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清口、河督、洪泽湖、清江浦:《天下长河》中那些淮安元素
时间:2022-12-13  来源:  字号:[ ]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万里黄河,气象万千。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近日开播,主要讲述靳辅、陈潢两位治河能臣与黄河水患作斗争,终于护黄河安澜、还百姓平安的历史故事。该剧制作精良、荡气回肠、充满家国情怀,收获了广泛的热议和极高的观众口碑。历史上,靳辅的治河的重点和中心都在淮安,所以这部电视剧中有众多淮安元素。

治理黄河的重点和中心为何在淮安?


康熙皇帝亲政后,视三藩、河务和漕运为国家最紧要的三件大事,并刻在宫中的庭柱之上,夙夜廑念。电视剧正是从康熙皇帝为平定吴三桂和治河两件大事焦虑而开篇的。而在后来的情节中,淮安多次出现,并且跟治黄关系密切。淮安因“淮”得名,位于中国东南部,怎么跟流经中国北方,从山东注入渤海的黄河扯上关系呢?

原来,黄河在南宋之前基本和淮安是没什么直接联系的,主要在华北入海。但在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东京留守杜充为阻金兵,决开黄河大堤,使黄河的主流指向东南。其后,黄河泛滥纵横于淮北平原的局面愈发不可收拾。尤其是金明昌五年(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夺泗水从今天淮安市区西面的清口入淮,从此确立了黄河南下夺淮入海的局面。淮安自此与黄河紧紧的绑定在一起。

▲ 黄河河道历次变迁示意图


明代后期到清代康熙年间,黄河中下游的洪涝灾害逐渐向淮安一带蔓延,越发严重,当时淮安就有“三年一大洪水,一年一小洪水”的说法。尤其康熙十五年(1676),黄淮并涨,奔腾四溃,砀山以东黄河两岸决口21处,黄河倒灌洪泽湖,高家堰决口34处,淹了淮扬的7个州县。而且黄河在清口以下到入海口严重淤积,河道、运道均遭到严重破坏。正是在这种严峻的情形下,康熙皇帝不得不选拔治河能臣,以淮安府和清口枢纽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这也是《天下长河》开篇的最重要的历史背景。

一直到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重新从山东入海,不再经过淮安,淮安总共跟黄河打了七百多年的交道。现在淮安还留有多段黄河故道。


河道总督何时迁到淮安的清江浦?


电视剧中,黄河决堤,河道总督王光裕贪污事发,在总督衙门内放了一把火,服毒自尽。靳辅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件事就是把河道总督府从山东济宁迁往江苏淮安,以示治水决心。这一段情节就关系到淮安历史上一件大事,即清康熙十六年(1677)靳辅出任河道总督,移驻淮安的清江浦。

治理黄河牵涉地域广、工程浩大且事关国家大政,所以明清时期都设置总督一级的官员主管,是为河道总督。明代的河道总督主要设在山东济宁,但随着明后期治河重心已经转移到淮安,设在济宁的河道总督有鞭长莫及之感。历史上的王光裕的确是一位贪官,康熙十六年(1677)二月被撤职查问,不过没有火烧河道总督衙门的事。同年,靳辅遂以安徽巡抚接任河道总督,并将衙门迁到当时属淮安府山阳县的清江浦,靠近治黄一线指挥,遗址就是今天的清晏园。

▲清晏园

至雍正七年(1729),朝廷改河道总督为江南河道总督,主管黄河下游和淮运一带的治理,仍驻扎淮安清江浦,简称“南河”,同驻扎在山东济宁的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东河”)与直隶河道总督(“北河”)区别。靳辅在清江浦原明代户部分司旧址凿池种树,建成行馆,后来发展为河道总督府署后花园——清宴园(即今清晏园)。

至晚清咸丰十年(1860),因黄河北徙,江南河道总督裁撤,所负责的河务改由驻淮安的漕运总督兼管,漕运总督移驻清江浦河道总督旧府。后来漕运总督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裁撤。到了民国年间,淮安遂告别治黄大业,迎来了其后数十年延续至今的治淮时代。


高家堰为何是靳辅治河重要工程?


