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美食文化

淮安全鳝席:从清末火遍大半个中国,背后故事太馋人

发布日期:2025-07-18 来源:

淮安全鳝席,又称长鱼席、长鱼宴,品种繁多,工艺精湛,别具风味。初见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轰动九州,传为奇迹;清末民国年间,全鳝席逐步走向北京、上海、天津,名满华夏,享誉天下。

翠和嘉华制作的长鱼宴

《清稗类钞》:淮安全鳝席首次登场

1917年1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初次出版皇皇巨著《清稗类钞》,全书共48册,13500多条,约300万字,共收录时令、地理、名胜、园林、著述、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92类人文社科领域内容,压轴的是《饮食类》,收录与饮食相关的内容接近900条。在《清稗类钞·饮食类》中,淮安菜大出风头,尽显“英雄”本色。

《清稗类钞》书影

《清稗类钞》在盘点“各省特色之肴馔”时,介绍了“肴馔之有特色者”,“为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淮安菜以其独特的表现占据其中一席。在介绍各地人的饮食习惯、饮食风俗时,《清稗类钞》提到了“淮安人食鳝”和“淮安人食烫豌豆苗”两种食尚:其一,淮安人吃黄鳝,文中介绍说“淮安庖人之治馔,以煼炒著。其于鳝,普通之制法有三。一曰虎尾,专取尾之长及寸者,去其尖,加酱油调食之。二曰软兜,专用脊,俟油沸于锅,投入之,似煮似炒。三曰小鱼,则以其肠及血,煮之使熟,临食则调以酱油”,列举3道著名的鳝鱼菜,即炝虎尾、炒软兜、炝小鱼(炝斑肠);至于豌豆苗的吃法,“且烫而食之。以苗之生者投沸汤中,本味完足,食者皆甘之,然汤必为鸡汁或豚汁也”。

《清稗类钞》中记载的全鳝席

最为耀眼的是,《清稗类钞》列举了当时著名的、风靡全国的5种宴席——烧烤席、燕窝席、全鳝席、全羊席、豚蹄席,其中全鳝席、全羊席都诞生于淮安,彰显淮安菜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地位。《清稗类钞》记载道:“同、光间,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胜于扬州之厨人,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鳝为之,多者可至数十品。盘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鳝也,而味各不同,谓之曰‘全鳝席’。”清末的全鳝席鳝鱼菜品达108品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全鳝席”因《清稗类钞》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文字记载中,惊艳国人。

淮安人编写的《鳝鱼菜谱》

《晨报》:鳝鱼菜独领风骚

1926年11月22日至1927年1月30日,北京《晨报》第六版分18次刊登了作者“虎公”、题为《都门饮食琐记》的系列文章,分别以“山东馆、川菜馆、闽菜、淮扬菜、豫菜、苏馆、广东菜”为小标题,介绍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的饮食概况。其中,1926年12月9日、12日、13日的内容介绍的是淮扬菜在北京的情况,尤其是淮扬菜名店中的名菜。

《晨报》刊载的《都门饮食琐记》

12月9日的文章中,作者说,“淮扬菜种类甚多,因所代表之地域亦广,北自清江浦,南至扬镇。而淮扬因河工盐务关系,饮食丰盛,肴馔精洁,京中此类菜极多,但规模大者少耳”。作者列举了初醉琼林、中西饭庄、庆园春等规模不大,均不甚著名的饭店,而“春华楼在五道庙,地址极小,而每逢饭时,必坐无隙地。著名之菜为软兜带粉(即炒鳝丝加粉条)、脆鳝、生敲鳝鱼、松鼠黄鱼、红烧鲫鱼、烧鸭、炒豆芽菜、荠菜、炒山鸡片、川青蛤。冷盘以肴肉、炝虾等为佳。甜菜有夹沙高丽肉。”春华楼是清末京城八大楼之一,位于北京西城区马连道9号院,开业于民国初期,为八大楼中唯一经营江浙菜的饭庄,做菜讲究工料精细,其名菜前3道的软兜带粉、脆鳝、生敲鳝鱼都是全鳝席中的经典名菜,软兜带粉更是与我们现在的软兜长鱼大为不同。

脆鳝

《都门饮食琐记》的作者“虎公”为美食家杨度,而杨度是目前所见的,在饮食史上第一次提出“淮扬菜”这个概念的人。杨度在晚清民国年间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一生多彩多姿。杨度对于饮食的品味和坚持,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所著《都门饮食琐记》的18篇文章将北京“一饮一食,无不争奇立异”的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是中国饮食史上极其珍贵的资料。

