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胜
盱眙第一山
时间:2025-11-05  来源:  字号:[ ]

盱眙自古为东南名郡,川泽丰饶,丘峦逶迤,历史名人辈出,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唐宋以降,盱眙城市发展和文化繁衍同古运河的变迁休戚与共。盱眙山水钟秀于第一山,这座层岩叠翠、清幽素雅、气势巍峨、峰峻岭秀的文化名山一直占据着盱眙城的核心地带,成为盱眙运河文化遗产的精华。

盱眙第一山

第一山得名源于隋唐大运河的修建。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沟通了连接黄河和淮水的通济渠,后世称为汴河。隋炀帝沿着运河“南巡”,在盛产香草的都梁山上修建都梁宫,盱眙的别称“都梁”由此流芳。第一山面对唐宋运河入淮的汴口,朝廷的漕粮、税赋从江南经过邗沟和淮河,在此通过汴河转运至帝国的都城:长安、洛阳和汴梁,各地官员、南北商人、五方僧道、域外使节均在此留下扬帆泊舟的足迹。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北宋著名文人、画家米芾沿着运河游历,目睹泗州南山秀色,挥毫留下《第一山怀古》:“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原名“泗州南山”的盱眙第一山,正式得名。

第一山因米芾的《第一山怀古》得名

两宋诸多文豪留下众多游历第一山的诗文和题刻。

第一山扼扬楚大运河要冲,俯瞰汴河入淮的泗州汴口,下游约100公里外便是山阳渎和淮河交汇处末口(在今淮安市淮安区)。北宋时期,泗州社会经济阜盛,文化繁荣,很多赴任或卸任的文臣、寄情山水的才子,或自汴河入淮,或由淮水入汴,翠屏如画的第一山吸引着这些文人墨客,留下不少以第一山为主题的诗文,如苏轼的词《行香子》、米芾组诗《都梁十咏》。到了靖康之难后,南宋与金划淮而治,汴河逐渐废弃,泗州、盱眙成为宋金对峙的边防要塞,淮河成为南宋朝廷的边境线,出使金朝的南宋使臣、守卫疆土的南宋官员在第一山眺望咫尺长淮,感慨时事家国,多有吟咏,如陆游《盱眙军翠屏堂记》、张釜《行香子》词等。两宋时期,米芾、蔡京、刘焘、杨万里、贺铸等文化名家纷纷在第一山留下摩崖题名,第一山成为摩崖石刻荟萃、文学名篇云集的宝库。

上: 翠屏如画第一山

下:第一山是摩崖石刻荟萃、文学名篇云集的宝库

第一山留下历代保障运河漕运、治理运河水患的历史印迹。

唐宋大运河在第一山下的汴口到邗沟入淮的末口间利用淮河原有河道,这一段是著名的险段。北宋朝廷在第一山以北的龟山(今淮安市洪泽区龟山村)到末口的淮河南岸陆陆续续修筑起复线运河,以避淮利运,北宋设江淮发运使主管漕政,南宋也设有淮南转运使、淮南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两宋漕臣蒋之奇、陈敏、赵不流、高子溶、虞俦、王璆等均在第一山留下题刻。明代京杭大运河改道徐淮,为保障淮扬安澜、漕运无虞,河道总督潘季驯推行“蓄清、刷黄、济运”政策,改变了古泗州和第一山的历史命运。到了清代,第一山俯瞰下的泗州城陷入滚滚洪水中,涓涓长淮被碧波万顷的洪泽湖所取代。为治理洪水,清代张鹏翮、李弘、陶澍等河道、漕运重臣,同汪云任等乡贤多次登临第一山,观水寻策、临高抒怀。

从第一山可以俯瞰长淮

运河水患对以第一山为核心的盱眙古邑产生深远影响。

运道变迁和朝廷缺乏重视,使得泗州—盱眙地区的城市营建收缩,集中到第一山周边。清代初年泗州城被洪水淹没后,州治一度无着。由于第一山地处淮河之滨,地势较高,且与泗州城旧址隔河相望,便于管理原泗州地区,因此成为理想的州治迁徙地。第一山也接纳着大量的泗州城移民,流传出“水淹泗州城”的神话传说。明清时期,第一山面淮堤、背县署,文庙、书院居其中,历代题刻众多,亭(清心亭)、堂(淮山堂)、园(杏花园、汪园、偶园)、寺(石佛)、观(瑞岩观)、祠(楚姑祠)棋布,形成极具特色的山水文脉。

第一山还在《西游记》等运河文学名著中熠熠生辉。

明代,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运河边孕育的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以盱眙第一山的真实景观为蓝本,融入泗州大圣僧伽的文化元素,生动地描绘出大圣国师王菩萨道场——泗州盱眙山。明末清初流传的传奇小说《梼杌闲评》,以泗州巫支祁、水母传说、观音化身泗州大圣和泗州黄淮合流为背景,虚拟出泗州妖魔兴洪水、朱衡登第一山寻治水良策的开篇。在明末清初冯梦龙、凌濛初等编辑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中,不乏大运河风情作为故事背景或线索,盱眙第一山在《杨思温燕山逢故人》等故事中也成为隐约浮现的故事背景。在清代江南河道总督完颜麟庆的图文本传记性散文集《鸿雪因缘图记》中,用清雅闲致的笔法配上洗练勾勒的水墨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汪园问花》《玻璃挹泉》《盱眙望山》等名篇。

第一山不仅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让人们流连忘返。在这里,每一处摩崖石刻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篇文学佳作都是文化的积淀。它们共同构成了第一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品味和感悟。

(作者:罗志,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