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胜
一湖开宝镜 五岛浮天砣
时间:2025-02-14  来源:  字号:[ ]

古城涟水,有个占地一千余亩的五岛湖,它是涟水人心目中的风景名胜。如果把鳞次栉比的大厦比作这座城市的躯体,那么五岛湖就是这座城市的心肺,她让这座城市越发年轻、更有活力。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与五岛湖有着很深的情缘,这不仅仅是因为五岛湖处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地带,是城市的标志性公园,这湖还承载了涟水城市辉煌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见证了涟水城市发展的时代足迹,是涟水人建设涟水、美化涟水、繁荣涟水的重要见证;也是外乡人了解涟水、感受涟水、厚爱涟水的重要窗口和熠熠生辉的“城市名片”。

一、城中有湖,湖中有岛

碧波荡漾的涟漪湖,装点着涟水城,形成城中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景的独特风光。涟漪湖的名字本身,就富有诗意,给人温馨、神秘的遐想,又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元丰八年(1085)十月,北宋文学家苏轼路过涟水,写了一首《蝶恋花·过涟水军赠赵晦之》:

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倦客尘埃何处洗,真君堂下寒泉水。

左海门前酤酒市。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倾盖相逢拚一醉,双凫飞去人千里。

在宋时,文人诗文中常以“涟漪”代指涟水。词中“绕郭荷花”,是说围绕城郭的城壕里满是荷花,说明“郭”外有城壕。据史志记载,涟城在明朝已有东澳、西澳。据清代《安东县志》记载:南宋时,涟水有三城,“大城、东城,两座相连,止隔一壕;又有西城颇远,百余步。各有城壕。”并记载涟城里有东澳、西澳、中澳,还有“市河”。市河即旧时的城壕。元初,涟水三城毁于兵火。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黄河发大水,冲毁了涟水城里许多建筑,特别是县署后的城隍大街,因地势低洼,街上的房屋都被洪水淹没,大街变成了一片汪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黄河又发大水,涟城再次受淹,又因连连阴雨,洪水迟迟排不出去,许多街巷、寺庙等都在洪水中倒塌了。县北的后街,又名太平街,整条街被冲毁,变成了水塘。据涟城老人回忆,老街(指今新涟街)北面,一直到北城墙,全是水。因为它在县署后,人们称它为后澳。后澳和西澳连在一起,后澳向东,经天宁桥,与东澳相连,涟城东边也全是水。后澳向南,到化龙桥,又与中澳相连,涟城南边基本上也全是水。当时涟水城,大约百分之七十是水面,仅百分之三十是陆地。从妙通塔上看涟城,整个城区成了一片汪洋泽国。

民国时期,涟城的城外有护城河,城里有城壕。而城壕和“澳”基本上连在一起了,特别是城北边,已分不出哪里是城壕、哪里是澳子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墙拆了,部分澳子逐渐被填埋,上面盖上了房子。城外的护城河也没了,有的成了道路,有的也盖上了房子。至2005年,中澳早被填塞,东澳也大部分被填塞,仅剩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又被分开,在涟水中学校园里的部分,取名“茵湖”,茵湖北边,隔一条涟漪路是涟漪东湖;后澳(包括西澳)也有一半以上水面被填塞,现剩下来的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五岛湖公园里的水面了,称涟漪西湖。

民国及以前,人们称涟水城里的水面为“澳”。1957年以后,人们雅化“澳”为“城中湖”。1992年,因为“涟漪”一词曾是文人笔下涟水的代称,县政府将“城中湖”改名为“涟漪湖”。从此,涟漪湖不仅从文人笔端化为实景落户涟水城,也让涟漪湖有了规范的名称。

由此可见,早在100多年前,历史就为我们造就了涟漪湖,让涟城成为水上城市。

二、建岛造景,筹设公园

乾隆五十一年(1786)和清光绪32年(1906)两次洪水,把原涟水城的东澳、西澳、中澳与淹没的县署(原县无线电厂、印刷厂处)北边的大街和后街形成的水面连成一片,街面上一些倒塌的建筑物废墟露出水面,形成了小岛。