清末民初奇人——杨度

《新天津画报》:淮安人善作鳝鱼

1939年10月25日,《新天津画报》登载了作者“知迷”的《漫谈江北著名的吃》,介绍了“淮阴鳝鱼”,“北方人多不爱吃(或者说是不敢吃,因为它像蛇),南方人都个个视同奇珍,淮阴的鳝鱼,尤其著名”,“因为淮阴的鳝鱼著名,所以价格也比较的贵,每当宴会绝不会少了这个菜,家里来了亲友,也不添此菜不为敬意”,并且讲述了“我前年回南,往淮阴拜访亲友”,吃鳝鱼的矛盾心态和窘迫之状,但鳝鱼菜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新天津画报》之《漫谈江北著名的吃》

仿佛为了印证“知迷”关于淮阴鳝鱼的介绍,1939年11月23日,《新天津画报》以“迥斋追忆录”专栏笔记的方式,刊登了鲁道人(徐鲁山)的《淮安人善作鳝鱼》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叙述说,当年自己曾听老朋友韦冶泉说“敝郡厨司所作黄鳝食品,多至百余种”,那时自己似乎还不太相信,后来自己的朋友中,又有人说黄鳝菜肴达一百余种,“然其实实有三十余样”。直到最近,作者又听王润之先生说“伊本籍浙西嘉兴,自幼寄居淮城,当时有著名庖丁张鸿庆者,作鳝席以软兜、炝虎尾、煨奇门为最饶风味”,“至寻常人家吃长鱼,脊背和肚皮一同做,有加韭黄,或青韭,食时须加以胡椒粉,则益觉适口。”最后,流露自己的愿望——“倘天下平定,可望南下饱啖也”,等天下太平了,一定要到南方好好地吃一吃鳝鱼菜。可见,鲁道人笔下的鳝鱼菜,当是全鳝席在全国影响力的真实写照。

《新天津画报》:淮安人善作鳝鱼

炝虎尾

《上海滩》:粉蒸肉与全鳝席

近代以来的上海商机无限,无数怀揣梦想的淘金者,他们从四面八方涌进上海,上海滩成了外地人淘金的天堂,推动了上海饮食业的发展,他们争奇斗艳,各逞新意。1947年的《上海滩》“别开生面”栏,刊登了“姜公”的《粉蒸肉与全鳝席》。关于全鳝席,文中说:“又有苏北朋友告诉我,阜宁(?)等处最出色的是全鳝席,从冷盆到大菜,完全用黄鳝独样烹制而成。其他鸡鸭鱼肉,一概贬入冷宫,这倒也别饶风味,足以一‘新’朵颐,可惜我没有尝过。”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作者在“阜宁”后面加了括号、问号,可能是对全鳝席出于阜宁表示怀疑吧。

《上海滩》中的《粉蒸肉与全鳝席》

其实,上海人对于全鳝席应该不陌生的。早在1929年4月28日,淮安人金君珏就在《申报》上,以《饕餮余话》为题记述了淮安制作全鳝席的技术——“烹治长鱼无过淮上”,淮安的全鳝席“治法无虑百种,初不出长鱼一味”,尤其是“软兜带粉长鱼,尤非他地可及,坐中客无此不欢也”,而全鳝席最为著名的首推宴乐楼,“淮庖之治此者,首推河下之宴乐园”,它的软兜带粉一菜尤为叫绝,“盖其皮不称脱,嫩不容箸,究不知何法致此”。

煨脐门

民国年间,淮安籍的银行家朱邦献、谈荔孙、周作民、顾翊群、许福昞、胡仲文、杨毓璋、沈京似等以及淮安籍的官员助推了全鳝席走向全国。沈京似出身淮安名门,家世显赫,在20世纪30年代担任上海中孚银行副经理时,经常在家里宴请,常常亲自下厨指导,并与厨子共同研究烹调技艺……因此,他家的厨师胖子小李,人称李厨,修炼成了上海滩淮扬菜的第一把好手。20世纪40年代开始已驰名上海的莫家菜,其实遵循的就是沈京似家的菜谱,莫家第一代厨师莫有根就是胖子小李的徒弟。炒鳝丝是沈京似家最出名的招牌菜之一,浓油赤酱,香气诱人,软硬适中,堪称中华第一炒鳝丝。

淮安长鱼宴被列为全国省籍地域主题名宴

  从《清稗类钞》的记载到南北报刊的争相提及,从淮安本地的烟火气到京沪津的宴席上,这席全鳝宴承载的不仅是舌尖滋味,更是淮安人对食材的极致钻研与饮食文化的自信。如今,淮安全鳝席的传奇仍在延续。若有机会,不妨寻味淮安,在软兜的鲜嫩、虎尾的劲爽中,触摸百年长鱼宴里藏着的烟火与匠心。

(作者:徐爱明,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