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名胜

高家堰景区的“一墙四宝”,展示“运河之都”风采

发布日期:2023-05-29 来源:

高家堰是明清时期清口枢纽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巨大工程。如今的高家堰早已失去了蓄水功能,而是作为运河文化遗产,向我们直观展示洪泽湖大堤最原始、最真切、最有力的风采。尤其是景区的“一墙(石工墙)四宝(关帝庙遗址、镇水铁犀、水志、救生桩构件遗存)”,呈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实景,也是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明证之一。

“一墙”——高家堰石工墙

高家堰景区有一段很长的石工墙,这段石工墙的主体部分是明代万历年间最初修筑的原始石工墙,当时共计3000丈。万历之后,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不断加固并向两头伸长。到乾隆十六年(1751),终于形成北起马头镇石工头、南至蒋坝镇石工尾、以石工墙来迎水护坡的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下图可见不同时期高家堰(洪泽湖大堤)的不同情形。

洪泽湖巨浪由西南向东北冲击,高家堰石工墙受力最为猛烈,官府在高家堰上设“堡”严防,由北向南依次为头堡(在武墩二河大桥以北)、二堡……五堡、六堡(关帝庙位置)……十三堡(二河闸北端有十三堡大塘)……。明清治水,不仅是潘季驯、靳辅等治水名臣常到高家堰,就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也多次亲临高家堰,视察险工险段,指授修建方略。

乾隆皇帝南巡在清口阅示河工


沧桑巨变,岁月如梭,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洪泽湖水面南退几十里,高家堰段石工墙西侧湖区就成为新滩湖之地。新滩开垦,厂区和庄户林立,此处石工墙不再有防洪功能,但原貌得以保持。

2011年,淮安市文物局聘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高家堰段石工墙进行局部考古勘探,揭开了千年古堰的神秘面纱。经测量高家堰段石工墙遗存长约800米,全部由条石垒砌,气势雄伟。条石长1米左右、厚约0.4米。该段石工墙共有18层,高约7米,其中5层暴露在地面以上,13层被堙没在地面以下。


第一宝——高家堰关帝庙遗址


高家堰上曾有关帝庙,它是明清时代大筑高家堰的附属设施之一。这座关帝庙,在解放战争前夕才被拆毁,然而遗址尚存。这仅存的遗址,仍然向人们诉说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高家堰景区关帝庙遗址


高家堰关帝庙在明代后期和清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标性建筑。高家堰关帝庙建立于万历二十年之前,明代朱国盛所撰《南河志》中就有“高家堰关帝庙”的记载,称潘季驯为筑高家堰朝思暮想,殚精竭虑,梦到关帝暗示用埽工和石工技术来治理高家堰。可见关帝在管事官吏心中的崇高地位。而“关圣神像”是用甘罗城土中掘得的两坑铜钱铸造的。

清代康熙皇帝南巡,经过高家堰时还祭拜了关帝神像,试图借助关帝的“忠”和“义”,来训导朝廷大臣和教化黎民百姓,用关帝的“神”和“勇”来帮助镇守这水上长城。

关帝庙中的神像

靳辅之后,于成龙出任河道总督,他的《重修高家堰汉寿亭侯关帝庙碑记》,曾被勒石立于关帝庙前,《洪泽湖大堤石刻遗存》中有碑文和图片记载,碑文有非常重要的治水文化价值。此碑如今被保存在三河闸管理处院内。


第二宝——高家堰镇水铁犀


高家堰镇水铁犀(俗称高堰铁牛)位于石工堤(石工墙在其西侧迎水面)之上。《河防志》《行水金鉴》《乾隆淮安府志》等典籍志书均有不同形式的记载。

清康熙四十年(1701)五月五日(端午节),河道总督张鹏翮主持,在高良涧铸“镇水犀”(俗称铁牛)16头;分置黄河(7尊)、淮河(7尊,全在向南延伸的高家堰上)、运河(2尊)等河工险要地段,借以镇堤防浪。

