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胜
与沈坤状元抗倭相关的古迹与地名
时间:2025-09-15  来源:  字号:[ ]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家守孝三年的状元沈坤,看到倭寇在家门口奸淫烧杀,人民受尽折磨。毅然变卖家产筹措资金,招募上千名青壮年,组成抗倭乡兵。他们奋勇杀敌,将倭寇逐出淮安,使地方得到安宁。沈坤率领的抗倭乡兵,被百姓称之为状元兵。

因而,淮安也留下了与沈坤率领抗倭乡兵抗倭的相关古迹与地名。

樱桃园 : 淮安府山阳县城东北十里远的樱桃园,其北为古淮河堆堤,向东约二里,即淮上名胜刘伶台(今淮安区城东乡刘伶村附近)。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从长江吴淞口流窜南通狼山,北侵山阳马逻(今淮安区苏嘴镇马逻村一带),又向西直至城东樱桃园,惨杀许多军民。沈坤率领抗倭乡兵在樱桃园与倭寇发生激战,倭寇大败。现淮安区翔宇花园住宅小区北侧东西走向的道路(即西止经十路,东至铁云路),被命名为樱桃园路。

备倭城 : 位于旧城与新城之间,该地段原为漕运水道和“皆昔粮船屯集之所”,多为湖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为防止倭寇入侵府城,沈坤建议淮安旧城与新城之间修建联城,即在两城的东西两端增砌一道城,将两城夹起、联起,俗称夹城、联城,建有城门、水关,这样消除了新、旧两城之间的空白地段,形成“淮安三城新夹旧”的格局。沈坤给新造的城,命名“备倭城”。夹城建好后,沈坤将抗倭乡兵的训练、驻守的大营移驻到夹城内。

平倭门:夹城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设四座城门。东南城门曰天衢门,东北城门曰阜城门,西南城门曰天成门,西北城门亦曰天衢门。沈坤将北门(在西天衢门北)命名“平倭门”。天衢门(旧址在北门大街东侧,长安路的西南隅,原三建公司预制厂院内)撤毁已久,鲜为人知。 2015年,地方政府改造北门大街,为传承地名文化,顺应民意,将莲花街东南侧文渠上的桥,命名“天衢桥”, 并在桥栏板上镌刻天衢桥的桥名。

状元楼:沈坤建议修建夹城已予实施,使三城连成一体,易守难攻,固若金汤。但由于战时局势紧张和财力限制等因素,河下无法同新城、夹城连成一体。沈坤经过深谋远虑率领抗倭乡兵,在河下建了不少的岗楼,楼下藏兵,楼上用以瞭望、报警,楼名为“御倭屯瞭所”。后人为纪念沈坤抗倭的功绩,将他家附近一处的“御倭屯瞭所” 改建成状元楼。清咸丰年间,河下乡贤殷自芳等人,最后一次倡议修复状元楼,该楼在抗战时期,毁于日寇之手。2015年,萧湖景区工程开发建设中,在萧湖的岛上复建了状元阁并打造成标志性景观。

状元府邸:沈坤故居位于河下竹巷西梅家巷口,已于2012年复建完毕,复建的状元府邸富有江淮地区典型的民居特色,即将陈列布展,对外开放。另状元府邸东南侧城河上的石拱桥,命名为“状元桥”。

金牛墩:位于淮安府城西北十里的管家湖,俗称西湖(今清浦区黄码乡运南村境内,即淮安生态新城体育馆附近),湖边和水中有许多冈阜高墩,有处冈阜形体像卧牛,故称金牛冈,俗名金牛墩。明代抗倭状元沈坤的墓地在金牛墩,当地的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到此凭吊。如明崇祯四年(1631)探花夏曰瑚,亦河下人,来此凭吊并题有《金牛墩怀古》诗文,歌咏沈坤抗倭的功绩。

埋倭山: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农历四月初六,千余名倭寇从海边登陆西侵淮安,长驱直入,一路烧杀抢掠。沈坤已掌握了倭寇入侵规律,主动出击,把抗倭乡兵的主力,调集到距城60多里远的姚家荡一带掘壕埋伏起来,只留少数精锐力量在城内守敌。果然不出沈坤所料,倭寇侵犯城东樱桃园一带,大肆杀人放火,抢劫财物,被在东门城楼上观察敌情的沈坤和抗倭乡兵们发现。正当倭寇得意忘形的时候,沈坤一马当先,率兵从城内猛冲过去,数箭齐发,倭寇首匪中箭而亡,群龙无首,倭寇掉头奔东逃窜。沈坤率兵紧追不放,当倭寇进入伏击圈还浑然不知。牛角号一声吹响,早已埋伏在此的抗倭乡兵从四面杀过来,与后面的追兵前后夹击,终将这股倭寇彻底消灭。抗倭乡兵与当地百姓把800多具倭寇尸体集中掩埋,堆成一个高大的土墩,称之为“埋倭山”。人们为了怀念抗倭状元沈坤的功绩,还在“埋倭山”旁建了“报功祠”。这两处遗址原在顺河镇丁姚村境内,20世纪80年代,还有址可寻。

沈家滩:明末清初,沈坤后裔迁徙到淮安东北90公里远的海滩(今滨海县滨淮镇沈滩村)居住,海滩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沈家滩明代属山阳县管辖,是山阳县最东部的地方,濒临黄海。清雍正九年(1731)析山阳、盐城两县置阜宁县,隶属淮安府管辖,沈家滩划归阜宁县管辖,后又划归滨海县。沈坤后裔将居住的海滩,命名为沈家滩,供奉沈坤为一世祖。

(作者:章来福,文章来源:“文史淮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