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名胜

老照片里的三河闸工程建设

发布日期:2023-08-01 来源:


往事如风,岁月如歌。

亘古不息的淮河蜿蜒流淌,每一簇浪花都涌现出烙印岁月的精彩故事,它承载了历史的辛酸荣辱,书写了文化的兼容并蓄,塑造了淮河人民的精神骨气,镌刻了治淮事业的波澜壮阔,谱写了淮河保护治理的壮丽篇章!



三河闸工程建设


在烟波浩渺、碧水茫茫的洪泽湖东南岸,一条长龙似的巨闸横卧三河口上,这就是千里长淮入江的第一道大闸——三河闸。三河闸西接洪泽湖,东启入江水道,宛若长虹卧波,通江锁钥,扼守着洪泽湖水下泄入江的咽喉,为调蓄淮河洪水,保证洪泽湖灌溉水源及安徽、江苏水运航道,发挥着巨大作用。

50年代初,党和国家为了治理淮河,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水利建设。1952年春苏北灌溉总渠建成后,为加大淮河汛期洪水泄量,党中央决定修建三河闸工程。1952年10月1日,三河闸正式开工建设,整个工程共动用民工15.86万人,干部、技工6000余名,到1953年7月26日建成放水,仅仅用了10个月时间。1953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刊登了三河闸开闸放水典礼的照片,35000多名工人、解放军战士和各界代表参加了典礼。在这幅照片里,典礼现场人头攒动,红旗招展,晴朗的天空下,气势宏伟的三河闸向远处延伸,把我们的思绪牵引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人民画报》封面:三河闸开闸放水典礼


团结治水写诗篇

1952年10月,三河闸工程开工建设,1953年7月建成放水。

当新华日报社的摄影记者晓庄刚到三河闸建设工地时,年仅十九岁的她实实在在被震撼到了:工地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红布制作的标语悬挂在每一座高矗的建筑上,如漫天云霞;各种施工机械轰鸣作响,各班组喊着劳动号子,高高的大喇叭里播音员用激昂的语调播报着工地进展。到了晚上,工地上架起探照灯,灯火连营,亮如白昼,铁锹翻舞着亮光,运土的斗车往来不息。各种声响交汇到一起,犹如一曲豪迈雄壮的交响乐,在每个人的心上激荡、燃烧。

饱受洪水灾害之苦的苏北人民,当听闻党和政府要修建三河闸工程,个个精神振奋,踊跃报名参加工程建设。一时间,方圆1.5平方千米的河槽与闸址处,汇集了6万余人的劳动大军,高峰时甚至达到15.8万人。在三河闸建设过程中,广大民工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展示了极高的智慧。高秀英当时只有17岁,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铁姑娘。三河闸开挖时正值冬季,塘里的土冻得梆硬,高秀英毫不犹豫地跳下土渠,破冻挖土。参加三河闸工程建设的人还记得她的那句名言:“冷不过朝鲜,苦不过志愿军”。工地上地狭人多,严重影响施工,淮阴总队的民工刘飞虎发明了一种叫“龙翻身”的挖土法,即民工排成一条龙,先挖一边土,形成一条沟,然后站到沟里,再挖另一边的土形成沟,如此挖土,犹如龙翻身。这个办法在工地推广开来后,劳动效率提高了50%以上。三河闸竣工时,工地上涌现出1万多个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

解放军战士也来了。刚刚在寿县改旗誓师的水利一师一团进驻三河闸工地。工地上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住的是简陋的工棚,冬不避风雨,夏不遮酷暑。加上地下水位高,地面极度潮湿,很多人都患上了浮肿。广大指战员发挥不怕困难、勇于战斗的精神,和民工们一起风雨无阻,日夜不停地战斗。修筑拦河大坝时,大坝即将合龙,当时湖中浪高数米,异常凶险。战士们和民工一起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水中组成三排人墙堵塞水流,经过顽强奋战,终于完成合龙任务。

三河闸建设是当时治淮工程的重中之重。东北、内蒙、广东、山东、天津、武汉各省市不分昼夜地运送物资、器材。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医疗卫生、宣传教育、文化艺术等各部门都给予了有力支持。作家、记者、文艺团体纷纷到工地采访慰问,极大鼓舞和激励了工地的建设者们。所有在工地的建设者们充分发挥了团结治水的精神,降龙缚蛟除民害,挥笔蘸血写诗篇,为新中国建设初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技术攻关筑精品


