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过了春节便告别寒冬腊月,进入春光明媚的春天。因而汉字许多词汇都同春节有关,如过年(春节)、对联(春联)、年酒(春酒、又称咬春)、郊游(春游)。
淮安人在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二至十六的日子,盛行家家户户宴请新婚夫妇、亲戚朋友吃饭,这个风俗流传至今,称为“吃春酒”。饭桌上菜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由最初的“六大碗”、“八大碗”发展为“六菜四碟”、“八菜八碟”、“十菜十碟”。
现在饭桌上常见的冷盘,如香肠、变蛋等在计划经济年代中这些副食品都是稀罕物,变蛋在春节期间都是凭粮油供应证购买,一人只能购买一只变蛋。而香肠就很难看到了,因为那时猪肉也是凭票供应,谁家还有多余的猪肉来灌制香肠。
淮安是淮扬菜发源地,副食品再匮缺也难不倒会吃会做、精明的城里人。从古到今已形成“人人均能露两手、家家都有特色菜”,这样得天独厚的地域美食文化特色,当年每家请客吃饭的桌子上凑齐四个冷盘不是什么难事。
清同治年间,淮安震丰园店主黄子奎创制的“淮饺三吃”系淮菜扬中的传统面点,其中就有一种吃法:将做好猪肉馅心以刮片刮在饺皮角上,向里滚卷直至馅心全部包入饺皮,制成生坯馄饨,下油锅炸成后装盘,称为“火饺”,入口香脆,通常是做冷盘的,为春节期间饭桌上一道美菜。
淮安平桥大糕撕成一片片,放到油锅炸,用筷子拦腰一夹,便成了蝴蝶状,再装盘洒上绵白糖,故名“金蝶寻春”。
春卷从每年春节至清明时节饭桌是从不间断的,它的馅心是采自野外的嫩荠菜或刚上市的韭菜黄,春卷既可当菜也可当点心,所以是倍受大人小孩青睐的一道点心。春卷放到油锅一炸,外型很像放牛牧童吹奏的笛子,故名“金笛吹春”。
过了春节万象更新,困居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淮安城里人便在正二月的日子里,纷纷结伴出城踏青春游。淮安城西北15里的板闸有一座寺庙叫“篆香楼”,是人们踏青春游的必到之处,篆香楼从宋代起因制篆香而得名。寺院内长着一株玉兰树,每当仲春季节玉兰花苞绽开,玉兰花的香气可随风飘出数里之外。
游人赏花之后,还要品尝玉兰片。篆香楼的寺主有一手制作玉兰片的绝活。用刚采摘的玉兰花瓣湿上水,在糯米淀粉浆内一滚,放入沸油锅炸至嫩黄,顿时一般香气便扑鼻而来,再洒上绵白糖食用,故名“金蟾戏春”。
篆香楼遗址所在的村庄因为篆香楼内长有一株玉兰树,便取名“玉兰村”。淮安生态新城拆建过程中,在篆香楼的遗址附近村民家中还发现一块篆香楼的记事碑。
(作者:章来福,文章来源:“淮上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