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苏北平原上,镶嵌着一片形似天鹅的浩瀚水域,她就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洪泽湖西纳淮河,南注长江,东入黄海,北连沂沭。
洪泽湖为浅水湖泊,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型水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形势。其水域面积1775平方千米,湖岸线总长360千米,湖面分属淮安市的盱眙县、洪泽区、淮阴区和宿迁市的泗洪县、泗阳县、宿城区。
洪泽湖位置图
时间无言,洪泽湖也在默默验证着什么是“积水成渊”。唐宋前,这里散落着破釜塘、万家湖、泥墩湖、富陵湖等诸湖塘,隋炀帝时改名为“洪泽浦”。12世纪末,黄河决口,黄淮合流,巨量水流将淮河下游的大小湖泊渐连成片。16世纪,黄河夺淮,洪涝灾害众多,重创大运河漕运,明万历年间总河潘季驯以“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方略开启了明清时期常治水、高筑堤的历史,逐步形成洪泽湖,明万年间“洪泽湖”之名始见。至清初康熙年间,洪泽湖终成泱泱巨浸,实现了从湖群散落到特大型湖泊水库的华丽转变。
洪泽湖水利枢纽示意图
洪泽湖的历史,是一部水利史诗,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不仅镌刻着历代治水名臣的丰功伟绩,更谱写了湖区百姓伴水而居、与水共生、治水而兴的壮丽篇章。作为世界平原地区最长的拦河坝,洪泽湖大堤绵延近70千米,历经108道弯,历时1800余年建设,成为治水历史的守望者、湖区百姓的守护者。
洪泽湖大堤长堤如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战胜了数次严重洪灾,多次加固了洪泽湖大堤,新建了二河闸、三河闸,开辟了苏北灌溉总渠和分淮入沂工程的淮沭新河,疏浚调整了淮河入江水道,赢得了“治淮之战”的辉煌战果。
新中国成立后的治淮现场
2003年,淮河入江水道主体工程完成,圆了志士仁人导淮入海之梦。2022年,江苏省内单体投资额最大的水利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洪泽湖防洪标准将提高至300年一遇。2023年,环洪泽湖东部公路贯通。洪泽湖凝聚着淮河儿女之志,是九州大地上璀璨的明珠。如今的洪泽湖古老而不失活力,兼具自然、人文、生态之美与经济之利,用她的碧波荡漾、湖光山色、日出斗金来延续着自己的传奇和不凡!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示意图
2014年6月22日,在世界遗产大会上,洪泽湖和张福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节点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11月4日,世界灌排委员会公布洪泽古灌区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洪泽湖是400年前的“三峡工程”,是五大淡水湖中唯一的特大型水库。她是水利之经典,治淮之关键,运河之枢纽,江淮之绿肺,生态之屏障,渔业之基地,天下之粮仓,兵家之必争。她还是世界遗产,文化之宝库,旅游之胜地,民族之瑰宝。
曾经是洪水走廊的洪泽湖,今天是中国的文化名湖,是江苏的光荣,是淮安的骄傲与自豪。洪泽湖浓缩中华民族半部文化史,是一首写不完的诗、一曲唱不完的歌、一幅看不完的画。
(作者:夏宝国,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