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印象中最常见的汤包是江南的小汤包,包子的外皮由酵面制成,馅心通常是猪肉馅,调馅时加入皮冻或水,蒸熟后馅心汤汁较多,滋润鲜美。这种汤包也叫酵面串汤肉包。还有一种汤包,个大如碗,皮薄如纸,这就是咱们淮安的汤包——文楼汤包。
淮安文楼汤包是淮扬菜系中琳琅满目的美食中的一朵奇葩,和“淮饺”“汤面饺”并称为淮点三绝。相传,早在清朝的嘉庆年间就已味盖三城、誉满京都。
文楼汤包作为脍炙人口的淮安地方风味名点,诞生于古镇河下的文楼饭店。据《淮安河下志》记载,明清之时,河下“盐、漕、河、关四利咸沾其溢”,这极大的刺激和推动了餐饮业的发展,仅河下当时就有很多有名的餐馆和名菜。
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饭店和从厨者不断精研技艺,对菜点品种进行改良和推陈出新,为文楼汤包的诞生起了直接作用。文楼创建于清嘉庆年间(1817),饭店名叫文楼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和当时已有的武楼饭店相对应;二是因河下镇人文荟萃。唐代诗人赵嘏、《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明代状元沈坤等,都是河下人。另外,顾炎武、郑板桥等文化名人也曾在这里盘桓流连。
文楼兴办之初,只卖清茶、早点,后逐步变为荤菜馆,卖盖碗菜以及独具特色的汤面饺子、重油烧卖、煮干丝、涨蛋等。后来,店主陈海仙吸收了武楼酵面串汤肉包的绝妙技艺,改制成水调面汤包。久而久之,经名师不断研制,“文楼蟹黄汤包”逐渐名闻遐迩,味震京师,其鲜美和名气胜于当时的扬州富春包子。
文楼汤包的诞生,经过两代人,三步曲,才由“蟹黄猪肉饺”经“酵面蟹黄猪肉包”发展而来。经过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将酵面皮改成水调面,将肉馅改成脂冻馅,优化了工艺,改善了风味,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每当重阳前后,螃蟹上市,文楼汤包便开始供应,品尝者络绎不绝。淮安有句歇后语流传至今:“文楼的汤包一一吃得等不得”。由此可见当时生意之兴隆。
百年来,文楼汤包以其制作别致、味美绝伦的魅力而倍受青睐。凡来淮安的游客都以一品其美味为快。文楼汤包曾在20世纪50年代参加过北京中国食品展览会,1983年荣获江苏省优质食品证书。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于“中华名小吃”称号。时至今日,这道名特美食,一直闻名遐尔。
文楼汤包的风味特色
文楼汤包以个大、皮薄、馅多为显著特点,成品直径达10厘米,高3厘米,皮薄如纸而不破,口张汤满而不溢,晶莹透明,透过腾腾热气,从包口可见蟹油滚动,食之,汤鲜味美,爽滑不腻。其风味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选料严谨
此道名点用料虽然极其普通,但选料非常讲究,猪肉、猪皮、母鸡、面粉均为常用烹饪原料,但选择不当,汤包的质量和风味就会大为逊色。
鸡宜选用淮安当地所产的头小体大、肥壮细嫩、鸡脯丰满、饲养期一年以上的农家散养母鸡。用这种鸡制汤时,鸡肉和鸡汤具有香鲜肥浓、异香扑鼻、脂肪丰富、滋补性强的特色。蟹用秋天鲜活肥蟹,取其膏满脂肥。猪肉宜选用肥瘦相间、皮薄肉嫩的新鲜硬肋五花肉,这种肉质地柔嫩,含水量高,经过加热后,鲜香柔嫩、肥而不腻、风味突出。选用五花肉除了突出鲜香柔嫩的风味外,因五花肉比重轻,汤包蒸制成熟后能均匀漂浮于汤汁中。
2.妙在制馅
