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胜
清晏园
时间:2024-11-01  来源:  字号:[ ]

清晏园坐落于清江浦区人民路与环城路的交汇处,占地面积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公顷。作为我国治河史和水利史上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衙署园林,清晏园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永乐年间,至今仍保持着其原有的风貌。昔日的辉煌,在《金壶七墨》中有所记载:“浦上园亭以河帅署中为最。”清晏园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以及“江苏运河最美地标”“江苏古典园林”和江苏“运河百景”中的标志性运河文旅产品。它以清逸古朴的风姿,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淮安清晏园

清晏园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与水文化和大运河结下了数百年的不解之缘。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清江浦河开凿后,在其南岸设置了管仓户部分司,衙署西侧辟出了一座花园,名为西园。这便是清晏园的前身,至今已有超过600年的历史。

清顺治初年,河道总督署设在山东济宁,而当时全国的治河重点已转移到黄河、淮河与运河交汇处的淮安清口,两地相距七八百里,往返极为不便。康熙十六年(1677),靳辅被任命为河道总督;次年,康熙皇帝命令他迁驻清江浦,以便更直接地指挥治水工作。靳辅抵达清江浦后,便以原户部分司署作为临时行馆。雍正七年(1729),江南河道总督设立,十一年后,将临时行馆改建为南河总督署。这座园林随之成为河督署的官宦园林,最初被命名为“淮园”。

清晏园曾是江南河道总督署的后花园 

此后,园林的名字随着历任主人的见识和雅好而多次更改,例如“澹园”“清宴园”“留园”等。民国18年(1929),从官衙中独立出来,兴建为城南公园。1946年,为纪念“四·八”烈士,曾更名为“叶挺公园”。1948年,淮阴第二次解放后,恢复为城南公园。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过重新整修,园林恢复原名,并将“宴”字改为“晏”,寓意“河清海晏”和平安祥和。

《鸿雪因缘图记》中的清晏园场景

清晏园的布局精巧,景色秀丽,融合了南方园林的细腻与北方园林的雄伟,为游客提供了心旷神怡的美感享受。南京大学原校长匡亚明在游园后题词“不是江南园,胜似江南秀”,因此清晏园被誉为“江淮第一园林”。

水文化是清晏园的核心主题。

在清晏园内,御碑亭和碑廊保存并展示了17块珍贵的古碑刻,这些碑刻大多为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三代皇帝对河臣的嘉奖之作。这些碑刻在运河沿线城市较为罕见,它们是研究明清时期治理黄河、淮河以及运河漕运历史的宝贵文物。

清晏园中的碑廊

荷芳书院是清晏园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坐落于荷花池的北侧。它由当时的河道总督高斌于乾隆十五年(1750)所建。乾隆皇帝在南巡期间曾两次驻跸于此。书院的名字“荷芳”与“河防”谐音,反映了河道总督的主要职责,以及对河流安澜和漕运畅通的期望。

清晏园内的荷芳书院

园中还有“河帅府”门厅,这是根据原江南河道总督署的大门重建而来。所谓“河帅”,是因为河道总督管辖着二十四营两万名河兵,因此也被称为河帅。门顶上“河帅府”三个大字的牌匾,是出土的原物。

河帅府牌匾

此外,园内的荷池、湛亭、今雨楼、清晏舫等景点和建筑,都充满了水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清晏园的独特魅力。

红色文化构成了清晏园的另一核心主题。

1946年4月,为了缅怀在山西黑茶山空难中不幸罹难的叶挺将军,苏皖边区政府将位于清江浦的城南公园更名为叶挺公园。1948年,随着淮阴的第二次解放,叶挺公园恢复为城南公园的名称,但同时保留了一个经过修缮的三合院,命名为叶园,这一名称沿用至今。如今的叶园内陈列着叶挺将军的生平事迹。

叶园是清晏园的“园中园”

荷芳书院曾名“博古图书馆”,为了纪念“四·八”烈士中的博古烈士。到20世纪80年代,书院经过翻新,恢复了其原名“荷芳书院”。

清晏园内还有一处纪念朱慕萍烈士的朱苑,位于园区的北部。在抗日战争期间,朱慕萍在涟水及周边地区英勇作战,令敌人闻风丧胆,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英雄。解放战争期间,他带领淮阴县团参与了解放淮阴城北门的战斗。1949年春天,朱慕萍南下参与渡江战役,在同年4月的一场战斗中,他深入前线,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英勇牺牲。同年11月,淮阴地区的党政军领导决定在城南公园(现清晏园)为这位英雄烈士建立墓地,并举行了盛大的公祭仪式。此外,园区内还有忠勇亭、爱国亭等富含红色历史意义的建筑。

纪念朱慕萍烈士的朱苑

清晏园内还有紫藤花馆、唱晚亭、淮香堂、关帝庙、假山黄石等建筑和景点,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园林山水结构,展示了“刚柔相济,集南方之神秀和北方之雄奇”的独特园林艺术风格,是中国园林中难得一见的瑰宝。

清晏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六百多年来治理黄淮运、祈求淮水安澜的岁月沧桑,成为融自然山水、人文精神为一体的明清衙署园林的典范,无愧于“江淮第一园”的美誉。

(作者:李想,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