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地跨淮安、洪泽、金湖、宝应四个县区,总面积超过110平方公里。传说中,白马湖因形似一匹腾空而起的白马而得名。白马湖北大堤上的福公堤,则恰似白马的两条强健有力的后腿。现实中,福公堤一直护佑着白马湖周边的居民,“屹若长城”。
金秉祚修筑洪家圩横堤
白马湖北边各乡镇地势低洼。历史上,每当洪泽湖水位升高,而高邮的车逻坝等闸坝不能全部打开时,高邮湖、宝应湖等诸湖之水就会倒灌,使上游的白马湖泛滥成灾,其北边数十平方公里的良田将成一片泽国。那时,站在府城淮安的西门大堤上向西望去,远处水天相接、茫茫一片,正是发大水的白马湖。每年春季,当地农人栽秧的时候,都不敢保证能够收割到这茬水稻,一旦能够侥幸地将水稻收割完毕,则大喜过望。
清乾隆八年(1743),清廷拨款白银二万零七百九十余两,由时任山阳县(今淮安区)县令金秉祚组织民夫修筑白马湖北侧拦水横堤——洪家圩横堤。此堤自淮安、宝应交界的运河西堤抵护城河东堤,长3726丈;又自护城河西堤抵花家集、双凤桥,长3882丈,全长20余公里。根据地势不同,筑顶宽1丈至1.2丈,底宽2丈至4.5丈,高0.4丈至1丈。修筑此堤旨在抵御高邮湖、宝应湖、白马诸湖倒灌而来的洪水,使其不再泛滥成灾。考虑到大堤内积潦无处排泄,又修建了火叉沟、鱼篮沟两处泄水石闸和汤家沟、柏家沟等多处木涵洞。洪家圩横堤建成后,白马湖北侧数千顷良田再无水患、连年丰收。
清乾隆十一年(1746)秋,洪泽湖水位高涨,新建的闸坝过水后,洪家圩横堤几近溃决,金秉祚组织民夫昼夜抢筑子堰、防风埽,又于闸外建一道越坝。越坝建成后,洪家圩横堤越发坚固,周边良田更添保障。这年秋天,六坊半、七坊半的民田喜获丰收。此后,洪家圩横堤北侧百姓安享其利30余年,因此,当地百姓又把此堤称为“太平堤”“太平圩”“太平南堤”。
嗣后,因年久失修,洪家圩横堤最终倒塌,水患因而再度肆虐。此堤北侧的居民就此陷入了艰难困苦、流离失所的境地,前后历时60余年。清嘉庆十年(1805),山阳县运河以西泰安、世美等乡士民呈请“官堤民修”,采用“按亩出夫、分段兴筑”的方式,修筑了长800余丈的南横堤、长1500余丈的太平堤、长2000余丈的鱼篮河堤三段圩堤。
福懋修筑福公堤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长白福懋代理淮安知府,署理淮安府事。因士民所请,福懋决定修复白马湖大堤。
此次由官府组织民工,采用按亩挑土的方式实施工程,官府发挥了监督率领的作用。官用费用6000余缗,由官府筹集,其中除蔡天禄捐助的1000两外,其余均由福懋捐助。士民挑土自用费用76千余缗,官府不加津贴。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初一,工程正式开工,民工全部自带畚挶,每日用工量逾万人。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工程顺利竣工。整个白马湖大堤堤顶平坦,好像磨刀石磨过一样。大堤巍然屹立,好似“水上长城”。乡民无不拍手称快、交口称赞。
丁晏是福懋修筑白马湖大堤的主事者,其他参与者包括龚舫、陈兆鲲、虞运文、王用贤、陈柏龄、何锦、许联芳等。
此次修筑工程的内容包括:七坊半护城河(新河)西堤,由林家码头(林集)至护城河尾闾,长1869丈;白马湖水工南堤,由新河口向西至鱼篮河西闸口,长1745.5丈,其中,因鱼篮河过去建造的石闸湮废,外筑一道泄水越闸,又于张池沟建造一座木闸,以便宣泄霪潦;六坊半水工南堤,接前鱼篮河工至花家集双凤桥,长2136.5丈;接前筑旱工南堤,至张池沟止,长346丈,又于陆家沟吴王庄、陈家庄等处建泄水涵洞,堤外加筑越坝,相机启闭,以备宣泄潦水之用。整个修筑工程共筑堤工6097丈,堤顶宽1丈,高1.2丈,底宽4.2丈。
士民皆感念福懋的恩德,“同声翕应,呼之曰‘福公堤’”。丁晏在《淮安运河西福公堤记》一文中写道:“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国帑不费,农时不违,因民之欲而民忘其劳,若不知有兴作者,且风雨以时,是岁大熟,则顺与信之效,而天人相与之诚也。”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福懋辞官卸任,士民联名上书朝廷呼吁挽留者超过万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二月,丁晏、王用贤、陈柏龄、何锦、许联芳等重修白马湖太平南堤,丁晏有《己酉重修运河西太平南堤记》记之。
屡毁屡修的福公堤
清乾隆八年(1743),金秉祚修筑白马湖大堤的同时,在白马湖北大堤上建造了宣泄潦水的闸洞,并制定了相机启闭、不得盗挖擅堵的规章制度。然而,在清道光十年(1830)至清同治十年(1871)之间,闸洞的上、下游民众因闸洞启闭动辄争讼。后经淮安府派员查勘、回复,并作出规定,以后“水大则会同上下游启闸,小则堵闭,高下均不相妨,嗣各遵守”。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洪水来袭,福公堤全堤倾圯,淮安邑绅周钧筹募得款白银二万余两,除分区散放外,留存4000两,准备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修筑福公堤。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周钧、洪绶、丁乃嘉、何福震设局,采取分段兴挑、培高补宽的方式,雇募灾民参与施工。加之,美国传教士亨理与张光垣查勘淮安灾情,义助面粉数千石,随工散给。两个月后,修筑工程顺利完成。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夏,洪水再度来袭,又按段加修,筑堤长3500丈,顶宽1.2丈,高1.2丈,底宽6丈,挑土20000余方,共支钱4562千文。
民国年间,福公堤时毁时修。1916年秋,当地军阀采用开坝放水归海的老办法,导致淮安河西地区田舍受淹,人民流离失所。1921年,淮安又发生水灾,郝崇寿等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再度修筑福公堤。1931年8月3日,白马湖东侧大堤溃决,使运西地区成为一片汪洋,大批难民因此外出逃荒,直到次年清明节回乡时,低洼之处仍有积水。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抵御日本侵略军进犯,炸开黄河南堤,致使洪泽湖、白马湖水位持续上涨,福公堤、太平堤先后破圩决口,运西地区全部被淹。当地人士田毓璠(字鲁渔,袁鹰的祖父)等重修福公堤、太平堤。1946年8月15日,白马湖福公堤决口,盐南、林集两地群众和部队官兵共同奋战三天,终于堵住决口,守护了一方平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白马湖的治理工作,多次修建白马湖北大堤。如今,昔日的福公堤恰似“平若砥路,屹若长城”,护佑着淮安运西群众的安澜之梦。值得一提的是,福公堤已成为淮安境内白马湖环湖大堤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淮安市白马湖旅游度假区内的重要景点,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作者:徐晓、徐爱明,文章来源:《淮海晚报》2025年1月20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