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胜
河下古镇“白首完婚”雕塑背后的传奇之恋
时间:2025-03-14  来源:  字号:[ ]

在河下古镇茶巷停车场南侧,一座雕塑悄然伫立。雕塑名为“白首完婚”,作品中两位老人相偎而立,那交织着坚毅与柔情的目光,向游人诉说着背后的传奇故事。雕像的主人公程允元与刘秀石以六十载光阴守约践诺,终在古稀之年缔结连理,他们的事迹不仅获朝廷敕建义贞祠以彰风节,更在古镇青石板上烙下永恒的爱情印记。当我们的视线掠过雕塑基座上的铭文,缓缓揭开这段传奇佳话的序幕......

清雍正年间,淮安盐商程勋著(原籍徽州,后入籍淮安府山阳县)带着儿子程允元(字孝思)北上京城,邂逅了在吏部做郎官的顺天府平谷人刘登庸,两人相谈甚欢,相见恨晚。正好刘登庸有一个小女儿刘秀石,于是两人为子女定下了婚约。当时程允元只有两岁,刘秀石还是个婴儿。

不久,程勋著携子南归淮安。几年后,程勋著去世,家道中落。刘登庸后来被派到山西当地方官,任蒲州知府。任满后,归居天津。两家相隔遥远,音信断绝。程允元20多岁时,根据家人的介绍,到平谷寻访刘登庸一家,却听说刘家已南迁,不知落居何处。再后来,传闻刘女已故,家人劝程允元另娶,他不肯,说:“即使死了,我也要给秀石扫墓。秀石如果活着为我守贞,我如新娶,岂不成了负义之人?”就这么一拖再拖,一直到了近六十岁,程允元仍是单身。

河下古镇

程允元一直未娶,刘秀石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承诺,未曾嫁人。刘秀石在父亲去世后,生活十分艰难。后来,家中遭遇连番不幸,刘秀石的兄弟姐妹们相继去世,只剩下她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只能寄居尼庵,即使有人想为她做媒,她也坚决拒绝。

就这样50多年的漫长岁月过去了。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以教书为生的程允元随漕船北上。船到天津时,他听说当地的尼姑庵中有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姑娘,始终不肯嫁人,说是父母将她许给一个盐商的儿子,后来盐商家遇上大祸,现在不知在何处。程允元问其详,才知道尼姑庵里的老姑娘就是刘秀石。两人终于见了面。

天津知县金之忠得知此事,派人查实情况后,要为他们办婚事。金之忠择于六月初八,备舆马仪仗,派执役数百人,持“义男贞女”金字牌,随程允元前去迎亲。两人在天津县衙大堂上举行了婚礼,金知县亲自主婚。婚后,刘秀石随程允元乘船返回淮安定居。

河下古镇茶巷

这个事件也感动了当时的百姓和官员,两江总督高晋以此事上报朝廷。乾隆皇帝认为这是千古奇事,值得褒扬,赐予他们银两,建坊表彰,曰“贞义之门”。礼部将此事记入《礼部则例》,公布天下。二人忠贞事迹,感动世人,有人为之写记、诗词、小说、剧本,梨园到处演出。

程允元和刘秀石义贞之事被记入《礼部则例》

程允元和刘秀石后来收养从弟次子程仪廷为继子,一起在淮安生活。程允元于嘉庆二年(1797)去世,刘秀石于嘉庆十三年(1808)去世。

程、刘二人过世后,经官府出面、商人资助,程家后人于道光五年(1825)在河下镇竹巷街西端为他们修建了“义贞祠”。祠堂原本是王家的宅子,通过僧人契买得到。祠堂包括享堂三间、更衣所一间和乾坤正气坊一座,其他部分保持原样。道光七年(1827),程仪廷将他父母的牌位安置在这里,并搬来居住。后淮安河库官员李春畹颁给了香火银,用于祠堂的年度维修,并增添了义贞匾额,还购买了汪家的一间店铺,以保护这个场所。

义贞祠方位示意图

义贞祠虽历经一百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直到近几年,在河下古镇改造升级中被拆除,原义贞祠旁的古银杏得到了保留,“白首完婚”的雕塑也建在义贞祠旧址上,诉说着这个传奇故事。

原义贞祠旁的银杏树依然矗立

“白首完婚”颂扬了程允元与刘秀石两人之间超越时空的坚定爱情与坚守承诺,在现代社会,这种坚守承诺、信守爱情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作者:高建平,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