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胜
一座院落,两大名著——写在施耐庵·罗贯中著书处开放之际
时间:2025-11-05  来源:  字号:[ ]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著书处旧址经修缮后,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在施耐庵罗贯中著书处对外开放仪式上,施耐庵二十一世孙、施耐庵后裔总族长施恂刚说:“回望历史,时局曾风雨飘摇,因朱元璋清剿张士诚旧部,老祖施耐庵为避动荡、保全身家,不得不辗转隐居淮安。是这片土地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让他得以在此度过人生的最后岁月。安稳的著述环境,淮安深厚的文化滋养,为《水浒传》这部不朽巨著的最终定稿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与独特的文化底蕴。"

一、院落:记录着《水浒传》《三国演义》的诞生

在淮安区大香渠巷6号的施耐庵著书处旧址,经修缮后被改为“施耐庵·罗贯中”著书处并对外开放。门厅门楣上悬挂着“施耐庵罗贯中著书处”木匾,门厅两边木门上有副门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禋。”

院中有施耐庵书斋、罗贯中住所等房屋20余间,所有房屋都是根据明清时期遗存下来的旧屋修缮的。修缮前,院门前右边墙上嵌着两块石匾。上块刻有“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施耐庵著书处旧址 淮安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二日公布 淮安市人民政府立”。下块刻有“施耐庵著书处旧址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明初携家迁居山阳(今楚州)此宅,并成书《水浒传》,直到去世。旧址现存房屋数十间,对研究施耐庵的人生轨迹具有重要价值。”

据相关资料记载,施耐庵在这里创作了《水浒传》,他的学生罗贯中一直在淮安侍候老师,直至施耐庵离世,罗贯中才带着未完成的《三国演义》书稿离开淮安。另据资料记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淮安有人还能确指施耐庵的书斋以及隔壁罗贯中的寓所。罗贯中对施耐庵留下的书稿,尤其是后五十回进行了整理。他先后联系多家书坊想把它刻印出来,以了却老师的夙愿,无奈没有一家敢承印歌颂“强盗”的书。研究施耐庵、罗贯中生平的专家浦玉生在《湖海散人——罗贯中传》中说道:“此处‘耐庵书斋’是施耐庵的终老地,罗贯中的流徙地。”“而其隔壁即为罗贯中寓所一间,他在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

二、书斋:叙述着施罗师徒二人著书历史

“耐庵书斋”在院落的最北边,三间坐北朝南,宽敞透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施耐庵传》记载,施耐庵是元代至顺年间的进士,因战乱带着学生罗贯中乘船逃到淮安,隐居在淮城棋盘街东头一个单门独院的知友(即王肇庆)家中。后来,施耐庵买了现在著书处的房子,称“耐庵书斋”。施耐庵以楚州的蓼儿洼湖荡、芦苇、沼泽及山东水泊梁山为背景创作了巨著《水浒传》。《淮安文学史》记载,施耐庵将已写好的《水浒传》交给了罗贯中。明洪武三年(1370),施耐庵去世。罗贯中则写出《三国志通俗演义》。

施耐庵书宅

罗贯中书房

“耐庵书斋”成为施耐庵、罗贯中师徒二人著书和讨论书稿的重要场所,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有两部的创作与该书斋有关。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常在思路打不开、遇到卡顿的时候,便会学习借鉴《水浒传》的创作经验,或者请教师傅施耐庵。细读《水浒传》《三国演义》便会发现,许多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等都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英雄结义、“五虎上将”、重视军师的作用、常用火攻等。

“耐庵书斋”院墙外有王道生的宅子,王道生曾撰写《施耐庵墓志》。宅里展示了王道生写的《施耐庵墓志》的发现经过和相关历史文物。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写道:“公讳子安,字耐庵,生于元贞丙申岁,为至顺辛未进士。……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先生之著作,有……《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每一成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先生家淮安,与余墙一间。惜余生太晚,未亲教益,每引为恨事。去岁,其后述元(文昱之子)迁其祖墓而葬于兴化之大营焉,距白驹镇可十八里,因之,余得与流连四日。”

 淮安人王道生写的《施耐庵墓志》

三、著书:把淮安人文景观嵌入书中

淮安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而施耐庵、罗贯中师徒二人当年的住处,东侧百步之外便是建于宋代的镇淮楼,淮安府署、淮安漕运总督府也在周边。毫不夸张地说,该住处周边地区是淮安的政治中心、城市中心。城东边便是里运河,四通八达。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必然带来南北文化在此交汇,促进淮安文化的昌盛。在明代,淮安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土壤,吴承恩(淮安人)创作了《西游记》,施耐庵曾隐居淮安创作了《水浒传》,罗贯中受淮安文化影响且与施耐庵在此交流创作出《三国演义》,这三部作品都成为了传世佳作。

罗贯中住宅

读施耐庵《水浒传》和罗贯中《三国演义》,就会发现淮安历史上的人文景观,被他们师徒二人嵌入著作中。在《水浒传》最后一回中写到宋江到楚州上任,以及死和葬在楚州的情况时,书中写道:“且说宋公明自从到楚州为安抚,兼管总领兵马。到任之后……时常出郭游玩。原来楚州南门外有个去处,地名唤作蓼儿洼。其山四面都是水港,中有高山一座。其山秀丽,松柏森然,甚有风水,和梁山泊无异。虽然是个小去处,其内山峰环绕,龙虎踞盘,曲折峰峦,陂阶台砌,四围港汊,前后湖荡,俨然似水浒寨一般。宋江看了,心中甚喜,自己想道:‘我若死于此处,堪为阴宅’。但若身闲,常去游玩,乐情消遣。”接下来,施耐庵用大量笔墨叙述了以下李逵来楚州面会宋江,死后葬于楚州蓼儿洼;吴用、花荣来到楚州蓼儿洼宋江墓地,在宋江墓旁自缢身亡,葬于蓼儿洼宋江墓侧;楚州百姓感念宋江仁慈、忠义两全,建立祠堂,四时享祭,里人祈祷,无不感应。

施耐庵病故后也葬于淮安风水之地——南门外蓼儿洼,后被施家后人迁到兴化。

今蓼儿洼牌坊

研究罗贯中生平、《三国演义》的专家浦玉生在《湖海散人——罗贯中传》中写道:“而罗贯中当然也要在其《三国演义》中留下痕迹,曹丕奉汉献帝为山阳公,何以如此呢?罗贯中此处当指都土地祠是纪念张士诚的深意,而施耐庵、罗贯中所居住的大香渠巷六号的巷口就有土地祠,其他的外人有所不知,如清代吴玉楷《山阳志遗》记载:‘郡城有都土地祠,其神封山阳公,本不必实其人’。”值得一提的是,淮安在晋代曾称作山阳郡、山阳县。

另外,若将元末明初之前的淮安人文景观与《水浒传》《三国演义》进行对照研读,便会发现更多源自淮安的地名、掌故、传说等,被施耐庵、罗贯中写入书中。

如今,修缮开放的施耐庵·罗贯中著书处,早已不只是一座承载往事的院落。那方书斋里的灯火,曾照亮《水浒传》的侠肝义胆与《三国演义》的英雄豪情;那嵌入书中的淮安街巷、蓼儿洼风光,更是让古城的文脉与名著的灵魂紧紧相连。

(作者:徐怀庚,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