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名胜

盱眙第一山苏轼《行香子》词摩崖石刻的前世今生

发布日期:2024-05-05 来源:

2023年7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共计入选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其中,第926号文物为第一山题刻之苏轼《行香子》词摩崖石刻。近年来,笔者对苏轼《行香子》词的创作缘起、勒石始末以及摩崖石刻在元祐党禁期间的保护措施、后世难觅踪迹、1983年重新发现等相关情况作了考证,以探究它的前世今生。

盱眙第一山苏轼《行香子》词摩崖石刻


北宋元丰七年(1084)三月,谪居黄州的苏轼接到调任汝州团练副使的命令。四月,苏轼离开谪居四年多的黄州,前往汝州。此行并不急于北上,而是顺长江东下,游览江西庐山,然后辗转于江淮之间,至十二月到达泗州。

《行香子》是苏轼与泗州知州刘士彦同游泗州第一山所作,全词为:

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颜。和风弄袖,香雾萦鬟。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  孤鸿落照,相将归去,淡娟娟、玉宇清闲。何人无事,晏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

盱眙第一山有众多的摩崖石刻和碑碣


上阕,写游山宴饮。前两句,写从第一山向北望去,一马平川,冬季的淮河两岸,草木凋零,一片荒凉。接下来,写快步攀登高峻的山岭。下面两句,写温和的微风吹来,风中夹杂着都梁香草的香味(第一山盛产都梁香草,故又名都梁山)。“弄”字,以拟人手法写风,可见此游心情舒畅,对所见所闻充满喜爱。最后三句,写山上宴饮,酒后谈笑风生。

下阕,写游后晚归。前两句,写傍晚时分的落日与归鸿,情景交融,境界高旷孤渺,有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境界。接下来,写天空明净,月光皎洁。下面两句,写游山结束后词人闲坐南山寺中。最后三句,写知州刘士彦在明亮的灯火下夜过长桥返回泗州城中。“乱”字,既写灯火繁多(多才会乱),又写灯火晃动(人在行走)。

大文学家苏轼曾多次到过盱眙

词中“长桥”,是架在淮河上一座浮桥。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一记载:“泗州与盱眙仅隔一淮……苏轼与泗守游南山晚归作《行香子》词:‘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是旅居泗州过浮桥而至盱眙也。”


南宋楼钥《跋东坡〈行香子〉词》记载,苏轼《行香子》词最初题写在南山寺一根柱子上,后来因元祐党禁而沉入水中予以保护。南宋时,盱眙通判丰谊听寺中老和尚说起此事后,命人将其打捞上来,柱子上墨迹犹存,于是将词摹刻其上。  

后来,丰谊将木刻拓本寄给好友楼钥,楼钥将其摹刻上石,又将石刻拓本寄给盱眙地方官施宿,让他勒石于南山,作为名人苏东坡与盱眙地方的一段传奇佳话。楼钥将《行香子》词石刻拓本寄给施宿刻石,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施宿喜好金石碑刻,二是施宿为盱眙地方官。

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三《金石》宋苏轼《行香子》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北宋时,苏轼《行香子》词已摹刻在第一山崖壁,在米芾《第一山诗》摩崖石刻边上。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因元祐党禁而凿去苏轼署名,又用藤萝等植物进行掩盖,词作石刻得以保留。宣和元年至五年(1119—1123)间,党禁松弛,胡仔曾拓印该词摩崖石刻。

苏轼《行香子》词摩崖石刻拓片


据王象之《舆地纪胜》、祝穆《方舆胜览》、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记载,苏轼《行香子》词摩崖石刻在第一山后山普济院内起秀亭后的崖壁之上。普济院,建成于景祐三年(1036)。起秀亭,在玻璃泉上,亭后石壁上有众多题刻。苏轼游山当晚,夜宿普济院。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也曾夜宿普济院,作有《宿南山普济院》。

盱眙第一山的玻璃泉


周密《淳绍岁币记》记载,第一山是文人墨客南北往来经常游览留题之地,随着时间推移,《行香子》词摩崖石刻渐渐淹没在众多留题镌刻之中。久而久之,《行香子》词摩崖石刻变得难觅踪迹,曾一度“消失”,在地方志、金石文献中罕见记载。乾隆《盱眙县志》,无相关记载。同治《盱眙县志》和光绪《盱眙县志稿》也都记载未找到该石刻。

直到1983年,盱眙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普查山中文物时,苏轼《行香子》词摩崖石刻才“重见天日”。此时,距离苏轼创作此词已有900年。谈化文在《江苏盱眙县第一山发现苏轼所书〈行香子〉词摩崖》中记载了该摩崖石刻发现时的状况。

此词刻于秀崖的偏南部,距现在地面约三米高。行书六行,高三十四厘米,宽二十七厘米,字径二厘米左右,经过九百年的风雨侵蚀,石上苔痕斑斑,全文六十六字,现在能够辨认的只有四十六字了。《丛话》所记“后题云‘与泗守游南山作’”,现在只剩“与”字尚全,“南”字只见右边一弯钩,“作”字仅余右半。“字画是东坡所书小字,但无姓名”,皆与石刻相合……石刻的上下和左方,也都是宋人题刻,左下方不远处还有米芾的题名石刻。

  乾隆《盱眙县志》卷首《盱眙十景图》之第一山怀古


《行香子》词摩崖石刻,不仅具有书法艺术价值,还具有校勘异文价值,主要体现在“正酒酣”与“正酒酣时”“飞鸿落燕”与“孤鸿落照”“淡涓涓”与“淡娟娟”等处。徐超文《谈新发现的苏轼〈行香子〉词石刻》一文对此作了细致异文考辨。


(作者:陈景周  来源: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