据著名教育家、原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监李更生在《赴涟二日记》中记载:民国十三年(1924),天气亢旱,涟水城内湖水干涸,原任涟水县劝学所所长的朱伯符先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说服县知事尹荣修,以工代赈,组织民工,挖深湖底,将几个小岛加大加高,“平地升垫公共体育场……公园”。后因当时的许多客观条件所限,公园未能如愿完全建成,但已形成“五岛”,这就是五岛湖公园最初的雏形。

公园是近代出现的市民活动的公共园林,它将一些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公共空间辟为公园,让公众参观游览休闲。我们国家古时不曾有供普通民众游览的公园,只有皇家贵族才有自己的园林。直到清朝末年,上海租界里才出现公园。进入民国,京城的一些名胜陆续对公众开放。1924至1929年,颐和园、北海、景山和中南海相继辟为开放的公园。

100年前,涟水人在公园开建的历史上就写下辉煌的一页,我们不能忘记朱伯符先生的历史功绩。

朱伯符(1860-1946),陈师朱楼人,曾任县第三科科长(主管教育行政)、劝学所所长等职。他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思想进步,拥护中国共产党,有强烈的民族气节,为涟水的教育事业和支持地方抗日斗争做出过重要贡献。

在当时的环境下,朱伯符先生能有建造公共休闲娱乐设施的想法,并能征得知事尹荣修的支持和实施,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这种一心为民的超前意识和创新之举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民国十八年(1929),陈同寿任国民政府涟水县长。他在《涟水县政概况》“施政计划”中有“筹设五岛公园”一项,并责成教育局办理此事,“五岛公园”之名始见。陈同寿命江君实为主任,筹建五岛公园,拨资在 后岛建了5间厅房置办棋室,开设茶点,供人游览休息。县政府在该年五月份教育局工作报告书上,正式将公园定名为“五岛公园”。

民国十九年(1930)春,由江君实负责,在公园盖了五大间、三小间房子,平整了场地,修筑了内部道路,栽植了一些树木和花草,公园算是正式建成。县城建设公园,在当时的江苏省內县级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说到江君实在五岛公园任主任,这里还有一段红色故事。

当时的江君实,虽在政府任职,但他还有个进步青年的身份。1931年,中国革命处于最低潮。江君实与朱一苇、陈白尘、孙乐川、郑仲英、蒋伯韩、马浩嘶等人,成立了剧社——南风社。他们以南风社为阵地,选择有进步思想的剧本进行改编和排练,演出了大量的节目,深受学生和当地群众的欢迎。江君实在五岛公园腾出一间房子作为南风社的社址,他们经常在这里组织开会、排练、创作,这里便成为一个抗日活动的秘密据点。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朱一苇和陈白尘又以涟中师生为基础,举行了全县中小学生反日示威大游行。这天早上,他们带领全县上千名学生,一路高呼口号,直达县城中心。朱一苇、陈白尘、蒋伯韩、马浩嘶等人纷纷发表演说,痛拆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揭露国民党投降卖国的嘴脸,句句打动人心,学生和群众们报以阵阵口号,全场掌声不绝,大会一直持续到中午才散。国民党涟水县政府派人到处抓人,江君实安排陈白尘暂时从涟中搬到五岛公园南风社隐蔽起来。

由此说来,五岛湖公园还有革命红色基因呢。

民国26年(1937),因淮阴督察专员王德溥派马登云营长率部来涟水剿匪有功,时任涟水县长的赵寓心命朱伯符和陈邵庭二人在公园前面又盖了明三暗五的房子,取名“同乐堂”,其意为“王公与民同好恶、共忧乐也”,后来老百姓则称其为“王德溥纪念堂”或“王公祠”。

