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美食文化

车桥馄饨:薄皮细馅间的淮安美食传奇

发布日期:2025-07-07 来源:

味道鲜美的车桥馄饨

车桥馄饨,亦称“炒米馄饨”,又有“淮饺”之雅称,是淮扬菜中的著名面点,已有近150年历史。车桥馄饨具有皮薄、馅细、汤鲜的特点,入口爽滑,味道鲜美,是充满烟火气的美食传奇。

一、车桥馄饨来历

说到车桥馄饨的来历,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名叫黄万富的人。黄万富,清末淮安车桥人,其父黄子魁以种田为主,农闲时常做一些馄饨、水饺之类的食品出去卖,其母有一手爆炒米的手艺。同治年间,一场大水淹没了黄万富家的6亩稻田,当时家中最值钱的东西便是几斤糯米和一斗白面。为了谋生,黄家搬到了淮安城(今淮安区城区)南门外的耳洞口,母亲做爆炒米卖,父亲卖馄饨。黄子魁卖馄饨开始是挑挑儿走街串巷,后来才支了个摊子,一口小锅,中间用铁皮隔开,一边煮骨头汤,一边开着锅,以便随时为顾客下锅煮馄饨。经过一段日子的积累,清同治十年(1871),黄家在老淮安城内八字桥东响铺街买了一间房屋,创办了“震丰园饺面店”。由于黄家擅长制作馄饨,且不断创新,因此车桥馄饨渐渐有了名气。

车桥馄饨简介

当时,十七八岁的黄万富聪明、好学、勤快,平时给父亲打下手。他在帮着父亲洗涮碗筷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客人吃完馄饨后都会剩下大半碗汤水。黄万富是有过饥饿经历的,他想到这么多的汤水,倒掉岂不是浪费?就想有没有办法,让客人吃完馄饨再把汤喝完呢?

“震丰园”馄饨 

最终,黄万富想到了把母亲做的爆炒米加入馄饨汤中。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时,父亲很高兴地支持他。于是黄万富按自己的想法很快做了一碗馄饨出来,尝了一下,感觉味道好极了。从此,黄家便开始制售加有炒米的馄饨,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凡是吃过的人都说这炒米馄饨做得绝。


车桥馄饨店铺

二、 车桥馄饨制作方法

车桥馄饨的制作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制馅。这是制作馄饨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过程。用料全是精猪肉(即前后猪腿肉),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剔除肥的部分,然后用厚刀剁成肉酱,装在大盘和盆内待用。同时,在肉酱中加入少量葱、蒜、生姜汁水搅拌,再倒在砧板上,将筋筋绊绊的全部剔去。然后再以麻油、白抽酱油、味精,少量白糖、竹笋或韭菜黄为配料,继续掺水搅拌,直至形成黏状的肉糊为止。这种肉糊不能放置时间过长,必须现和现用,以免影响其质量。用这种肉馅包成的馄饨,具有香、鲜、嫩的特点,食用时无一点渣子,细嫩爽口,口感极佳,回味无穷。

车桥馄饨制作

第二步,擀饺皮。车桥的馄饨皮,并非今日摇面机上压成的厚皮,它完全由手工操作擀成,皮薄如纸,放在掌上可透见指纹,放在书报上字迹清晰可辨,划根火柴可点着。馄饨皮擀成后,切成大、小两种,每斤精面粉可制作大馄饨皮600余张,供包“汤馄饨”时用;小馄饨皮每斤精面粉可制作800余张,供包“炝馄饨”时用。

第三步,馄饨包成后,如果是“汤馄饨”(亦称“汤饺”),下锅煮熟后,用漏勺捞起,放入酱油、麻油、香菜、胡椒、青蒜花等为佐料的皮骨高汤内,即可食用。食用时清晰透明,不破不腻,如加上炒米,则叫“炒米馄饨”。这种“炒米馄饨”既可品尝馄饨的美味,又有炒米香酥的特点。如果是“炝馄饨”(亦称“炝饺”),煮熟后则用香麻油、上等酱油、胡椒调拌,不放任何汤汁。这种“炝馄饨”远望油光光,近闻喷喷香,色、香、味、形俱佳。如果是“油炸馄饨”(亦称“火饺”),食用时热油下锅快速炸成,既脆又香,更为人们所喜爱、赞赏。


汤馄饨、炝馄饨和油炸馄饨

三、车桥馄饨名扬四海

车桥馄饨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口感好,从诞生开始,便获得当时诸多地方绅士、社会名流的喜爱和称赞,如曾任山西巡抚的丁宝铨、清末曾任镇江镇守使的尹柏寒、花鸟画家徐伯文等都非常爱吃车桥馄饨,并曾以亲笔字画相赠。不少外地商旅也常慕名而来,尽兴而去。由此,“震丰园”的车桥馄饨遂闻名遐迩,为人们津津乐道。故曾有“到淮安不吃淮饺,一趟等于白跑”的说法。

百年老字号震丰园

周恩来总理12岁时离开淮城,车桥馄饨的口味在幼年的周恩来心中留下深刻印记。“文革”期间,他在北京宴请外宾时,还想到用馄饨招待客人。后来,当年在北京“馄饨侯”卖馄饨的陈宝增写了一篇《我为总理做馄饨》的文章。淮安著名诗人刘季为车桥馄饨写了一首诗:

生来就精致/细皮嫩肉/清汤寡水

一百年/容颜不老

沿河的桌/沿河的锅/竹筷大碗

眼看河水/嘴里喝汤/心里念想

离乡的爱/回乡的情/一碗盛百年/无酒也醉人

换人不换汤/换地不换名

影视剧中的周恩来八婶母与周尔辉

如今,车桥馄饨已享誉大江南北,每到节假日,返乡的车桥人及外地客,把窄窄的车桥馄饨一条街围得水泄不通,家家馄饨店都是顾客盈门,馄饨一碗难求。

(作者:刘学君,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