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学即淮安府儒学,是古代府级官办教育机构及行政主管部门。它与纪念、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文庙)以及科举考试考场(试院)合一,形成了完整的封建社会府级教育体系,为地方人才的培养、朝廷官员的选拔,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保障。
淮安文庙远眺(1945)
淮安南门大街府学街西端,旧名府学市口。街南有一长方形水池,即淮安府学泮池。泮池北有一个很大的院落,即为淮安府学旧址。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便成了历代官办学校的主体。在里面读书的是儒生,读的是儒家经典,培养的是封建士大夫。其中有人中了举人、进士,便进入仕途,成为封建官僚以及学者、名流。
因旧时淮安城是府城,淮安府署、山阳县署同治于此,所以淮安城内当时就有了两所儒学。一所是淮安府学,另一所则是山阳县学。在当时,它们的生员很广,学生来自所属各州县。苏北一带有许多封建文人,特别是成为官僚、文学名人者,许多都在淮安府学、山阳县学读过书。
淮安府学泮池今貌
从现存文献来看,淮安府学历史可追溯到北宋年间。宋代淮安称楚州,在南门内今府学遗址处建有一座孔庙,此即楚州儒学。景佑二年(1035),魏廉以田曹(屯田官)来楚州任知州。他认为,该祠“陋荒不能为礼”,不足以“育材劝学”。于是,便上书建议扩建,批准后便立即动工。建成后,著名词人宋祁还为之作一篇《建学碑》。据碑文记载,此次工程在原址南侧筑坛建堂,两旁建厢房,另建收藏书籍的楼阁和存放器物的库房,厨房、厕所齐备,共78间。正殿除供孔子外,另增配祀四科十子。整个建筑南边挂“孔庙”匾额,西边另挂“楚州儒学”门匾。
乾隆年间淮安府学简绘图
北宋末年,淮安成了宋金交兵的前沿阵地,修建已近百年的楚州学宫毁于战火。绍兴十三年(1143),楚州知州纪交抛开原址,在南市之西草草重建州学。二十三年(1153),又在南门大街原址修建州学,并放弃南市临时学舍。隆兴二年(1164)冬宋金大战,知州魏胜战死,楚州陷金,州学再次毁于战火。乾道五年(1169),地方官在天庆观西(今太清观街)重建州学。淳熙十年(1183),知州又将州学搬迁回南门内旧址。次年春,知州章冲认为州学“殿屋粗立,不避风雨”,就又作了增修。工成,率僚吏及诸生环坐听讲学,并颁示校规,悉依安定先生胡瑗的办学旧规行事。教授吴莘曾为之作记。开禧二至三年(1206、1207)冬春间,金人以骑兵7万,战船500,列屯60余里,围战楚州3个月,楚州学宫第3次毁于战火,连其地亦没入军营。嘉定初,知州又恢复旧址。八年(1215),应纯之任楚州知州,兼任京东安抚使。他下车第一件事便是察看学宫,并开拓孔庙以北地面扩建校舍,增筑围墙。此次扩建,施工一切按高标准要求,“抡材必壮,筑址必固,鸠工必良。”在经过3个月的建设后,建筑比原来大为“雄深”“延邃”。他将学生6个斋堂增至8个,以2堂为小学斋,名曰“小成”“有造”,余6堂取名为“存心”“正业”“观善”“进道”“博文”“约礼”。废原庙东之讲堂,改在大成殿后重建,并在上植杏,名曰“杏坛”,集士子讲学于其上。应纯之另于学宫泮池上建献功堂,编水军一支,加紧训练。在当时,泮池可通河湖,于此建堂,就是为了在此观察水师训练。堂后有一丽泽亭,亦应纯之建。应纯之这次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奠定了以后府学的规制。
绍定、嘉熙至元明间,又曾陆续维修。明成化三年(1467),淮安府知府杨昶又拓地“百尺有奇,作室四区”建射圃、号房、馔堂,凿井构亭,共计56间。并礼劝富民陈智等再新建文庙,修饰诸贤像。棂星门原为木质,乡绅金铣建石门以易之,并铸造一批祭器。弘治六年(1493),知府徐墉增建尊经阁。十七年(1504),漕运总督张缙增建“兴贤”“毓秀”二坊。正德十一年(1516),知府薛𨭉毁戟门外梓潼祠,重建“忠孝”“文节”二祠。嘉靖十年(1521),知府葛木增建启圣祠、敬一亭,立《六箴碑》。后任知府王凤灵又引运河水入泮池,使泮池水又成为活水。天启五年(1625),增建督抚名臣祠、教授宅、训导宅、文昌祠、魁星亭、奎光楼,并在东南城上建了一座魁星楼。清同治十一年(1872)以后,漕运总督张之万、张兆栋、苏凤文、文彬等均先后拨款或劝捐修过,特别是重建了大成殿。光绪二十一年(1895),邑人王同庚、顾云臣等吁请知府张球拨款,陈述斋、朱炳卿等谋之六邑人士筹款,将泮池照壁增高3尺。照壁上有“宫墙数仞”4个大字,显得很是典雅、庄重。
