历史,一种呈现,一页记载。对淮安涉水故事进行分析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精髓,为淮安历史文化研究做一点有益的尝试。
一、区位特点与故事形成因素
人对水的感知最初是来自河流,在与水共存共生的岁月里,人们将感怀的故事流传。淮安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淮河中下游地区,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兼具南北气候特征,融合南北方文化特点,具有产生涉水故事丰厚的土壤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1. 沧海横流,治水实践中蕴藏故事胚芽。淮安因地域原因,河湖纵横,治理洪涝灾害的活动伴随着劳动人民几个世纪。在黄河泛滥之前,淮安是是唐代大诗人高适笔下“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的鱼米之乡。自南宋初年黄河夺淮以后,淮安成为黄、淮、运交汇处,水、旱、蝗灾日趋严重,成为无岁不灾的“洪水走廊”,治黄、济运、保漕等治水活动延续了70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治水高潮,千千万万的淮河儿女投身到治水改土的实践中,先后建成了新沂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等一批治淮骨干工程。到本世纪初,先后建成了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水上立交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及一批城市水环境整治、农村民生水利等工程,基本形成了科学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繁复众多的治水活动,是无数故事的创作源泉。
2.九省通衢,文化融合中培育故事品质。历史上淮安是沟通江、淮、河、济四渎的枢纽地区,是随着大运河的南北贯通而成长起来的命脉要津。古代淮安因水利交通便利,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商人,唐代白居易赞其为“淮水东南第一州”。因唐、宋、元、明、清的都城的漕粮大多仰赖江南,而漕粮运输必经淮安。明清两代,中央漕运管理机构都设于淮安,使淮安的漕运中心功能不断增强并达到鼎盛,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南来北往的商旅官民聚会清江浦,因此文武官员和商贾名流,常驻淮安,带来了不仅仅是商业的繁荣,还有文化、饮食、习俗、宗教和技术的极大融合。新中国成立后,淮安的交通事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大运河水运航道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南北沟通、百花争艳的文化格局,让淮安涉水故事丰富多彩。
3.漕运枢纽,国家使命中拓展故事内涵。漕运,是维护皇族、官府机构及军队日常供需的重要运输保障。京杭大运河是古代漕运的重要通道,它如同一条挑起国家重任的金扁担,一边是政治中心,一边是经济中心,而中心着力点就是淮安。南宋以后,淮安成为黄、淮、运交汇点,河湖关系更为复杂。为了保障运河命脉畅通,国家权力机构不断采取各种治黄、治淮、治运措施,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物力财力。从明景泰元年起朝廷在淮安设漕运总督兼理河道,至清末漕运总督裁撤,500多年间淮安漕运总督府共走出262任总督。同时,淮安还拥有盐运、榷关、邮驿等重要的行政机构。由此产生的管理制度、治水方略、政务作风、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时代的更迭,生发出的理念和风尚深深影响着民间故事的传播内容。
二、主要内容及分析研究
故事传说,讲述的是以前的事,这个事可能是真实的事,也可能是虚构的事。与水相关的故事是人类将对水的理解和期盼,通过故事形式进行记载与传承的一种方式,客观上表现了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
淮安涉水故事内容丰富,包括了治水活动、历史人物、工程建造、水域历史重要事件等内容,故事形成时限跨度很大,除了少部分新编故事外,大多不能确定具体完成的时间,只有从故事内容描写与情节中,大致甄别形成痕迹。涉水故事中大部分对水和与水相关的事物附有了人的特性,面对洪涝灾害和恶霸势力,表达出纯朴的愿望和思想,善恶分明,因果报应,让读者、听众看到人性的温暖与坚韧。但有的故事受到时代和认知的局限,无法摆脱对统治者的崇拜和对神灵的迷信。故事表现形式情节跌宕,语言丰富,亦真亦幻,亦庄亦谐,既保留了作品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痕迹,又增加了时代演进的色彩。涉水故事不仅表现出对往事的追忆和讲述,也是对历史风貌的另一种记载,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丰富和传播,使优秀文化基因生生不息、远远流长。
