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4-12 来源: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沉寂多时的河蚌、螺蛳等,终于耐不住寂寞,纷纷走进人们的视野,于是,人们的餐桌上便增添了无穷乐趣。
生长在水乡地区的人们,生活上有一种优势,那就是水产品丰富,河虾、小杂鱼、黄鳝、螺蛳等,令人们目不暇给,垂涎欲滴。姑且不说鲫鱼、昂刺鱼、鲢鱼、黄鳝等多种鱼类的刺激,单是河蚌,就已令人难以释怀,口角生津。
河蚌,我们家乡称之为“歪歪”,是一种普通的贝壳类水生动物。沟渠、溪河里很是常见。因为河蚌肉质特别鲜嫩可口,加之捕捞方便,即使购买,也较便宜,于是乎,“河蚌”从河水里走到餐桌上,成了筵席之佳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春天里,河蚌肉肥,且寄生虫少,于是,一些农人从沟渠、河道里捕来河蚌,当街叫卖。若有购买者,叫卖者立即持刀破开河蚌,用刀尖将河蚌肉剜出,过称,买单,走人。
河蚌肉大部分呈白色,如羊脂,有种晶莹感。家乡人吃河蚌,或酱水闷煮,或做汤。但酱水闷煮河蚌,河蚌的色泽会被掩盖,人们也不易做出鲜嫩的口感,故酱水闷煮的人家较少。做汤,青菜搭配,汤色清清白白,口感细腻嫩滑,真是难得的享受。
家乡是水乡,农人们捕鱼摸虾仿佛成了一种生活技能。春季,河水不深,人们穿上皮叉,下到河水里,弯腰,手掌在河底淤泥上拂过,有斜插在水里的河蚌便会被抠出来,将蚌壳上的泥巴洗净,放入竹篮里。如此反复,时间不长,就能满载而归。
河蚌到家,放在清水里浸泡,尽量让其吐尽泥沙。两天过后,对河蚌“开刀问斩”。被破开的河蚌,去掉杂质,洗净后再改刀切小块,备烧。待青菜入汤锅煮沸后,放入切好的河蚌。待汤锅再次沸腾,放入适量的盐,少许味精(鸡精),不一会,一道青菜河蚌汤就成了。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饭喝着汤,那“吧唧吧唧”的声音,便是对河蚌美味的最好诠释。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家乡人智慧的体现。“靠水吃水”,水干净,水产品才能让人放心食用,这不正是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友善、和谐吗?
有营养学家说,河蚌肉中含有的蛋白质,是维持免疫机能的重要营养素,为构成白血球和抗体的主要成分,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河蚌肉中含有丰富的钙,能刺激骨基质和骨细胞生长,使钙盐在骨组织中沉淀,有强壮筋骨的作用。另据营养学家说,河蚌肉可解酒后头痛、脑胀、脸红等征状,并能缓解酒精在胃内吸收,保护胃粘膜,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小小河蚌,淤泥中藏,内含珠宝,赛过鲜浆,营养丰富,体健身强。
其实,吃河蚌,一年四季皆可,各种吃法都行。现在,就有人家用咸肉烩河蚌的,有红烧河蚌的,等等。有些地方,为了充分发挥水面的经济价值,人工养殖河蚌,不仅可以得到价埒金玉的珍珠,河蚌肉也是不错的食材,可谓一举两得。
有一首《河蚌》诗,我很是爱读:“栖身淤泥不合污,坚壳柔体育珍珠。常与河水共蹁跹,化作佳肴伴豆腐。”它不仅写出了河蚌的生长环境、经济价值,也指出了河蚌的美食用途,通俗,亲切,自然。
春天来了,河蚌也已经在河水里漫步,轻盈如云朵。我们不要辜负春光,不要辜负大自然的泽惠,“正是河蚌味美时”,让我们的味蕾再次享受一番河蚌的肥美吧!
(作者:纪效成 来源:《淮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