淮安府学、淮安文庙航拍(1937)
淮安府学及文庙经历代增建与维修,规模越来越大。至清末,府学建筑群大致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即文庙,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大成殿。该殿南向,五开间,掖门列左右。建于石质平台上,外缘以石栏环绕。东、南、西3面有石阶。东西两庑各有14间平房,门相对。西庑北有一福神祠。殿之北有一小院墙隔断南北,自成一小院落。小院墙除中门外,东西各有一掖门,以便寻常通行。殿之南为“戟门”,3间,戟门东西各有一旁门,均名为“持敬门”。东西持敬门旁边为文武振衣厅,供拜见孔子的文武官员整理衣着之用。戟门南有3座石拱桥并排跨在一条东西流过的小渠之上,小渠名为内泮池,3座石桥叫泮宫桥。桥之南为棂星门,石质,3座,与门内3座桥相对。棂星门东西各有一下马牌,门前为东西大街,大街上有两对4座牌坊,外二坊为“兴贤”“毓秀”,内二坊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大体与南京朝天宫格局相仿。大街路南为泮池,池南为照壁,池东西有耳沟暗通文渠。因此,泮池中活水常流不断。大成殿之北为明伦堂,亦五开间,堂东西为斋房,西斋房北有一孝子祠。明伦堂南有一条东西路,东出可进入东院。堂北为敬一亭,3间;再北为尊经阁,大3间。敬一亭尊经阁之西有一宅院,为训导署。戟门西亦有一院落,为省牲堂和官厅。东院落不大,面南与东下马牌、棂星门并立者,为东院大门,门悬“淮安府儒学”匾额。进门向北为一南北通道。通道中间有一魁星阁,阁下可通行人,过阁到北尽头为祭器库。通道东有围墙,墙有3个可进入东边的门。东边南为教授署,再东南为文昌楼。教授署北为名宦祠,祠西为乡贤祠,二祠北为崇圣祠。
整个淮安府学建筑群范围大约东至系马桩巷西侧不远处,北至大麒麟巷(旧名府学后街),西至灯笼巷。自清末战争迭起,逐渐损毁,今已一椽不存,连其地亦为部队占用。
重修试院记(1884)
府学过去有许多楹联,据记载,明伦堂旧有三联,其一曰:
学以致道,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
堂曰明伦,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
另一联曰:
马上文,胯下武,枚里韩亭,彪炳经纶事业;
石边孝,海底忠,徐庐陆墓,维持名教纲常。
这副对联是淮安所特有的,联中表彰了枚皋、韩信、徐积、陆秀夫4个淮人,因而常常受人称道。此联为边寿民先生之弟边大浚所书。边大浚本为医生,医术高超,号称神医而兼善书法。据说此联书成之后,有人请他署上他的大名,他谦虚道:“我非此中人,何必署名呢?”
还有一联曰:
黄河水滚滚而来,文应如是;韩信兵多多益善,学亦有然。
此联有人称赞为“超脱可喜”,为漕运总督董讷所撰,款署“壬申孟冬”,即康熙三十一年(1692)十月。
淮安府学的学生,即所谓诸生、秀才,均来自所属各县,但每次招生所收学额,却是由上级官府来定的。明代以前情况不明,清顺治初规定,廪膳生40名,增广生亦40名,每次招生只收附学生60名。顺治十五年(1658)又规定每次只招附学生20名,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改为25名,以后再改为23名,直至清末。据《淮山肄雅录》中载,自顺治十四年(1657)至光绪三十年(1904)间,淮安府学共招收生员3950名。
淮安府学试院牌匾(2020年拆除)
生童报考秀才、集中考试的地方叫试院。清初顺治间,淮安地方利用明代察院旧址改建为淮安试院,所设考棚也比较简陋。雍正中,淮安府知府祖秉圭、山阳县知县罗佩建号舍栅阑,易席为瓦。道光中,邑人捐置桌凳,易木为石。知府许槤、福楙复捐资,属邑人大修,规模始备。同治四年(1865),漕运总督吴棠拨银800两,存清河县济源号生息。院辕外更立灯牌公所,以免拥塞。
考试时,考生按牌序坐。点名时,司事者执处于引入,离立错行者有禁,生童便之。然每当雨雪之际,公所狭隘不能容,执事之人与露坐者咸苦之。同治中,官绅集资买院左右民房,增建公所30余间。广厦连延,规制甚盛。
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岁科试,淮安试院废,号舍坼毁殆尽,院左右灯牌公所,悉变为民居。现地面建筑已无存,部分遗址存于地下,原试院门前(今楚州宾馆)悬挂“府学试院”匾额1块,也于2020年拆除。
(作者:刘怀玉,文章来源:“文史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