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
工农路:淮安人的深夜食堂
时间:2025-10-27  来源:  字号:[ ]

提到工农路,大多数淮安人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龙虾、烧烤、啤酒等诱人美食和越到夜深越是灯火通明的各种餐饮饭店。这条长仅1公里出头的东北—西南向小路,连接着淮海北路和淮海西路两大城市主干道,是隐藏在淮安城市中心区域的老牌美食街,是抚慰在这座城市拼搏的人们心灵的深夜食堂。

工农路,从名字看,就知道这是一条有年代感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这条路所在的区域还是一片广阔的农田,偶有一些零星的农户村舍。1956年,淮阴拖拉机修配厂在淮海西路以北选址建设,职工最初借住在附近生产队的队房和农民家里,后随着工厂的发展壮大,在厂区东侧建造了一些小平房作为职工宿舍区。厂区和宿舍区之间以一条小路相隔,这就是“工农路”。

“工农路”的得名,推测是因为淮阴拖拉机修配厂在农田基础上建立,工厂职工一开始又借住在农民家里,工人和农民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故而将道路命名为“工农路”,以示纪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淮阴拖拉机修配厂的北侧又建起了清江电机厂、清江线材厂、清江工具厂等工厂,工农路随之不断向北延伸,一直到70年代形成现在的格局和走向。

那时的工农路还是一条土路,平日里尘土飞扬,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更难以行走了。1985—1986年,工农路铺设了沥青路面,长1123.3米、宽10米,成为一条硬化路面,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工农路以美食出名,始于20世纪80年代。1977年10月,位于淮海北路的淮阴汽车站投入运营,年客流量逐渐增加到3000万人次左右。车站广场周围相继建设起商场、市场、饭店等,逐渐形成商业区。20世纪80年代,车站广场是全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广场东北侧有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汇通小商品市场,有常驻商户800余家,月人流量达15000人次以上;北侧有大型饭店云集楼、四海楼;西侧有布匹批发市场、物资贸易中心大楼、淮阴商厦、轻工大厦等大中型商场。工农路位于车站广场的西南侧,当时是颇具规模的农贸市场区,有个体饭店数十家,为市区饭店最密集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工农路北段靠近淮海北路的位置,兴起了流动的夜市大排档,每天傍晚五六点钟出摊,一直经营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那些赶长途汽车的,到汇通市场、布匹市场等进货的人们,早上起太早来不及吃饭,或者晚上太晚错过饭点了,都会到工农路北段的夜市大排档,简单炒个菜,来份水饺或面条,填饱肚子之后继续赶路。市区的上班族,有时候加班晚了,也会到工农路上吃点东西,然后再美美地回家休息。

工农路南段靠近淮海西路的位置,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几个面条、馄饨摊,主要是早市和夜市,周边工厂(如蛋品厂、淮拖厂)许多上早班、下中班的工人都会在此下一碗面条、馄饨或馄饨面。到2000年左右,孟氏大酒店、南涟人家两家饭店先后搬到了工农路南段。这两家饭店原本就有一定的顾客群体,搬到工农路以后,不仅把门面装饰一新,还挂起了闪烁的霓虹灯,招引来很多老顾客。之后几年,许四龙虾馆、忘不了等一家家饭店也在工农路安营扎寨,百货店、烟酒店等配套商业也应运而生。工农路南段逐渐取代北段,成为新的美食聚集区。到2011年,政府又对这段路进行了统一规划和改造,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里并来此消费。

如今,从淮海西路拐进工农路,短短的百米之内,从淮扬菜到川菜,从龙虾馆到烧烤店,从酒楼到大排档……大大小小的餐饮饭店有十多家,形成了淮安有名的工农路美食街。这条美食街有一个特点:白天的生意比较冷清,到了晚上才是一天中最红火热闹的时候。每当夜幕降临,一拨又一拨的食客们就会成群结队而来,挑一个喜欢的馆子,点几个特色小菜,在饭菜的热气升腾和杯盘的碰撞声中欢谈畅饮。到了夏天,路两边的人行道上常会摆满一张张塑料餐桌椅,食客们在经久不散的油烟气味中,在灯红酒绿的嘈杂喧嚣中,渐渐地微醺了双眼。

曾经有一段时间,工农路被更名为“电机路”,以纪念在这条路上存在了几十年、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清江电机厂。从路牌到门牌,清一色写着“电机路”,但市民们依旧习惯称“工农路”,一句“到工农路去”,就相当于明白无误地发出邀请:“约饭啊!”所以,在兜兜转转了十几年后,“工农路”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工农路,宛如城市夜生活中的一处“人间天堂”,不仅慰藉着人们的胃,更释放了人们的心。

(作者:刘志平,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