1.关于“河”主题故事。淮安,自古河网密布,人们依水而居,因此关于河的故事很多,所涉及的思想内容也是各有侧重。如“三河之恋”故事,讲述尧帝在4000多年前,在淮河下游一个叫三河地区出生成长的故事,与如今淮安市金湖县为尧地故里这个历史事实相验证。如“古黄河的传说”故事,以黄河与淮河两位河神相遇对话的形式,叙述了黄河夺淮给淮河下游带来的巨大灾难的情景。这一故事内容侧面表现出“黄河夺淮”的历史。
河流滋养万物,也会泛滥成灾,农作物的丰收和荒芜,都与水利密切相关。在“张福河的由来”“龙王三太子与渔滨河”“孙大泓的传说”等故事中以不同的情节,表现人与水之间相争相生、弃恶向善、得道成仁的主题,故事同情人间疾苦,颂扬造福百姓,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水有着极高的期待和企盼,以及淮河儿女不屈不挠的治水精神。
2.关于“湖”主题故事。这类故事内容涉及到人们对于水和自然现象的最初认识,充满敬畏,情节通俗,传播力强。这类故事有围绕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等湖泊而生成的传说故事,也有一些讲述不为人知的湖荡和水面的故事。如“洪泽湖的由来”“弯弯绕的洪泽湖大堤”等故事讲述了淮安境内第一大湖洪泽湖演变过程中发生的轶闻趣事,从侧面记述了湖泊形成的历史过程。“白马湖传奇”“高邮湖的传说”“白马湖与小白龙报恩”“金船沉潭成子湖”等故事则记述了人们对湖泊形成的想象,对湖泊治理功能赋予一定的超能力,如一夜之间形成,顷刻之间消失等。故事既表现出水灾的无情如猛兽,淹没城池的悲惨,也显示了大河大湖的宽广和澎湃。此类故事大体都有惩凶除恶,拯救善良的情节,反映出人们面对变故,恐惧、疑惑、寻找安慰,但也显现出面对洪水猛兽的束手无策,只能寄托虚无的神仙来实现愿望。故事中还塑了一些与命运抗争的女性形象,她们敢于献身,不认宿命,与黑恶势力抗争到底。
3.关于“堤、坝、闸”主题故事。淮安水利工程众多,从延续近两千年的水工建筑高家堰,到名不见经传的坝、塘、闸、井泉、河荡,大型渠系涵闸、综合水利枢纽,皆被人们演绎成动人的故事。此类故事内容主要是以水利工程为由头,展现不同故事情节,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淮安作为一个水利大市,境内涵闸站星罗密布,门类齐全,困此故事中反映出宏大的现实主题,如“千里淮河第一闸——三河闸”,有举世闻名的大运河水上立交——“淮安水利枢纽”等。也有从工程技术上讲故事,如“竹络坝的传说”故事,讲述清乾隆帝下江南经过淮安大运河,发现险工决口,下令封堵。当地老水工用竹子编络框装石块,堵住了决口因此闻名的故事,生动记述了当时高超的治水技术,留下难得的水利研究素材。“京杭运河船闸”的故事,是通过人文景观的描写把船闸的功能和运行生动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表现出苏北运河黄金水道人水和谐的景象。
4.关于“井、泉、塘”主题故事。这类水故事多为古老传说,常被地方文献引用和作为相关水遗址的考证资料。其中大禹治水的传说历史久远,相关故事也内容多样,世代相传。如“大禹·无支祁·镇妖井”故事讲述大禹治水导淮时遇害神无支祁捣乱,请天神、发动百姓合力征服无支祁,将其镇于龟山脚下水井中,取得治水胜利的故事。这个故事据说还启发了《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灵感,把无支祁化作孙悟空的形象。“斗姥宫的传说”是讲水姥娘娘因水淹泗州城被囚在斗姥宫产子小白龙,小白龙被观音收为徒弟每年六月初六探母下大雨的故事。这与淮河流域农历六月是汛期,降水概率较大是一致的。“娃娃井的传说”“赵集瓢儿井”“飞来井”“老龙窝”“月塘传奇”等故事,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仙人、善人、能人造井解除干旱的故事,故事中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善恶有报、知恩必报等一些传统文化理念,也有对坚贞纯真爱情的称颂。
5.关于“桥”主题故事。铺路架桥是人间善事,水乡淮安造桥历史悠久,但古代造桥规模较小,而且大多是与水利工程相接合。明清时期,淮安是漕运中心,国家的一些权力机构都设立在淮安,京城的皇族权贵常驻淮安,所以就有了的“跃龙桥”“寄寄桥”的传说故事。“文渠上的古桥典范”是反映了古代淮安的河渠风貌和传奇传说。还有“朱孔桥”“称娘桥”等,传统道德文化根植之中。因人们对桥产生的联想还有连通搭建、共渡苦难等丰富的喻意,于是人们对桥的故事更加赋予想象。新中国成立后,建桥技术和材料提高迅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淮安的交通事业极大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淮安的桥不但城市中飞架东西南北,而且农桥建设也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于是有了更加多元化的故事内容,如“北门桥的故事”“运河摆渡船”和“幸福桥”等。