治河廉吏张鹏翮

高家堰景区这尊铁犀立在关帝庙前,仰望湖面,是高家堰长堤上由北向南间隔分布七尊铁犀的领头犀。高堰铁犀长1.73米,宽0.83米,高0.81米,昂首屈膝伏卧在宽0.83米、厚0.07米的铁板底座上。铁犀与底座连成一体,总重2400公斤。铁犀肩部有铭文曰:“维金克木蛟龙藏,维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昏垫报吾皇。”此四句铭文是河道总督张鹏翮题写的。铭文之后还有说明文字:“康熙辛巳年午日铸,监造官王国用”。铁犀铸造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憨态可掬。

高堰铁犀望仰湖面


第三宝——水志(高堰志桩)


守堤将士需要随时掌握水情变化,高堰志桩(就是水志,即刻上刻度的桩木,用以测量水位高度)便应运而生于关帝庙前石工墙西侧的湖水之中了。

这个志桩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是整条高家堰上唯一的志桩,直接关联着洪泽湖的水位高度与清口枢纽的漕船运行。它在非常时期所测报的水位高度,直接影响着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乃至皇帝的心情。即使是乾隆皇帝确定高家堰上的减水坝过水尺度与清口西坝的拆展标准之时,高堰志桩的测水功能也在继续发挥。

高家堰景区

据景区内的石刻《高堰志桩的演变》介绍,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水位是以石工墙的高度为测量标准的,而到乾隆十一年才在石工墙前湖水中“立定桩志”,随着石工墙的不断加高,高堰志桩的高度也随之增高。高堰志桩最后一次水位记录发生在咸丰十年(1860),漕运总督王梦龄奏“立秋后天气转晴……高堰志桩积存一丈七尺四寸。”这一年,江南河道总督衙门被裁撤。此后史科中未见高堰志桩的水位记载。  

之后,由于黄河北徙,清口湖水南退几十里,以往的湖面变成了放垦的田地和草场,高堰志桩不是挺立在水面之上而是地面之上,失去测量洪泽湖水位的功能。

高堰景区关帝庙遗址西侧石工墙的前面,如今建有一亭,亭中竖立水志模样的物件,就是“高堰志桩”的表示了。然而虽有刻度,却没有标明尺寸。只有标明尺寸(古代计量单位),才能表明这是当年的“水志”。此外,当年的志桩,都是在圆形桩木侧面刻上尺寸的,如今的方形志桩及其色彩也似乎欠妥。


第四宝——高堰救生桩构件遗存


在800米石工墙南端地面以上的两层石块上,有三处“×”型刻痕。“×”型刻痕的中心位置恰好是两层石工之间的缝隙。

近身细看,其中有一根圆形钢棍平穿墙体。据当地老人介绍,钢棍外露部分原有铁环相连,后来被人偷偷锯掉了。这就是清代救生桩遗存的构件。志书记载,康熙年间高家堰关帝庙前石工墙边有救生桩设置,是为湖中船只遇险而拯救生命准备的。

救生桩设在石工墙边,墙边立木,加以横担,船若遇险,船员缘木踏担而上,可以逃生。然而桩多浪急,立足难稳。铁环扣绳,可以稳固,铁棍穿墙,其背面肯定有锁紧构件,救生桩与石工墙连为一体,也是建筑者的巧妙安排了。有史料介绍,康熙年间的高家堰救生桩后来被全国许多地方仿用。

如今虽然见不到救生桩的外部构件,但三处“×”型刻痕(醒目设置,是为指示穿墙钢棍的位置而凿刻的)及其墙中钢棍可以说明问题,只需在此处的石工墙前加一石刻说明,再将墙边的杂草清除干净,即可让游客追忆历史了。

高家堰景区的一墙四宝,功能齐全,是珍贵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高家堰独特而完整的景区体系。如今我们应该认真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使高家堰景区越来越有吸引力;高家堰治水文化展示馆也应该突出展示这一墙四宝,以充分显示展示馆的独特个性。


(作者 葛以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