三河闸长697.75米,高9米,闸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共63孔,设计和施工技术难度大。三河闸建设汇聚了2400多名技术人员,但参加过中小建筑物施工的人员还不足1%。由于技术人才紧缺,有些高校甚至把学生拉到工地上来。技术人员自力更生、迎难而上,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三河闸建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闸址选定。当时有三个方案:一个是沿用旧址,一个是在旧址的上游,还有一个是在下游。经过技术人员实地勘察、反复论证,终于确定了旧址下游的方案。因为下游的土质好,两岸又有高岭,可大大减少工程造价,同时加大闸坝的安全系数。修建闸基时,按照当时欧美国家的办法,需要打深桩。主持三河闸设计的沈珩基认为,无桩基础同样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当时有人对此有疑虑,总工程师陈志定在关键时刻立下军令状,他说:“不打基础倒不了,如果倒了,我提头来见!”方福均、王厚高等青年技术人员奋勇攻关,经过周密分析和计算,研究出空厢墙的设计方案,成功解决了不均衡沉陷的问题,无桩基础设计方案得到顺利批准,节省了12%的建闸经费。

三河闸建设十分注重混凝土强度标准和浇筑质量。闸的混凝土部分面广量大,闸身分为21块混凝土结构,仅底板工程每块就有18道工序。21块底板平行流水作业,每块底板12个闸墩、门墩分节建筑,每节14道工序,顶上又有桥梁,形成了上下交叉流水作业的场面。每一道工序都要认真操作,三级检查,工序十分浩繁。当时有个闸墩出现模板走样的问题,同时出现了小面积的混凝土麻面。为此,指挥部特地规定在施工中必须小组自检,大队复检,再经质量部门统检,大队出具质保书,由指挥部批准后,才能开工浇筑混凝土,近乎严苛的施工质量管理程序,极大提高了混凝土浇筑质量。经南京水利实验处和上海工务局试验,闸身混凝土的强度达到了210—250级,远远超过了设计标准。三河闸建成后的第二年,就经受了1954年大水的严峻考验,8000立方米每秒的设计流量,实际泄洪量却达到了10700立方米每秒。技术人员的精密设计和严格的施工管理,成就了三河闸这座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与洪水赛跑,决战“鸡爪山”


三河闸的下游引河上,有5个砂礓土墩,因为形如鸡爪,人称“鸡爪山”。砂礓土墩里夹着如同石头一样坚硬的砂礓板,土质太硬,水流冲不掉,必须挖掉土墩才能畅通水流。特别是土墩挡住了一大半三河闸泄洪通道,如不彻底移除,将严重影响三河闸泄洪能力。为了除掉这个“拦路虎”,江苏省委做出了 “决战鸡爪山,与洪水赛跑”的决定。

军令如山!1953年5月下旬,“鸡爪山”战役正式打响!土方挖掘任务异常艰苦,指挥部调来炸药,试图炸掉砂礓土,提高施工效率。但炸药爆炸后,砂礓土也就炸掉一小块,只能依靠民工用铁镐一点点蚂蚁啃硬骨头。指挥部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劳动竞赛,各小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处处呈现出一片紧张的战斗氛围。高秀英带领小队学习民工标兵祝怀顺的经验,每天每人能挖土1.7立方米;一位民工发明了铆钉机,使铆钉工效提高了6倍;上海江南造船厂派来安装闸门的工人,每人每天轮流加班3小时,工效从每天安装5块构件,提高到12块……汛期逼近,洪泽湖水位不断上涨,攻坚战达到白热化状态,各级领导纷纷带头下工地,与民工们一起挖土方。全体领导、技术人员和解放军、民工团结一致,上下一心,争分夺秒地和洪水抢时间!经过50个日夜的艰苦奋战,7月18日三河闸石工工程完工!7月24日,全部工程竣工!三河口上丰碑矗立,这场与洪水赛跑的战役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953年,三河闸竣工放水


1953年7月26日,三河闸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放水典礼。当电钮按下,闸门慢慢抬起,汹涌的洪泽湖水冲入河道奔向长江时,在场的人们欢声雷动,许多人热泪盈眶,情难自已!

三河闸的建成结束了淮河下游地区300多年洪水肆虐的惨痛历史,为苏北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水源保证。这座屹立在洪泽湖畔的巍巍丰碑,将党领导人民治淮事业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奋勇前进,为新时代淮河保护治理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周权   来源:淮河水利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