三、涅槃重生,焕新添彩

解放前,一些开明绅士都曾设想在公园内“建筑屋舍、开辟园圃”,设置古物陈列所、动物园、娱乐室、书报室及鱼池、喷水池、荷池之类,但都没有实现,只建了十多间房子,树木也极少。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公园原有房屋也逐渐破败,政府无钱修缮,岛上杂草丛生,湖面长满芦苇,一片凄凉景象,已经不成其为可游玩的公园了。

新中国成立后,涟水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五岛公园的建设,多次修建五岛公园。

1.第一次建成真正意义的公园

1952年春,县政府安排在花鼓岛(后主岛)原有五间房子前面,盖了一幢面东和一幢面西的房子,建了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文物陈列室;在西苑岛上,辟一个小型体育活动场地,上有单杠、双杠、木马、跳坑、滑梯等;在现丰乐岛的北部,建涟水烈士纪念碑(1958年迁至现常青路北侧)。

修整后的五岛公园,松柏长青,香飘四季,成为人们游玩的好地方。

1958年3月初,时任县委书记的孙燮华提出,五岛公园是劳动人民的公园,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大跃进,人民的生活好了,人们需要丰富各种文化生活,要把公园建设成广大人民喜欢的公园。于是,县委成立涟水县社会主义青年突击团,由县文教局局长纪普洲任团长,组织万名青年民工,抽干湖水,将湖底扒深、岛面帮宽,清理芦苇泥污,积土堆筑成为夕照山(俗称土山)。

公园的土石工程主体完成后,在西苑岛修建了紫藤长廊,栽植了一些名贵花草树木;在西北部的岛上用石头垒起了一个假山,四周用铁丝网围起来,里边养了一群猴子;假山边上又圈养了骆驼、梅花鹿、鹦鹉、火鸡、水獭、孔雀等动物,建成了动物园。从此,这里成为孩子们的乐园,不需要到大城市就可以看到这些稀有的动物。

在后主岛南方,增加了一对石狮子,一雌一雄,形态逼真。这对石狮子据说原置于县署门前,已有500多年历史,民国时移至女子高等学堂门前(现涟漪东湖南),新中国成立前后置于县政府门前,1958年移至五岛公园。

1966年,县文化馆及其图书室迁至五岛公园。1979年,县图书馆在五岛公园后主岛(现琼花园)成立,馆内藏书25000册,报刊杂志70种,有阅览室、借书室、文物陈列室等,五岛公园更增添文化氛围。

2.清淤扩岛,初建米公亭、丰乐亭

在公园西南方的岛上有个米公洗墨池,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著名书画家米芾(字元章)莅知涟水军,对此河海神韵、大野风貌一见钟情。公余之时,便醉心于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米芾在县署内辟一书画室“瑞墨堂”。堂侧有用灵璧奇石垒成的假山,“山”间穿插着杆杆细竹,另一侧栽种着垂柳、花草、紫藤。堂前是一小方池水,柳丝摇曳,鱼儿浅翔。“近树对山风景聚,墨池濯砚龟鱼藏。”米芾在这里品玩奇石,挥洒丹青,洗墨碧池,并常用“笔在涟漪”落款。久之,池水半清半黑,每天清晨池中皆腾起丝丝雾霭,时至今日,依然如故。米芾守涟二年,清正廉明,政简刑清,经济繁荣,民众安康。离任时仍不忘洗净笔中余墨,并吟哦一首《去涟水》诗,深表其依恋之情。诗曰:“长日开闲境,春风美鼻雷。黄紬依旧暖,牙鼓莫相催。”米芾钟爱涟漪风情,涟人倾慕米公清风。米芾去后,涟人常流连墨池边,追思怀远。墨池烟雾飞腾时,似见米芾形象隐跃其中,翰墨风流,歌咏不绝。“墨池飞雾”遂成五岛公园八景之一。明弘治六年(1493),县丞李侃应涟人之请,在墨池旁树立碑碣曰:“米公洗墨池”。清雍正四年(1726)夏,知县余光祖为使米芾芳踪重光,于旧址修池构亭树碑,亲书“米南宫洗墨池”、“米公亭”,勒石纪念。然而池畔之亭,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82年冬,针对西大澳逐渐淤塞、水面越来越小、房屋设施陈旧等问题,时任县长孙步坦提出,对五岛公园按照改革开放新形势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全面改造,一是修整洗墨池,将池边用石加固,整理后的洗墨池面积约210平方米,并于池北重修高4米的米公亭;二是建造丰乐亭,志庆涟水农业连续8年大丰收;三是以满足劳动人民文化休闲公园的定位,因地制宜,形成以水见长的自然水景园,围绕宁静幽深、朴实无华的特点,借鉴传统造园艺术,穿插现代功能要求,实施景观改造。提出五岛七景:豹隐春秋、澳堤烟柳、龙潭夜雨、墨池飞雾、百花争艳、赤岸寒潮、能仁夕照。1983年3月,县政府抽调全县16个公社的7405名干群汇集涟城,将湖底平均向下深挖65厘米左右。