6.关于“山、陵、园、寺、楼、池”主题故事。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对自然现象科学认识有限,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实现征服洪涝灾害愿望。此类故事有的引经据典,讲述历史故事;有的将水、物、事的变化归功神灵,把老天爷当成自己命运的主宰。如“老子山”的故事,依据盱眙老子山有老子炼丹的传说和遗迹,讲述了老子在淮河边修炼得道升天的故事。“码头惠济祠”故事,讲述历史上淮安清口地区是水运中枢,险象环生,人们为了保证航船安全而供求神灵的情形,从侧面反映了漕运在明清时的重要地位。“镇淮楼”故事讲述淮安区镇淮楼距今已八百年历史,人们为了震慑大洪水而抗争的故事。“皇岗寺”“耿七公庙”“对砖角”等,是讲述治水过程中的一些奇人异事,也反映出在封建社会中求助皇权、期盼“青天”、借助神灵的思想。
7.关于“镇水神兽、器具”主题故事。此类故事有的故事取材于历史事实,有的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大洪水、大灾害的无奈与听命。如“铁牛镇水”“九牛二虎一只鸡”的传说,都是由洪泽湖大堤上的镇水铁牛为原型的传说故事,内容相对有历史可寻,流传也很广。“宝瓶记”记述的是干旱时分聪明美丽的阿青姑娘冒着生命危险智取妖怪神泉瓶的故事,从侧面反映了淮安过去是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
8.关于“治水人物、神仙”主题故事。淮安在明清时期是治理黄淮运的中心,历史上的治水名臣和水利专家很多,加之康熙、乾隆二帝都曾六下江南,都驾临淮安巡察水利,于是就产生和演绎出很多传说故事。如清代治水专家“郭大昌”故事,是讲乾隆年间淮安本地出一个叫郭大昌的能工巧匠,精通工程核算、物料收支,懂得水流规律。他辅佐或负责堵塞决口,屡次成功且节省开支,受到大家称赞。还有“康熙帝清口辨冤”、“林则徐穿孝服治水高家堰”“汪廷珍与龙窝巷”等故事,也都是因为一些治水真实事件而被传颂至今。
9.关于“涉水城镇与地名”主题故事。这类故事表达了人们对人水和谐的无限向往和美好祝愿,讴歌了人们在洪涝灾害面前无所畏惧,奋力抗争的精神与勇气。淮安与水相关的地名非常普遍,淮安市各个县区名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涟水县、金湖县等。这类故事中有“九龙湾的传说”“金沟镇”“任港的传说”“双井村”“板闸镇上故事多”等,都反映出当地城乡的历史过往,对历史遗存研究留下珍贵的线索。
三、收集与研究的意义
1.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故事传说来自民间,寄寓着民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广大民众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称为“口传的历史”,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淮安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节点城市,从故事传说中可以看出淮安在特定时期的历史风貌、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等。从相关故事传说中,可挖掘淮安大运河不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和演变过程,可以了解与治水相关的帝王将相、士农工商的点滴小事,对填补淮安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识别地方基因文化的鲜明标志。涉水故事具有浓郁淮安地方特色,在叙述人物、刻画景物、解释风俗时,讲述者的语言豪迈而自信,内容质朴纯真,语气极富韵味,有很多淮安方言土语,充满着乡土气息,将淮安的湖光水色描绘得灵光四射,升腾出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故事传达的人文精神,代表普通百姓惩恶扬善的传统理念,激励着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为了明天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勇气。
3.宣传人水和谐理念的重要方式。涉水故事是人们用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趣味性的传播方式宣传地方文化,宜推广,好接受。而且大多以淮安的水工程、水景观、水历史等作为故事由头,使听者读者从眼前追寻到过往,认识到爱水、惜水、节水、护水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对文明生活的自觉性。
(作者:卫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