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人称红薯为“山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北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种植。
红薯适应能力强、产量大、味甘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所以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红薯在苏北地区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一度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粮,堪称救命粮。
记忆中,父亲总是带着我一起栽插、管理、采收红薯。
每年农历二三月间,红薯开始播种。就是把种薯用药水浸泡后,整齐地摆放在松土上,再盖上一层薄薄的营养土。为提高种薯生长的温度,再用薄膜覆盖在上面。
待到红薯苗长到三十厘米左右的时候,就把苗剪下来拿去栽插。栽插的时候一般每株间隔二十厘米左右即可。栽苗一般选在下雨天,不用浇水。晴天栽苗要浇水,浇水的任务一般由我来完成。我要跑到很远的河里去担水,一天干下来,两个肩膀被磨得红红的,很辛苦!
栽不完的红薯苗用剪刀剪下来,扎成100根一把,拿到集市上去卖。那时街道两边摆了很多红薯苗,油光粉嫩的,很养眼!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经常要到集市上去卖红薯苗,由于怕被同学、熟人看见难为情,每次都用一个大草帽把半边脸遮起来,很搞笑!
栽好之后要进行施肥、除草。红薯的生命力很强,不需要施太多的肥,只要不是大旱或大涝,就一个劲疯长。不久,藤蔓就爬满了沟沟岭岭,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这时候,我们小孩子的任务就来了。家长要求我们每天早上到红薯地里割藤蔓、采叶子。割的时候有讲究,不能齐根割,要间隔割,这样做才能不影响红薯生长。藤蔓用来喂猪,茎可以炒菜吃,叶可以煮稀饭吃。
一般到霜降前后,红薯就可以采收了。先将红薯苗割除,然后再将红薯挖出来。挖的时候要小心,尽量不把红薯扎破了。这是力气活,也是技巧活,不容易!刚出土的红薯色泽鲜艳、憨态可掬,令人喜不自禁!挖出的红薯要放到地窖储存,不然水分很容易流失,并且容易腐烂。
我们家一般会把一部分红薯切成薄薄的片,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变成红薯干。红薯干保存时间更长,一直可以吃到过年,有效地解决了冬季粮食短缺问题,帮助我们度过寒冷的冬天。一部分红薯用来磨粉,制成粉面。粉面可以摊饼吃、做素鸡吃,还可以进一步加工成粉丝(苏北称“粉条”)。粉条炖猪肉,在苏北可是一道名菜。素鸡更是苏北独一无二的地理标志性特产,美味可口!当然,还要选择一小部分质量好的红薯放在地窖里储存,留做种子用。
红薯全身都是宝,总结一下就是:叶、茎、果实可以食用;皮、藤、叶和须可以喂牲口。红薯的果实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着吃,味道香甜悠长,回味无穷!
红薯可以加工成多种食品,除了红薯干、粉面、粉丝、素鸡和各类粉面制品,红薯干、渣子还可以酿酒。记得小时候无意尝过一种红薯酒,甜甜的、绵绵的,令人陶醉不已!
当然,还有烤红薯!每次在大街上听到叫卖烤红薯的声音,都忍不住要买一点尝尝鲜,就像遇见许久不见的老朋友一样,倍感亲切!“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其实卖个烤红薯,混口饭吃,与世无争,干净地活着,也不错!
现在,红薯已经退出了主粮的行列,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减少,但依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食物。
记住红薯,记住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作者:李孝军 来源:2024年5月20日《淮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