电视剧中,靳辅治河的宏大蓝图涉及淮安清口、洪泽湖等多地,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其中又以修筑高家堰为重中之重。对于高家堰,淮安人是比较熟悉的,古代淮安地区就流传着“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的说法,可见高家堰对于治黄安民的重要性。

▲清代洪泽湖大堤图


高家堰又称洪泽湖大堤,历史上是随着洪泽湖不断扩大和治黄济运工程不断延伸而不断修筑的,靳辅只是延续着前代的一贯做法。高家堰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陈登所筑捍淮堰。明代后期,黄淮水患日益严重,河道总督潘季驯以“蓄清刷黄”为方针主持对于洪泽湖的系统治理工程。其中,自万历六年(1578)开始,在洪泽湖东岸,从清口附近淮河之畔一直延伸到洪泽湖东南盱眙县境内地势较高的地方修筑一道防洪堤,这就是著名的高家堰。明万历八年(1580)开始,高家堰连年加固,一直延续二百多年,先是在北段改建石砌工程,以后逐步向南砌筑。其中清康熙十七年(1678)十一月到次年五月,河道总督靳辅重新增筑高家堰堤坝。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北起淮安府清河县马头镇(今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南到盱眙县堆头(今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北),全长67.25公里的高家堰全面筑成。明清两朝“蓄清刷黄”成就了高家堰这样的古代水利奇观。

▲ 康熙时期的洪泽湖


康熙皇帝微服下江南到淮安见靳辅?


在电视剧最新的剧情中,康熙皇帝微服下江南,视察靳辅和陈潢的治河工程。历史上,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每次往返必经过淮安,总共12次在淮安驻留,视察并指挥治河。当然,微服出巡只是戏剧化的情节,康熙皇帝来淮安视察靳辅治河发生在他第一次南巡的时候。

▲康熙南巡图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康熙帝认为此次巡视,要以抚恤百姓,问俗观风为要务,凡经过的地方,要保证百姓安居乐业,照常往来,各地官府也不能让百姓迁移远避,反滋扰累。十月十七日,康熙帝到达山东和江苏交界的郯城县,靳辅赶往觐见。十月十九日,康熙帝到桃源县(今江苏泗阳)视察黄河北岸诸险工程,二十日视察今天淮阴区马头镇附近的运河险工天妃闸,二十一日从大运河下扬州、江南。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坐船返程途中,再次在淮安登岸视察高家堰、清口等险要工程,以其为“淮扬屏蔽”,令河道总督靳辅“须岁岁防护,不可轻视”。同时,康熙帝将御制《阅河堤作》一诗赠河道总督靳辅:“防河纡旰食,六御出深宫。缓辔求民隐,临流叹俗穷。何年乐稼穑,此日是疏通。已著勋劳意,安澜早奏功。”

▲现代清口航拍图


靳辅在淮安的治河成果主要有哪些?


靳辅在剧中是绝对的主角,他以治理长河为己任,十载栉风沐雨,鞠躬尽瘁,终于使黄河安澜,漕运畅通。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靳辅在治河重心的淮安取得了哪些治河成果呢?

▲淮安清晏园中的靳辅像


靳辅,祖籍辽阳,汉军镶黄旗人,从康熙十六年至康熙二十六年连续10年任河道总督,对黄、淮、运进行大规模治理。首先,靳辅到任不久就和陈潢根据黄淮形势及实地调查,提出了“治河之道,必当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而后可无弊也”的治河方略,作为全面系统的治河规划。然后,为了恢复黄、淮入海出路,靳辅组织挑挖洪泽湖口引河5条,疏浚清口至云梯关河道,堵塞于家岗、武家墩等大决口16处,创建王家营、张家庄减水坝2座,加培高家堰长堤,集中力量堵筑溃决五年的杨庄决口,增建洪泽湖滚水坝8座。通过靳辅的系统整治,洪泽湖进一步扩大,形成一座巨型水库,起着“蓄清刷黄”的重要作用,黄河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复归故道。

▲洪泽湖大堤

为了进一步解决漕运问题,靳辅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在张家庄运口经骆马湖,沿黄河北堤的背河,再经宿迁、桃源,到清河仲家庄开了一条名为“中河”的新河。使黄、淮、运分流,避免黄河漕运180里之险,便利了漕船的往来,“中河安流,舟楫甚便”。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靳辅提出的黄、准、运统筹治理,全面规划,源流并治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彻底实现。但他的治河方略及其实践,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治河思想超过了前人,并奠定了清代治河的成法。他的治河方略及其实践,直到今天仍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靳辅的剧中形象

淮安人民纪念靳辅的治河功绩,曾建有专门祭祀靳辅的祠庙。康熙三十一年(1692),靳辅逝世,朝廷谥文襄。四年后的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政府允淮安士民所请,在清江浦的运河岸边为其建祠,是为“文襄公祠”,这也是清代的第一个河臣祠。后祠中又增祀齐苏勒、嵇曾筠、高斌三位治河名臣,遂名“四公祠”。


来源:淮安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