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胜
淮安御码头美食街
时间:2025-01-06  来源:  字号:[ ]

淮安御码头美食街,全称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休闲街区,其标准路名为越河街,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清江越闸北侧,南临里运河,西起承德北路,东到圩北路与越河路相交。这一路段囊括各色美食,名胜古迹集中,是淮安重点打造的大运河百里画廊沿线“城市多功能会客厅”。

御码头,得名于街西侧的承德北路。承德北路,原名石码头街,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因其码头台阶为石料砌筑而得名。石码头因其处“九省通衢”之要冲而繁荣,骡马车行、饭店商行密集一时。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曾数次在石码头登临清江浦,视察治水,体察民情,所以这里又被称为“御码头”。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再次决口改道,大运河短期内难以恢复,漕粮海运遂占据了主导地位,石码头交通、商业地位逐渐没落。

御码头因相传乾隆皇帝在此登临而得名

与石码头街相交的十里长街,沿着里运河北岸蜿蜒,因此又名河北大街。十里长街以石码头街为界,西侧为西长街,东侧是东长街。东长街自石码头街进入,经娃娃井与鸡笼巷、越河街交汇形成一处弯道,时人称其“小万字口”,之后向东再入东长街。今天的御码头美食街即原分属东长街与越河街的最西侧路段。

民国时,东长街上有五金、酱园、饭店、清真茶馆、汤店、生药铺等商号,其中最有名气的属创办于清末的玉壶春饭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长街拓宽,东长街仍保持旧有规格。至20世纪90年代,东长街仍为宽3米的青石板古道,风貌古朴,民居众多。

20世纪80年代的东长街西段

2002年后,东长街——越河街一带进入旧城改造阶段,沿里运河地带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全新设计,原东长街西段拓宽至6—8米,越河街改为越河路,成为供车通行的宽敞马路。而为了保存旧地名,美食街一段改为越河街。2014年,为迎接次年清江浦开埠600周年,美食街再次改造。2021年,御码头运河文化旅游区域成为江苏省公布的第二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之一。2022年,淮安市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休闲街区入选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公布的第二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

现御码头美食街

既然是以美食为特色的休闲街区,御码头美食街当仁不让地是各种美食交汇融合的“大本营”。漫步在青石板路上,两边是粉墙黛瓦的明清仿古建筑,有种走在江南小巷的感觉。

置身御码头美食街,从街西头进入,迎面就是一栋仿古八角亭样式的标志性建筑,它建于美食街开街之初,原为醉笑天大酒店。2023年,醉笑天大酒店被改造为高端民宿主题酒店——花间堂。美食街上饭店林立,创新淮扬菜品鉴堂和金宝坊酒店都是以淮扬菜为特色的文化餐厅,体现着当代清江浦传统与现代兼容并包的情怀。还有各式茶社、咖啡馆、牛羊肉汤店、馄饨面馆以及大排档安置区散落在街区两侧。行走在阳春白雪与朴质烟火交替之间,御码头美食街的饮食元素由此丰富多彩。

此外,这一片区有几处名胜古迹。

娃娃井,始建于唐代,该井一度为长东街道境内的标志性地名,片区旧城改造前曾设娃娃井居民委员会。

清江古清真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袁浦礼拜寺,最早由到清江浦的穆斯林商人和工匠筹资兴建。至清代,袁浦礼拜寺改名为清江清真寺。该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运河·江苏段的重要节点。

仁慈医院旧址,建于20世纪20年代。抗战胜利后,苏皖边区政府使用此楼作为幼儿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楼一直处于老坝口小学校园之内,现作为喜马拉雅淮安运河书房使用。

福音堂在原基隆巷东侧,为美国传教士米德安建于1900年前后,与原老坝口小学院内的仁慈医院(旧址)都是西式砖木结构,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御码头美食街片区的几处名胜古迹

御码头美食街现仍处于改造提升阶段,正围绕“一个院子,一条街,一个中心”的理念,即利用原老坝口小学校园微改造(一个院子),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基础上,优化整体布局,增设游船码头,强化沿河风貌的整体性(一条街),建设运河美食体验中心(一个中心),打造运河之上烟火气最浓的美食一条街。

来御码头美食街吧,这里不仅能品尝各色美食、美酒、咖啡,还能走进仁慈医院旧址二楼音乐书房,欣赏古今中外美妙音乐。

(作者:刘炳辰,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