在丰乐岛西北,重建“聚仙桥”。据传说,八仙曾相约在此桥上聚会,故名聚仙桥。在八仙聚会时,明时涟水人周一清从铁拐李那儿求得一枝神笔,后使他成为远近有名的画家。有关周一清神笔的故事,在涟水民间广为流传,人们称周一清为“神仙”。后此桥在民国时毁于战火。

这次整修,请了舒同、赵朴初、李一氓、赖少其、张恺帆等名家题字,还请荀德麟、彭云生为公园撰写了对联:

一湖开宝镜明鉴千秋妍丑,

          五岛浮天砣均衡万古重轻。(荀德麟)

千顷湖面五岛星罗白玉盘中镶翡翠,

          十里环堤万丝垂柳长淮边上嵌明珠。(彭云生)

整修后的五岛公园,面貌一新,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特别是重修了源于宋代的米公洗墨池和清代的米公亭,更增添了五岛公园厚重的历史人文色彩,很多外地来涟做客的人,涟水人都要带到五岛公园游览一番,拍照留念,这里不仅是涟城一景,也成为涟水名副其实的会客厅。

1985年秋,涟水籍著名作家陈登科、吴强和涟水籍老干部孙燮华等在县领导罗绪业、郭平扬、李训章等陪同下,到五岛公园游览、视察,陈登科深有感触地说:“解放前这里虽然有公园,但是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现在建设得非常漂亮,大家在节假日可以来休闲游乐。”

3、重修同乐堂,建设老年活动中心

1986年3月,针对住在城内的离退休老干部缺乏活动场所,时任县长郭平扬召集县城建局、财政局、文化局等部门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修建同乐堂、大门楼等设施,建设老干部俱乐部。

重建的同乐堂,按古典园林式建筑设计,小巧玲珑,典雅、朴实、凝重,非常适合老干部活动所需。同乐堂建成后,彭云生、罗希白二位先生撰写“重建同乐堂记”:

堂名“同乐”,丁丑创建。刻石记事,以颂时贤。

五十春秋,陵谷变迁。兹逢盛世,爰修古园。

大厦重新,恢宏旧观。光耀桑梓,富民兴涟。

游子归来,万众开颜。合邑干群,同乐同欢。

前大门匾额“同乐堂”三字,为著名作家吴强题书。进门为毛石镶边、卵石铺地的曲折小径,两旁绿水环抱,东有八角翘檐亭阁,西有喷泉。同时,在同乐堂边上的湖中建赏月亭、观月亭、揽月亭(总称三月亭),并设曲桥和同乐堂相连接。

老干部俱乐部定名潜华园,潜华园和同乐堂都是苏式园林建筑,风格协调,古典优雅,但各有千秋,同乐堂建筑小巧玲珑,曲径幽深,潜华园则气魄雄伟,楼、廊、亭相映成趣。县委、县政府专门举行老干部俱乐部成立仪式,老干部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夜不能寐。

