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受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感召,江苏拉开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帷幕,各地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当年8月,淮阴市经济开发区在市区东郊钵池乡境内成立;次年10月获批为省级开发区,称作“江苏省淮阴经济开发区”;2001年更名为“江苏省淮安经济开发区”;2010年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更名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淮阴经济开发区建设之初,为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曾组织人员到大连七彩城等地考察学习,得到启发,提出建设小康城的初步设想。“小康”名字的由来,既因为这是一个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概念,是中国人数千年来魂牵梦绕的梦想和追求,更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在20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小康”是当时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用语之一,举国上下,人人皆知。
1992年12月,经过多轮集体研究论证,决定在淮阴经济开发区启动区范围内的西北地块,今淮安市翔宇大道东侧、珠海路南侧,规划建设小康城,占地344亩,入驻工商户845户,总投资6705万元。1993年2月,一期地块对外出售;同年10月,启动小康城建设。至2000年底,累计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有商户400多户,基本实现“以个体私营为主、融商贸、金融、文化娱乐和生活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商贸小区”的总目标。
小康城紧邻翔宇大道的入口处,有一座高大的牌坊,是小康城的标志性建筑。牌坊始建于2000年左右,原先额坊上有“水月城”三个大字,常使人误以为小康城又叫水月城。其实,水月城曾是小康城内的一座商城,相较于一个个独立的商户来说,其规模和体量都很大,开业之初红火一时,可惜后来倒闭了。额坊上的三个大字,近年来改成了“小康城”,也算是名实相符。
小康城的内部道路,大大小小有40多条,如同棋盘一样分布。2016年以前,这些道路中的主干街道,南北走向的以“经”来命名,如“经一路”“经二路”,东西走向的以“纬”来命名,如“纬一路”。2017年,根据《淮安市地名管理办法》,统一进行了更名:经一路更名为康乐路,经二路更名为常州路,经三路更名为康育路,纬一路更名为康城路。与此同时,对一些小的街巷进行了合并和更名,如康一路并入常州路,康二路更名为康宁巷,康三路更名为康富巷。曾经简单粗暴、易让人混淆的道路名称,经过变更,不仅拥有了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更为居民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等提供了便利。
沐浴着时代的春风,30多年间,小康城不断地发展和优化整合,至今已扩展到东至南昌路、南至深圳路,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商住区,有住宅小区9个、常住居民5000余人、商户400余家(其中从事餐饮服务的300余家),还有1所小学和1所幼儿园。其经济之活跃,人气之旺盛,不仅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首屈一指,在整个淮安市也是数一数二。
小康城的经济,是活色生香的美食经济。从“和精清新”的本地淮扬菜,到麻辣醇浓的川湘菜、鲜爽嫩滑的广东菜、酸甜咸鲜的东北菜,以及别具风格的日料、西餐、韩餐等,从佳肴美馔的大餐到精致独特的小吃、茶饮、卤味、烧烤等,琳琅满目的美食总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知道如何选择才好。
小康城的人气,是鲜活生动的人间烟火气。或复古,或简约,或时尚,或清新……风格迥异的各式餐饮店铺里,不仅白天人头攒动,即便到了凌晨两三点依旧食客盈门。东西主干道康城路上的机动车和行人终日里川流不息,用餐高峰时段更是经常堵得水泄不通,交警部门不得不设置为单行道,缓解人群过于聚集带来的交通压力和其他问题。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在《诗经·大雅·民劳》中表达了渴望摆脱贫困劳苦、过上富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而今,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康城,传统的“小康”梦想早已得到现实呈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人们踔厉奋发、意气昂扬,正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美好蓝图阔步前行。
(作者:刘志平,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