文楼汤包的馅心以汤为主、料为辅,利用肉皮的胶原蛋白使汤凝固,包馅时是脂冻,加热后脂冻受热呈汤汁,鸡丁等辅料浮在汤中,这也是文楼汤包有别于酵面小笼汤包的精妙之处。制馅先制汤,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把好火候关。制汤时火候的掌握及运用非常重要。制汤原料经过洗涤、焯水后即可下锅煨煮,汤开后,及时撇净浮沫,改用小火长时间煨煮,使鸡肉、猪骨、猪肉中的谷氨酸钠等呈鲜味的物质逐步溶解到汤中,从而使汤汁变得醇厚。小火煨煮,水分发挥少,耗汤少,不必中途添水,保持原汤原昧,利于突出风味特色。
二要控制好原料成熟度。五花肉和母鸡煨至八成熟,要及时出锅冷却切丁,可保持原料形状和软嫩鲜香的特色。猪皮和猪骨可长时间煨煮、肉皮软烂,便于剁成细茸。
三要把握好稠汤和调味。将剁成细茸的肉皮、切成丁的五花肉、鸡肉等原料放原汤锅中继续加热至汤汁浓稠称为稠汤。这一过程既是调配料滋味进一步相互渗透、融化到汤内的过程,也是决定汤汁浓稠度的关键。在汤中加入绍酒、精盐、白酱油、味精、虾籽、葱末、姜末、白糖进行调味,调味时要突出汤醇、肉香、蟹鲜的特色。汤汁稠好出锅后,要及时冷却并经常搅动,使鸡丁等料均匀分布在凝冻中,再用绞肉机绞碎加入熬好的蟹油拌匀成馅。
3.精在制皮
汤包面皮薄如纸,并不是夸张,刚出笼的汤包,里面的汤汁晃动,蟹黄清晰可见,足以说明坯皮加工的精致程度。文楼汤包的坯皮用的是冷水面团,调制面团时,面粉要选上白精面,取其面筋质含量高、筋力大的优点。用冷水和面又充分利用了冷水面团色泽洁白、质地细密、韧性强的特点。在调制面团时加入少量精盐,又进一步增加了面团的筋力,使面团结构更加细密。控制好掺水量也是关键,每斤面粉掺水150克左右,保证面团的硬度。用力捣成团后,再反复揉搓使面筋网络形成,保证面团光滑。最后是醒面,时间半小时左右,使面团中的淀粉颗粒吸水均匀,提高弹性和光滑度。
而擀皮在汤包坯皮制作中最能体现工夫,文楼汤包的坯皮直径可达18厘米,要求圆、薄均匀,四周透明,中间略厚,稍有暇疵都不可用,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是擀不出精度如此高的坯皮的,若坯皮不过关,汤包在蒸制或出笼过程中就会出现漏底跑汤,前功尽弃。
4.成形独特
包馅时的手法,决定汤包成形时的质量。文楼汤包在包馅时手法有其独特之处,使文楼汤包具有独特的成形效果,极薄的坯皮在包馅时稍有不慎,就会破损。
方法是:左手握皮,右手上馅,两手再将坯皮轻轻并起,淮安当地俗称“掐包子”,用左手三指托住上好馅的包子,两指(拇指、食指)并拢夹住包口,右手轻推,使包口并拢后摘下剂头。成型的汤包生坯成腰圆形,包口呈菊花状。“掐包子”和“摘剂头”可谓用的都是巧劲,用力轻,包子掐不紧,馅心不实,汤包成熟后,形状不饱满;用力重,易撑坏坯皮或包口处成疙瘩,达不到口张汤满而不溢的效果。
5.食法雅致
文楼汤包做得讲究,吃得也讲究。“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说的是将汤包拾到碟子里的技巧和吃包子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先用筷子在包子皮上点两三个小孔,之后用勺子舀适量的香醋加鲜香菜生姜屑等配制的佐料浇上,然后用嘴从开的小孔嘬包子里面的汁液。因汤汁十分热,须慢慢吸。吸吮汤汁是一种享受,又鲜又腻又可口,细细品尝,会让人回味无穷。汤汁吮光后,再将蟹黄、蟹肉等馅肉及包子皮一起吃光。
如今,文楼汤包的做法在继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还没有形成系列风味。创新之路在于,一、在凝冻原料的选择上,更加开阔些,如:鱼皮,鱼翅、蹄筋等;二、灵活调整辅料,如增加食用菌类原料,使之荤素相补、营养丰富,适应现代饮食潮流。淮安文楼汤包这一传统名点必将焕发出浓浓新意。
(文章来源:“淮安味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