1989年,在丰乐亭东边建儿童乐园,园内设有电动小火车、碰碰车、小汽车、小飞机等,为游园的小学生增加更多的乐趣。

1990年6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潜华园开办县老年大学。从此,五岛公园又多了一项重要功能,老干部们可以在这里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愿望,极大地丰富了老同志的晚年生活,他们每天来到公园上课、打牌、打乒乓球、下棋、打门球、打太极,谈笑风生,神采飞扬,不仅身体得到锻炼,也能每天到这里与老朋友、老同事见面叙旧,心情顿觉轻松许多。

岛上的环境好了,湖里的水洁净了,西边的夕照山为候鸟创造独立、安静的环境。从1991年开始,夕照山迎来了大批野生鸟类,尤以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鹭居多,每当夕阳西斜,那五彩缤纷的霞光照耀着翠绿欲滴的青山,照耀着清澈明净的湖水,照耀着天上水中的白鹭,数万只白鹭与流云同舞,共落霞齐飞,层林尽染,百鸟齐鸣,碧水连天,好一幅人鸟和谐共处的美景。

此时的公园面积1300多亩,周围水面开阔,园内花木繁茂,有荷花塘、元宝塘、动物园、丰乐亭、同乐亭、米公亭和洗墨池等胜景,这里不仅仅是谈恋爱年轻人的乐园,因为有长满了雪松的长长的“情人路”;也是孩子们的乐园,因为有几只猴子串上跳下的“动物园”、长长的滑梯,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更是老人们的乐园,晨练、漫步、休闲、聊天,五岛公园是再好不过的场所了。

4.强化景观特色功能

1999年,县政府又投资450万元,按照园林景观特色需求,对公园进行大规模整治改造。

在正式动工修建之前,县聘请有关专家,针对五岛公园整修方案,对设施及景点重新正式命名,并刻石建碑,以示隆重。新命名的五岛分别为丰乐岛、九龙岛、米公岛、西苑岛、猴岛。

2002年因举办白鹭节,县政府按照专家提出“鸟进人退”的意见,将猴山拆了,动物移走,改造成观光广场,改名“观光岛”。人们在此可尽情观览妙通神光、青山夕照、北堤松涛等绮丽风光,可以近距离地看到万只白鹭在山水之间翩翩起舞。如果是月明星朗的夜晚,泛舟涟漪湖,登上夕照山,那将别有一番情趣。这时的五岛公园,四季分明,风光各异。

公园靠北的两块相连的部分,是公园主体,因其形状象葫芦,故命名为“葫芦洲”(即后主岛)。这里一直是公园工作人员办公地方,院里有琼花,植有银杏、木瓜等名贵树木,中心花坛植有琼花、整形榆树。1996年2月昆山市与涟水县结为友好县(南北结对挂钩县),当时的昆山市政府代表团来涟水考察特赠一株琼花,植于此园,从此称为琼花园。琼花乃昆山市市花。每年四月进入盛开期,花开如银、花色如雪,引来广大游客观赏,也是摄影爱好者们每年必到的“打卡地”。

在这山水相间,亭、台、楼、阁互映,岛、池、桥、廊点缀其中的园林里,更有风景特异,韵味隽永的不同景点,根据景点不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命名了公园八景:涟漪清波、墨池飞雾、荷塘月色、湖心揽月、同乐春风、青山夕照、妙通神光、北堤松涛,更增添了公园的历史韵味和诗情画意。

5.打造廉政文化

2006年8月,县委、县政府为改善旅游环境,进一步改造公园设施,充分挖掘公园的历史人文特色,以米芾等涟水历史上清官廉政事迹为主线,以相关历史遗迹为基础,将廉政文化景观建设融入其中,借景建设,熔古烁今,以文化人。主要包括:将米公塑像、米公洗墨池、米公长廊、米公亭等修葺一新,在米公长廊内布置图文石刻;利用盆景园外墙建成清风墙,刻载涟水历史上11位清官名人的生平事迹简介;将琼花园内闲置房屋改造为反映涟水古今概况以及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的瑞墨堂展厅。这些景观与公园内的夕照山、荷花池等自然景观,浑然天成,架构为极富寓意的廉政文化特色景观,让游园的人在欣赏历代清官的美誉时,也接受了当下的廉政教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建设过程中,市、县有关领导给予了高度关注。时任市委书记丁解民欣然为廉池景观题名,并即兴赋诗一首:

米公洗墨写清廉,佳话千年众口传。

务实求真为百姓,要留清白在人间。

2007年3月21日,廉池景观建成开业。时任省纪委书记冯敏刚、市委书记丁解民等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冯敏刚指出:“涟水把老的公园改造跟廉政文化结合起来,是非常成功的做法。”中国一级作家、《诗刊》编委、省作协副主席赵恺赴廉池采风,面对着池水如柔韧墨玉般的洗墨池,感叹着米公囊橐萧然、来清去白的清廉品格,诗人称赞廉池以湖泊和岛屿为载体,把相关景点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结合为整体,使廉政文化获得精神品位。

2007年8月,五岛湖公园被省纪委命名为“江苏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五岛公园通过省旅游局组织的“AAA”级景区评估验收。

四、生态水城,文旅胜地

2014年,县委、县政府将五岛公园景区定位为“以水为中心的城市客厅”,通过“五区十景”的打造来提升公园的品质与形象,按照“四面桃花八面柳,一城楼宇半城园”的五岛胜境理念重新规划,围绕“一湖四河”城市水系,启动“连水、活水、透水、靓水”工程,精心打造城市水系景观,让涟城成为一座亲水城市。根据五岛公园的区位、环境、上位规划和立地条件,将五岛公园景区着力打造成市民休闲娱乐、观景赏园的场所,同时也是向外来游客展现涟水风貌与历史文化的会客厅。

2015年,县政府投入巨资,大规模改造和提升公园和周边景观,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在原来的五岛公园基础上打造五岛湖旅游区,范围扩大到湖面四周的岸边设施和绿化、能仁寺景区、涟水博物馆景区,规划范围北至常青西路、南接中山路、西至能仁寺、东至同乐路。通过“五区十景”的打造来提高景区的品质与形象,五区分为:都市文化休闲区、科普康体休闲区、缤纷水岸休闲区、五岛游赏区、鸟类保护区。十景包括:五岛胜境、松林晴雪、妙通夕照、登云揽胜、平湖秋月、杏林问茶、兰堂同乐、火树银花、琼庭弈道、柳堤风荷。

这次改造工程范围广、投资大、效果好,既保留了公园原有的历史风貌,又适应现代化城市景观要求,按照徽派元素改造周边建筑,与公园建筑风格相协调,加装木质亲水平台,修建了公园内外岛驳岸和玉龙桥、宝带桥、妙通桥、聚仙桥、米公桥等设施。

改造后的五岛湖旅游区放大了格局,扩大了范围,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品味,总占地面积65.9公顷,其中五岛湖水域面积35.8公顷,陆地21.7公顷。是融合人文自然、历史文化、名人文化、佛禅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度假区。2016年,涟水五岛湖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五岛湖公园开建100年后的今天,我们把五岛湖公园建设成了万紫千红花世界、莺歌燕舞鸟故乡。它既有历史悠久的胜迹,又有今人创造的辉煌;既有水天相连的波澜壮阔,又有江南园林的雅秀芬芳。我们在离开喧嚣的闹市后,来到涟水人后花园,享受自己的慢生活,消遣休闲时刻,让生活更有韵味,让生命更有价值,让时光更有色彩,这也许正是100年前这座生态园林缔造者的初衷吧。

(作者:孙国梁,文章来源:“漪涟文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